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三国文化:跨界传播与品牌再生产研究综述

新三国文化:跨界传播与品牌再生产研究综述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国演义》可谓是章回体小说中集大成的一部作品。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音乐所承担的艺术功能十分出类拔萃。《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桃园三结义”家喻户晓。老版《三国演义》和新《三国》都以此为素材,却创造出风格迥异之剧作。结合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文本的合理裁剪,实现了这一人物形象的“历史化”。李春艳[95]老师认为,1994年版《三国演义》和2008年版新《三

新三国文化:跨界传播与品牌再生产研究综述

音乐电视剧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艺术功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结构要素。《三国演义》可谓是章回体小说中集大成的一部作品。其首次以电视剧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就不能不谈到王扶林导演对其进行的改编。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音乐所承担的艺术功能十分出类拔萃。作为电视剧音乐,《三国演义》的配乐朗朗上口,十分成功。新、旧两版“三国”剧的电视音乐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透过音乐所唤起的听众内心活动也不尽相同。牛春雨[87]老师对两部电视剧的主题曲进行了对比分析,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和《还我一个太平天下》,以及其中“桃园结义”插曲《这一拜》与《新三国》中“桃园结义”插曲之提琴音乐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新、旧两版“三国”剧,电视音乐与影视特色都保持高度一致,从这个方面来讲是非常成功的。

随着视觉效果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冲击日益增强,大众文化愈加丰富。大众由曾经的文本阅读中走出,逐渐演变为通过影视作品来管窥历史,了解文化,人们对文字的感知力愈来愈弱。如此一来,影视剧便要肩负起弘扬历史文化的使命。宋健[88]老师借助曹操这位众所周知的人物,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对其形象的塑造,总结归纳了我国电视剧、电影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一些特征,并借此来完善历史人物在影视剧中的形象。宋健将含有曹操的剧作划分成“三个时期”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不同时期的翻拍作品在塑造曹操这一人物的关注点上有着本质性的不同。宋健总结了曹操的影视形象在新《三国》中的三种呈现方式:一、通过“移植式改编”还原原著精神风貌;二、以“取材式改编”来增强故事的戏剧性;三、采取“演绎式改编”凸显现代观念。同时,他根据这三种方式总结出剧作在塑造历史人物形象时应该遵守的三点要求:一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表现真实历史;二是塑造典型形象时应采用适度演绎的方式;三是运用借古论今的手法展现当代,关怀社会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桃园三结义”家喻户晓。老版《三国演义》和新《三国》都以此为素材,却创造出风格迥异之剧作。刘丹[89]老师对比研究了两部相隔十余年拍摄的电视剧中故事情节的改编情况。研究表明:新、旧两版剧作均在“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基础上进行改编,在多个方面呈现出与原著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其中“义”是《三国演义》中衡量评判人物的标准,也是小说的精华所在,同样也具有道德规范作用,不可或缺。新《三国》中的部分改编令小说文本与电视剧作品发生一定程度的断裂。电视剧的改编本源于小说,从本质上来讲,是两种载体的转变,一种是文本载体,一种是句型载体。由于艺术载体的变化致使不同艺术表现方式变换困难。符合人民大众的精神需要,将文本中普通的人物形象转变为有血有肉、脍炙人口的荧幕形象是原著改编为电视剧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呈现《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时,应当追求形神兼备,积极挖掘其中的美学内涵,通过电视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把“剧情”做足,以大量特写或镜头组接等方式来表现紧张动人的故事情节。

李乔老师主要从主旨思想、审美表达、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对新《三国》展开探究。[90]在主旨思想上,家国情怀作为立身之本,是塑造英雄形象的核心,并借助英雄气概进一步深入地阐明该剧的主旨内涵。在审美表达方面,在研究此剧所传达出的主旨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对《三国》的表达方法与影视语言展开具体研究,从而进一步分析在传播视野下《三国》的审美观。在艺术风格方面,作者分别从意境传达、美感抒发两个方面来论述。对其中审美表达以及此风格对于电视剧本身艺术表达的渲染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李乔强调,《三国》在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意义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三国》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既象征着包括审美文化复兴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成功通过电视媒介实现“文化走出去”的范本。通过在审美观上进行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实现了审美意蕴的多元化和对当代精神的传递。[91]李乔还发现,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新《三国》与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两者相较,人物性格更加完整,虽然对剧情有大幅改动,但自始至终均秉承“人学”的原则。

曹操不仅是具有丰功伟绩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位四海闻名的文学人物。宋健[92]老师认为新《三国》中将曹操的人物形象塑造为具有多个侧面、特点丰富的典型人物。结合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文本的合理裁剪,实现了这一人物形象的“历史化”。通过对人物进行一系列生动的细节描写,实现了形象上的微观塑造。通过对经典名著中部分情节的改写,对曹操这个角色进行了别出心裁的设定。最终,完成了对这一既源自于原著又有别于原著的角色的塑造。上述三种方法的使用,让电视剧中的人物更加栩栩如生,符合观众的心理想象,又为改编名著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在古典章回体小说的写作过程中,以情节作为小说的中心,以及将典型人物作为文本的中心是现代小说叙事艺术中的典型方法。传统章回体小说强调总体应回归情节叙事,受这一传统的影响,在改编影视剧的过程中,根据各种影视类型主体的差异及剧版的区别,在情节和人物的侧重上明显不同。高超[93]老师认识到,对古典名著进行影视改编,实则是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叙事重心发生转移,小说的情节结构发生改变,逐渐形成对于原著母本的选择性使用。因此,古典英雄在荧幕上的呈现将源于原著但不同于原著,在不同程度上融入时代的血液。

21世纪初,孙尚香这一形象受到了更多文艺作品的关注,进而吸引了研究者们的注意。杜小琴[94]老师谈到,无论是1994年版的《三国演义》还是2008年版的新《三国》,它们都以新的时代特色来阐释孙尚香这一人物形象。吴宇森的电影《赤壁》运用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将孙尚香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呈现得更加丰满立体。可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当今社会中女权主义盛行,因此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得到了改变和跨越式的提升,这也影响了影视作品对于女性形象的呈现方式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因此影视作品在参与历史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自身题材的特点,如果出现试图解构历史进程、以游戏心理看待历史,以及越过历史本身界限等企图,则只会使作品陷入表达的僵局与语言的断层。李春艳[95]老师认为,1994年版《三国演义》和2008年版新《三国》都达到了历史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也为影视演绎这段历史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唯有影视制作者能够运用正确的文学观看待历史,而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把更优秀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呈现给观众。(www.daowen.com)

经典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集众多艺术成就为一身,始终引领着剧作创作者去攀登、探索这一文学艺术的高峰。史辰翔[96]老师发现,随着岁月的洗礼,从20世纪70年代在电视上播出的三国题材电视剧开始,到今天逐渐发展为具有完善体系的创作系统。通过对小说文本的深入发掘,逐渐以电视剧的形式承载学者们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最终呈现为精妙绝伦的故事。如此一来,在提升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生动地展现了《三国演义》的深厚内涵,此外,对宣传三国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民族精神也有着积极作用。史辰翔在对小说展开研究后提出,能够将其翻拍成电视剧的基础就在于小说本身拥有坚实的受众基础,而且,故事情节的紧凑性和对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是别具特色的。通过对电视剧改编的整合,可以发现当今社会以三国为题材的电视剧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人物传奇式、借题发挥式、忠实原著式。以上三种形式的改编构成了此类电视剧的基本形态。通过对文字进行整合,继而以影视语言进行文字符号处理,最终形成影视。在对新、旧两版“三国”剧展开多角度的分析后,可以发现两部电视剧在主题上存在差异,一个选择“尊刘贬曹”,另一个则选择“坐观曹刘”的视角;在情节侧重上,一个选择整体呈现,而另一个则采取去头去尾;在塑造人物方面,一个选择严格主题,另一个选择结合当代进行解读;在视觉效果上一个典雅大方,而另一个光彩夺目。以《三国演义》为例,通过对部分改编作品的解读可得出,名著改编为电视剧能否保持原著面目,不仅与创作者对社会的心理认识有关,还与新媒体发展、观众的消费心理等方面息息相关。而对于创新改编也并不能以偏概全地全部否定。在现如今的消费观作用下,唯有通过不断提升电影、电视的制作水准,方能传递古典小说的深厚内涵,方可使越来越多的观众重新感受到三国的独特光彩。

电视剧翻拍同样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通过翻拍提升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继而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学内涵。但不能为谋取短期的利益而忽略了作品质量。梁婉琳[97]老师从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翻拍谈起,认为近年来四大名著被大量翻拍实际上是投资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体现,这正是目前影视市场缺乏活力的典型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在竞争激烈的影视市场,唯有协调好原著和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翻拍名著取得一隅之地。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不仅要满足观众众口难调的审美需求,还要使投资人获得既得的利益。唯有兼顾两者,方可使海量翻拍作品立得住,站得稳,继而成为读者心中的传世之作。

徐君[98]老师通过对《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改编剧作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极具意义的论题:如何在消费时代维护传统文化与民族经典?无论在何种维度下,能够成功翻拍的关键始终是影视创作者,当今社会的大环境普遍追求功利,如何能够在其中坚守自己的初心,保持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需要在进行创作时尽量多一些对经典溯本求源的坚持,保持对传统经典的崇敬,还给观众心灵一方净土。这才是能够保护经典、维护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试图以翻拍为由模糊低俗与高雅,忽视观众内心审美接受的需要,消解经典的美学意义等做法是十分不理智的。以上的这些行为亵渎了中华民族历经千年传承下来的经典,毁坏了一个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贻害无穷。唯有维护民族文化传统,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个民族才有可能在世界之林中长青不败。

音乐是剧作中一种典型的表现因素,其对于反映电视剧的内涵以及呈现出其艺术价值有着深远意义。范志龙[99]老师通过比较新、旧两版“三国”剧中选用的主题、片尾曲及典型人物的配曲,希望对这些歌曲进行深入挖掘,从多个角度探究这些音乐所具有的时代风貌。新、旧两版“三国”剧主题曲和片尾曲均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情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范志龙对两套作品所选用的音乐进行分析,辨别其在时代特点、创作风格、语汇等方面的不同,进而明确了音乐对揭示剧作主题、强化剧作艺术风格和提升艺术效果方面的作用。

张智华老师提出[100],《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的新、旧两版电视剧的差异特别突出,且各有所长。新、旧两版电视剧的大部分剧集都演绎得栩栩如生,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格外强调人物本身的个性。从篇幅上来看,新《三国》等四大名著剧普遍比老版的剧情更为丰富,篇幅更长。新版《三国演义》增加了大量的电脑特效制作,就这一点而言利弊共存。1994年版《三国演义》在叙述剧情方面速度比新版更快,更紧凑。另外,老版电视剧在主题曲上更具有创意,表现力和概括力也更强。翻拍和改编电视剧需要创意。作为大制作、大投资的案例,新《三国》等四大名著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种种特点引发了人们无尽的遐想。

老版《三国演义》为千千万观众呈现出对经典著作的完美演绎,新版《三国》使观众见证了大型电视剧逐渐向电影过渡的历程。陈玥[101]老师对比两个不同版本的电视剧发现,电视剧的电影化进程始终存在,这一进程使电视剧给观众带来了崭新的体验,令电视剧本身更接近电影所具有的银幕感,叙事上凝聚戏剧特色,在视听语言上展现得更尽善尽美,更加符合视听媒体的需求。毋庸置疑的是,电影化的高水平并不等同于观众的高接受度。在如今这个新媒体驰骋的年代,电视剧观众被大量分流,因众多同质化作品的不断产生,作品的电影化已愈加缺乏对观众的吸引力,市场已显露疲态。在电影化进程中,如若想实现电视剧的电影化,则不仅要照顾到市场反映出的需要,还需把握观众的心理接受能力。无论电视剧将来会有怎样的发展,又将走向何处,它始终扎根于市场。因此,唯有满足了市场的需求,电视剧电影化的进程方可顺利前行,也才能有更长远、更美好的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