理论教育 其他省份三国旅游业地位、现状与发展现状

其他省份三国旅游业地位、现状与发展现状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目前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差异。朱静雯[70]认为文化创意是许昌市三国文化旅游发展的新思路。以三国文化为龙头的旅游业发展,有利于巩固许昌旅游中心的地位。至于具体的整合内容,高洪涛提出了以下几点:首先,联结其他三国资源构建三国旅游线路;其次,提高本区域三国文化的知名度;第三,发挥中原路特色;第四,抓住中部崛起计划的契机。

其他省份三国旅游业地位、现状与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差异。有些旅游景点的品质和服务的精致已经达到国际水平,甚至于引领国际的先进水平,但很多地方还是比较地粗放,存在供给不平衡问题,所以要转变思维。

——窦文章

河南省也是名副其实的三国文化资源大省,以许昌为代表的三国文化圣地,对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明建设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许昌市作为一座地级城市,坐拥总数为500多处的三国名胜古迹中的80多处,并且在这里涌现出很多富有才华的三国历史人物,同时许昌还是汉魏时期的都城。王惠娟[65]老师发现,目前许昌市对于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包含以下几点:第一,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制作各类品质优良的音像作品;第二,发展完善的旅游线路,高度整合旅游资源,实现许昌市三国旅游资源的一体化发展;第三,在对历史古迹进行不断修缮重现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产品。谢淑芳[66]老师认为,许昌市在打造三国文化旅游方面还不够具有前瞻意识,例如对旅游人才的培养不到位,而且针对许昌市的三国文化特色——汉魏文化的宣传不够充分,没有营造出应有的氛围。

对于曹魏文化的渗透和宣扬,高洪涛[67]老师提出在旅游配套设施——主题酒店方面进行设计打造。主题酒店近年来在国内的发展势头较猛,并且事实证明,主题酒店更符合文化水平越来越高的消费者的需求。高洪涛认为,曹魏主题酒店的创建能够吸引消费群体,为他们提供不一样的顾客体验,同时还能更新许昌市的城市形象,在市场定位中,更加凸显许昌市的特色。高洪涛提出,在主题酒店的建设中,首先,要注重建筑风格与主题的协调统一;其次,包括酒店大堂、门廊、客房、书房等的空间设计要凸显地方文化特色,装饰品的设计和称谓也要尽量向历史文化靠拢,营造浓厚的主题氛围;第三,在主题酒店的经营管理上,除了保证酒店的基本服务以外,也可以创新地提供一些特色服务,同时,对于员工的培训除了注重礼节外,还要注重对其历史文化水平的培养;最后,也是较为重要的一点,餐饮是体现主题酒店的主题的另一种重要标志,对于餐厅、餐具以及菜品名称的设计都要紧扣主题来进行。在旅游业面临改革的今天,对旅游业的思考和推新应当包含对于导游教育的改革。潘利[68]、刘冰[69]两位老师认为,从许昌市2009年提出并实施旅游立市战略以来,旅游业尤其是三国文化旅游业逐渐成为许昌市的品牌产业,这也推动着旅游业所要求的导游转型——文化型导游应运而生。文化型导游与传统意义上的导游有明显区别,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传播景点所蕴含的民族或是区域文化,引导游客真正了解景区的价值,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发自内心的感悟,从而实现旅游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从政府角度讲,培养文化型导游可以提升许昌文化旅游的感染力;从游客角度讲,文化型导游可以提升游客对于旅游体验的满意度;从旅游业的发展来讲,文化型导游可以增强许昌旅游业的发展能力以及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朱静雯[70]认为文化创意是许昌市三国文化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王小松[71]老师认为,许昌市的旅游竞争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首先在于新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尤其是在开发过程中要融入文化内涵;其次是要充分利用许昌市的两大特色,一是文化古城,二是生态绿城,将二者有机结合,向游客更多地呈现;然后是对旅游服务业整体素质的提升,避免从业服务人员良莠不齐的素质乱象,积极引进高级人才及高级人才管理人员;另外,进一步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彰显旅游城市的特点;最后还要通过与邻近区域的优势互补来弥补许昌市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张纯承[72]老师指出,三国文化资源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是关系国民素质的产业,文化产业发展得好,不仅可以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提升当地人民的人文素养,还能够吸引周边甚至更大范围内的游客,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也能在无形中提升当地的整体品位。以三国文化为龙头的旅游业发展,有利于巩固许昌旅游中心的地位。郑敬刚[73]老师指出,应当通过构建三国文化圈,来实现对许昌三国文化资源的开发,资源的开发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如开发“春秋楼”使其作为三国文化中忠义的化身,开发“灞陵公园”使其作为三国文化中仁义的化身等等,既突出不同景点的主题,又赋予景点特殊的意义。另外还可以构建三国文化广场,弘扬三国文化精髓。

在对许昌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中,高洪涛[74]、刘霞[75]两位老师提出了对许昌市的三国文化线路进行整合的观点,认为整合开发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利于许昌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今后的深度开发,利于优势资源的互补和旅游品牌的建立。至于具体的整合内容,高洪涛提出了以下几点:首先,联结其他三国资源构建三国旅游线路;其次,提高本区域三国文化的知名度;第三,发挥中原路特色;第四,抓住中部崛起计划的契机。张润泽[76]老师认为,对于三国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文化古迹、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只是其中的一些表现形式,除此之外,更需要搭建一个大的展示平台来全方位展示三国文化的细节之处,如构建三国历史体验馆,推出三国文化衍生品。刘丹丹[77]老师选择了通过研究旅游翻译来追寻我国多年来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之路,并查找出以许昌为例的文化旅游方面所出现的翻译不规范现象,认为这些现象是文化传承中的糟粕,应予以修正或者摒除,并因此提出了几点建议:组织高质量的翻译团队;在旅游资料的翻译校验过程中严格把关;加强对各类出版物的管理和监督;谨慎选择翻译策略;可以采取重点强调、部分删减的原则来实现主要信息的呈现。

安徽省同样也拥有一定的三国文化资源。谢福田、刘永晋[78]两位老师认为,在安徽省境内联合各区域共同开发三国旅游资源有利于实现共赢,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马琪[79]老师对合肥三国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SWOT分析,认为目前合肥三国文化旅游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适逢政策指向提供机遇,自身文化资源的品位较高,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交通四通八达,近年来整座城市的良好形象积累和经济的快速超前发展态势。而在劣势方面,也有以下表现:基建属于薄弱环节,管理体制也有待更新,整座城市缺乏核心竞争力,没有鲜明的旅游品牌,旅游企业包括旅游景点的发展和开发进程缓慢,相关的推广力度不够,营销乏力,整座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以及人才队伍的组成都不够成熟,造成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在机遇方面,国家政策近年来的扶持使得安徽省的城市影响力得到快速提升,并且全球范围内的旅游业都在蓬勃发展,等待开发的潜在游客较多,最重要的是安徽省及合肥市对旅游业的重视是其发展机遇的根本。当然威胁也不少,例如旅游城市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游客需求的日益提升等。对此,提出的对策如下:加大力度开发特色旅游,增加资金的注入,重视营销策略的设计,采取联合营销等手段,积极向长三角旅游圈靠拢,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完善基建工程和管理体制,打造旅游产业主打品牌等。三国旅游业的发展多以多个景点串联线路为开发对象,魏晓峰、张洪[80]两位老师对“亳州—合肥—马鞍山”旅游线路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一旅游线路沿线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内容具有特色,景点内容互补,能够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体验需求,并且是安徽省首条三国文化特色旅游线路,弥补了安徽省旅游业在这方面的空白,再加上沿线交通发达,因此,开发这一线路具备较高的可行性。汪婵[81]老师基于档案视角对安徽省庐江县的三国文化开发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档案是庐江县三国文化资源的沉淀结果,是对历史的客观记录,对档案的研究可以规避一些个人情感偏好,档案记载的内容是不容忽视的,同时它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媒介。目前庐江县对于三国历史档案的保护不够充分,档案存放环境较差,材料不具备较强的系统性;同时,相关的文化研究人员严重流失,且普遍缺乏基本的专业培训,对档案的认识不充分,保护意识薄弱。

汉中是陕西省三国文化资源的集中区,也是两汉三国历史中的重要区域,这奠定了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底蕴地位,同时也使其注定成为三国旅游的特色目的地。张莹[82]老师提出将汉中的两汉三国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的建议,具体的整合思路是:首先,以这部分资源为基础创建独立的产业链;其次,通过一些产业合作加强该区域的影响力;最后,借鉴并学习已经发展成熟并且较为成功的模式。陈龙、胡亚娟[83]两位老师浅析了勉县三国文化旅游的开发优势。位于汉中的勉县是汉中区域旅游资源集中程度以及辅助条件最好的区域,有包含古阳平关、诸葛读书台、武侯祠墓等在内的诸多著名文化遗迹,历史价值及旅游价值较高,并且勉县的各景点分布集中,极大地降低了旅游资源的整合难度。另外,勉县具有优越的环境资源,勉县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和建设的落实,使得当地交通便利,服务设施健全完善。黄钰钏[84]老师对汉中三国文化开发的建议也是围绕宣传力度、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的发展以及旅游线路的打造、景区的保护升级等来展开的。冯鼎然[85]老师从城市雕塑艺术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勉县诸葛古镇的雕塑设计。他通过研究发现,当代城市建设普遍倾向于采用雕塑来对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等进行宣扬和传播,历史文脉中的雕塑在诸如勉县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具有重要价值,主要有精神上的价值,文化传承和熏陶上的价值以及审美价值等。

甘肃天水在历史上曾经是陇右第一重镇,属于军事要地,因此具备一定的三国文化宣传价值,应当对当地的旅游业加以重视。石宁[86]老师在对天水地区的旅游纪念品进行分析时提出,纪念品对于旅游景点的宣传、景区特色的塑造和强调等都有重要意义,对于天水的纪念品设计应基于天水这一重要三国历史背景而进行,同时可以添加创造性的设计。同时,对于产品的开发要注重系列化,管理要注重一体化。要将文化内涵巧妙地融入进纪念品的形态、色彩、包装甚至材质中去。

贵州关岭一直由于缺乏事实依据而在真实性问题上在三国文化资源的划分上颇受争议,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其三国文化的内涵。目前关岭的三国文化传播影响力较小,陈慧平[87]老师提出抛开关岭三国文化资源的历史真实性不谈,其现存的一些传说还是具备一定的精神意义的,对于一些意义深刻的价值观仍旧可以传承,甚至可以逐渐发展成为关岭地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纳入历史。

云南曲靖市因丰富的诸葛南征遗迹及民间口传而名扬四海。云南省应当对这一宝贵的三国文化财富给予必要的保护,加以深度开发。目前,曲靖市的游客客源还十分单一,支撑性的景区还未建立健全,旅游资源的整合度较差。针对这些问题,李玮谦、代青、郭喜梅、李伟[88]四位老师提出,对曲靖市的三国旅游资源应当从体制改革、人才培养、区域协作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进行开发。

三国文化源远流长,相关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大量名胜古迹、标志性建筑,更是有许多的历史典故借助戏剧小说、诗词等形式广为流传。余方方,刘方[89]两位老师认为,在三国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三国文化的这两种存在形式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互相依托。增强三国文化的传播和相关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这也是基于其潜在的巨大价值而定的。首先,三国文化有足够的观赏性,如颇具独特风格的建筑、书法、诗词歌赋;其次,三国文化中蕴含着不少的大智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这是任凭光阴流转始终发光发亮的宝贵财富;最后,三国文化对大众的教育意义重大,对这一点,每一位接触过三国文化的人都深有体会。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与三国文化相关的旅游产业却发展缓慢。陈新剑[90]老师对此进行了多方面分析,并得出结论:三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状态持续低迷的原因不在于文化本身,而在于这一产业在文化传播、项目建设过程中缺乏创意,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他提出三国文化虽然是古文化,但是在作为产业进行经营的过程中,应当顺应时代需要,学习和开发较为前沿的经营管理模式,构建出吸引现代人眼球的旅游新概念。郭文[91]老师对无锡唐城、三国城以及水浒城的游客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是通过运用瑟思顿态度比较评价模型调查游客对参与影视旅游展的意愿倾向程度,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展演主题、展演形式以及组织方法对吸引游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影视旅游展演应当与旅游景区的主题相呼应,注重实景展演和游客体验,展演内容一方面应当与旅游区当地的文化特色相融合,另一方面也应当注重艺术独创性,大胆尝试各类新颖模式。

潘利[92]老师认为三国文化旅游的研究将成为不衰的话题,这一论断的提出基于三国文化资源存在的一系列理论、经济和体验价值。目前,对三国文化资源的研究已经持续多年,已经从最初对个别地区的个别案例研究发展到对整个三国文化资源的初步探索,进而再到对热点问题的集中探讨阶段。赵振斌、马丽霞、马耀峰[93]三位老师指出,三国文化资源的联合开发意义重大,不仅能够较大限度地扩大资源利用空间,彼此互补,而且有利于文化资源品牌的建立,同时能够创建出一体化经济堡垒,从而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在进行跨区域开发时,要注重旅游产品的线路合理化、旅游主题明确化以及市场定位的清晰化。陈新剑[94]老师强调,对于旅游开发活动,应当以较为先进的理念来传承历史文化中的精髓,而不是完全以历史至上的原则进行开发。

三国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因此对这一资源的传承和衍生都很重要。金倩、吴丹[95]两位老师提出,与三国相关的艺术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并不乐观,这是由于全国范围内对于三国文化资源缺乏统一的规划,各地区甚至各景点的开发路线差异较大,艺术衍生品的质量良莠不齐,对潜在市场的闲置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主题公园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公园从建筑风格到娱乐项目再到餐饮等都严格紧扣公园主题,富有鲜明的特色。金倩、吴丹[96]两位老师还建议通过创建三国主题公园来诠释三国文化和精神,较之传统的观赏性场所更能够吸引游客的兴趣,可以达到娱乐和教育的双重目的,因此可行性极高。这一建议富有创新性、独特性。在打造主题公园时,应当注重建筑风格紧扣主题,恰当融入娱乐理念。同时,对餐饮和住宿进行精心设计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大法宝,能让三国文化更具魅力。

【注释】

[1]吕一飞.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的战略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73-80.

[2]张倩霞,刘莉,黄华宪,余露璐.面向东南亚市场的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44-48.

[3]孙璐.旅游者行为特征与区域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四川省“三国文化旅游线路”日韩旅游市场调查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9:22-26.

[4]周培.四川三国文化旅游企业服务利润链分析及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6(7):321-322.

[5]周培,周颖.四川三国文化旅游景点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5(8):187-189.

[6]谢嵩,贾天保.浅论武侯区打造三国文化名片与统筹三国旅游的意义与方法[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6(5):86-89.

[7]罗开玉.成都城市品牌与“三国圣地”研究[J].四川文物,2003(4):8-12.

[8]蒋英.成都饮食文化旅游探析——以三国文化元素为例[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3(1):64-69.

[9]唐勇,刘妍,刘娜.成都锦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76-70.

[10]蔡丽媛.民居、民俗、商业[J].大众文艺:理论,2009(1):131.

[11]王冠玲.博物馆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为例[D].成都理工大学第四纪地质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7-41.

[12]炎钧,马爱萍.基于营销理论的成都武侯祠景区营销研究[J].中国市场,2015(19):12-13.

[13]谢辉,梅铮铮.孔明苑——博物馆陈列新尝试[J].成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10.

[14]王方.借鉴成都经验 开发德阳旅游资源[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6):50-52.

[15]杨得富.三国文化打造绵阳城建[J].四川建筑,2005(9):41-42.

[16]沈伯俊.开发“三国文化之旅”的几个问题[J].中华文化论坛,2003(2):111-113.

[17]周倩.三国文化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5:5-7.

[18]鲍蕊,邹洪伟.罗江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析论[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24-24.

[19]冯明义,等.古蜀道旅游价值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2):361-364.

[20]沈伯俊.努力打造川陕三国文化旅游精品线[J].中华文化论坛,2007(4):74-78.

[21]陈景珂.论蜀汉文化在规划设计中的运用——以剑阁县宝龙山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为例[D].西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5-17.

[22]岳嵩.人物造型在旅游产品中的设计——以三国五虎上将为例[J].芒种,2005(8):141-142.

[23]王礼刚.三国文化与湖北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J].第三届湖北省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2012(6):276-282.

[24]王礼刚.三国文化在湖北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J].湖北理学院学报,2012(10):15-19.

[25]刘晓慧.湖北省三国文化景点建设与旅游发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6):73-76.

[26]何风云.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估及开发策略——以湖北省三国文化遗产为例[D].湖北大学旅游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7:3-5.

[27]王前程.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地域文化——简论“湖北三峡城市群”的文化资源及其价值[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1-5.

[28]王乃举.基于旅游竞合关系的跨区域旅游品牌共建研究——以湖北三国文化旅游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7:33-36.

[29]王乃举.跨区域旅游品牌共建的可行性研究——以湖北三国文化旅游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4):61-64.

[30]付浩.关于建设区域文化旅游线路的新构想——以湖北三国文化资源开发为例[J].今日湖北,2014(7):51-52.

[31]袁红.对湖北三国文化旅游的思考[J].旅游发展,2010(1):90-92.

[32]张军,栾建伟,尚艳.楚文化、三国文化与湖北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刍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7):120-123.

[33]袁俊.湖北隐性三国文化遗产再文化策略探析[C].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文集,2006:373-381.

[34]田传茂.以湖北三国景点为例谈文化旅游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0(8):42-44.

[35]姜维.浅析本土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相结合——以鄂州“三国文化”为例[J].考试周刊,2014(79):13.

[36]贺习耀.湖北三国文化宴设计探析[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5(8):94-96.

[37]王松青.荆州打造三国文化之乡的途径探讨[J].百业论坛,2012(5):143-147.

[38]余雷.荆州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27-30.

[39]李晓波.荆州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31):148-148.

[40]王小宏.浅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与研究——以荆州市三义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5:186-187.(www.daowen.com)

[41]张玲.荆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0(16):165-166.

[42]黄辉.荆州古城城市形象定位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0(10):91-93.

[43]周丹.试论荆州楚文化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基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视角[J].商场现代化,2012:70-71.

[44]王虹.荆州市三国文化步行街规划设计探讨[J].规划师,2008(7):63-66.

[45]卢小琴.荆州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18-20.

[46]刘勇.荆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多元性特征分析与整合研究[J].科技资源,2008(23):248.

[47]方微.荆门市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旅游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11:31-35.

[48]卢洋.生态视阈下荆州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洪湖市乌林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107-112.

[49]彭雯.三国赤壁旅游发展研究[J].科教导刊,2009(6):188.

[50]叶植,靳进.襄阳三国历史文化研究[J].第六届荆楚学术前沿论坛,2013:190-196.

[51]朱运海.基于SWOT分析的襄樊三国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对策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10(8):81-82.

[52]朱运海.襄樊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86-89.

[53]钟志月,吴海兵.襄阳的“三国文化”旅游开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62-63.

[54]张菊芳.树立大旅游观念、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襄樊市隆中风景区发展前瞻[J].武汉商业服装学院学报,2009(6):27-29.

[55]万丛丽,朱运海,杨燕.襄阳三国文化特色旅游发展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64-65.

[56]吕泽元,马佳.襄阳三国文化旅游发展战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5):133-134.

[57]赵德.三国文化与襄阳城市主题建筑装饰设计例析[J].襄樊学院学报,2011(12):57-60.

[58]严志文,尹智源.浅谈鄂州三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及现实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6(8):182-183.

[59]余晓辉.吴楚文化、三国文化与鄂州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J].鄂州大学学报,2016(7):40-42.

[60]金丽娟.吴王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研究[J].当代经济,2015(35):44-45.

[61]沈伯俊.精心培育汉水流域三国文化带[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12):5-10.

[62]梁中效.汉水流域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12):5-10.

[63]许军让,肖亚波.汉中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金卡工程,2010(7):279.

[64]肖亚波.汉中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学理论,2013:96-96.

[65]王惠娟.河南省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刍议——以许昌市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4):285-286.

[66]谢淑芳.许昌三国旅游文化开发刍议[J].许昌师专学报,2002(4):28-30.

[67]高洪涛.许昌三国曹魏文化主题酒店建设构想[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81-84.

[68]潘利.刍议许昌“三国曹魏旅游”与“文化型导游”[J].焦作大学学报,2011(4):56-58.

[69]刘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以许昌三国文化与许昌旅游业的发展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0:218-220.

[70]朱静雯.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许昌市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河南大学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8-19.

[71]王小松.三国名都——许昌市提高旅游竞争力的策划初探[J].商情,2010:104.

[72]张纯承.三国文化资源与许昌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大众文艺,2015:273-274.

[73]郑敬刚.许昌三国文化资源开发对策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6(3):122-124.

[74]高洪涛.许昌三国文化旅游线路的整合开发[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8-81.

[75]刘霞.许昌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0(4):134-136.

[76]张润泽.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许昌三国历史文化开发新探讨[J].环球市场,2016(8):214.

[77]刘丹丹.从旅游翻译看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以许昌三国文化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2):104-106.

[78]谢福田,刘永晋.论安徽境内三国文化旅游的区域联合开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2):120-121.

[79]马琪.合肥市三国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10:16-30.

[80]魏晓峰,张洪.安徽开展三国文化旅游的思考——以“亳州—合肥—马鞍山”旅游线路为例[J].管理观察,2009(12).

[81]汪婵.档案视角下的庐江县三国文化开发利用研究[D].安徽大学档案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21-30.

[82]张莹.试论汉中两汉三国旅游资源的整合[J].陕西教育,2013(9):7.

[83]陈龙,胡亚娟.浅析勉县三国文化旅游的开发优势[J].商界论坛,2013(1):250.

[84]黄钰钏.试论汉中两汉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学理论,2011:131-133.

[85]冯鼎然.三国文化背景下的城市雕塑艺术创作研究——以诸葛古镇雕塑设计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设计硕士学位论文,2016:20-27.

[86]石宁.基于三国文化的天水地区旅游纪念品设计分析[J].文艺生活 文海艺苑,2013(5):287.

[87]陈慧平.关岭三国文化的历史意蕴与现代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农村文化硕士学位论文,2013:25-31.

[88]李玮谦,代青,郭喜梅,李伟.曲靖市三国文化旅游特质及开发思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05-109.

[89]余方方,刘方.论三国旅游资源及其价值[J].民风,2008(7):168-169.

[90]陈新剑.关于三国文化旅游若干问题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74-76.

[91]郭文.受访游客参与影视旅游展演意愿倾向研究及启示——基于对无锡唐城、三国城、水浒城游客的调查[J].旅游学刊,2008(10):61-67.

[92]潘利.三国文化旅游研究述评[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70-73.

[93]赵振斌,马丽霞,马耀峰.三国文化旅游跨区域联合开发与产品设计研究[J].开发研究,2006(3):87-89.

[94]陈新剑.三国文化旅游之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7(10):82-86.

[95]金倩,吴丹.三国文化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畅想[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56-60.

[96]金倩,吴丹.三国文化与主题公园创建[J].神舟旬刊,2014(7):32-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