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三国文化:跨界传播与品牌再生产的研究结果

新三国文化:跨界传播与品牌再生产的研究结果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在新版《三国》中则成为相识相知的爱人。“改编要有现代意义”,新版《三国》把小说中吕布与貂蝉的故事进行二次创作,为具有现代爱情观的剧作。酒文化在电视剧《三国》中得到绘声绘色的刻画。新《三国》在江苏、重庆等四家卫视的首播中反响热烈,话题营销是取得较高收视率的关键。根据《三国》的收视情况可知,它达到了我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又一高峰。

新三国文化:跨界传播与品牌再生产的研究结果

曹操历经从意气风发到老骥伏枥几个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期间也经历了不同的道德抉择。因此对曹操进行道德评价也应结合不同阶段其行为所得到的最终反响来进行。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基于曹操本身性格的多重复杂性,无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亦或是乱世之枭雄,对他都不应只作道德层面上的评价而不顾其历史功绩。再者一味相信民间的定论而忽视他在政治建设中的颇多建树,均失之偏颇。曹操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成就巨大,而其性格耐人寻味。正是这种特殊性致使从庙堂到江湖,从书生到白丁,从政界到学界,对曹操的讨论达到了空前盛况张燕[70]老师结合历史评价、分析曹操其人,从伦理学的角度来探究曹操的形象演变以及各个时代的伦理精神。她主要通过对比研究小说三国演义》和新版电视剧《三国》,指出不同时代、不同阅历的人,在探究、评论曹操时所选择的视角、采取的方法均有差异,因此结果也不尽相同。

针对不少观众提出的新《三国》严重偏离史实的说法,许俊妮、马玉林[71]老师强调,从史学角度上来看,新版电视剧《三国》是尊重历史的,集中表现在:它忠实地“填补”了历史空白;三国历史不可还原,基本上是由不断的人为修饰完成的,因此新《三国》的改编无伤大雅;新兴学科影视史学也不能为《三国》作历史学立论。从影视创作上来讲,新《三国》在安排写作方向、故事情节和角色设置上是比较成功的。所以说《三国》是艺术的“三国”,并非历史的“三国”。孙书文[72]老师指出,对新《三国》的众多评论中,认为其悖离原著的批评占据着极大的比例。例如,在语言方面,老版电视剧采用大量引用原文的方式,并借助字幕来展现;新版则运用大量的口语,让曹操说出“陈宫,我爱死你了”此类语言。在情节方面,新《三国》增加了部分爱情戏,如貂蝉吕布刘备与孙小妹、孙策大乔周瑜与小乔之间上演了一出出浪漫的爱情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刘备的雄才伟略得到了更好的彰显,曹操性格中的痞气增强。这三个方面的变化使得批评者认为,新版电视剧历史内涵尽失,更像是穿越性的时代偶像剧

在小说中,吕布与貂蝉的爱情故事是不存在的,而在新版《三国》中有不少关于二人爱情的描写和渲染。他们两人是观众传统印象中的有勇无谋和重情重义的代表,是政治婚姻的牺牲品。而在新版《三国》中则成为相识相知的爱人。王莹雪老师对此认为[73],对两人爱情故事的改编源于编剧朱苏进、导演高希希等人在对古代经典小说改编中融入了个人价值观和现代婚恋观,呈现了当代社会的婚恋文化。“改编要有现代意义”,新版《三国》把小说中吕布与貂蝉的故事进行二次创作,为具有现代爱情观的剧作。由此可见新版《三国》的创作是通过当代人的审美理念来诠释吕布与貂蝉的关系,在于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以当代人的理念来对待经典著作《三国演义》。

三国的酒俗文化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别具特色,展现的是属于一段光辉岁月的民俗酒文化在电视剧《三国》中得到绘声绘色的刻画。孙悦[74]老师在分析《三国》中的酒文化对现代社会风俗民情的影响和意义时提出,酒俗文化衍变到今天,更多是为了在闲暇之际给人们的生活添加一些闲情逸趣。酒俗文化也算是回到了根源之处。酒韵是最能展现一个地方风土人情的元素,它在历史的传承和衍变中始终保持着主体的价值,并且符合社会存在的规律。理性和逻辑往往是优秀的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王太忠[75]老师发现电视剧《三国》基于对原著的尊重,对人物语言进行了艺术性的加工。电视剧第48集中的一段辩论颇负盛名,鲁肃向刘备索要荆襄等地时,巧妙地运用了一个逻辑错误,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性格更加鲜活。

新《三国》在江苏、重庆等四家卫视的首播中反响热烈,话题营销是取得较高收视率的关键。鲍静、裘杰[76]两位老师对如何营销话题进行研究,从话题的对象、设定、营销、管控四个角度对《三国》话题营销机制进行考查。研究认为:《三国》的热播,是电视台以及发行方的双赢,为两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也为未来的营销电视剧提供了典型范例。日后的电视剧的比拼在抢占优势资源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在口碑和营销创意上的较量。话题营销需要新媒体和话题之间的彼此促进、相互生发。在同质化愈演愈烈的情形下,电视剧制胜的法宝除了独占资源,还应根据话题进行整合营销

《三国》因其特定的背景而成为宣传军礼文化的一种途径。尤其是其中描写三国时期的画面包含了多种礼制和军礼。郭晔平[77]老师以战争进行的先后顺序并结合一些遗留下的历史资料,对其中的军礼展开分析探讨。主要分为:战争前、战争中、战争后。根据《三国》的收视情况可知,它达到了我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又一高峰。无论是对历史知识的普及还是对各种礼制的弘扬,都可以让人感受到本剧在历史知识上的专注。它肯定了治理天下在以仁为核心的同时更要凝聚人心;弘扬了为国捐躯、死而后已、家国情怀等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优良品质;展现了中国文化在军政战略、兵法阵法等方面博大精深的智谋;洋溢着气概豪迈、光明磊落的豪情。

王昕[78]老师以新《三国》为例,从“现代历史剧”的理论内涵、真实性与典型性、情节构建与意识形态设置、现代人文精神等方面讨论了现代历史剧的艺术真实性标准。

有句古话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在科学技术迅速提升的今天,此话似乎已不再有实用价值。杨婷婷[79]老师发现,新《三国》引发广泛争议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与经典著作《三国演义》、与旧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差异过大。杨婷婷认为新《三国》在语言、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对传统阅读者多年形成下来的潜移默化的审美心理,尤其是在人物形象上“定式思维”都是极大的挑战。商业因素的制约是一把双刃剑,新《三国》与老版《三国演义》相较,正是这把双刃剑使之既给受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崭新效果,也带来了如穿帮等一些污点。(www.daowen.com)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历经风雨洗礼却经久不衰。从狭义文学观来看,其在题材方面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其跌宕起伏的情节、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气魄雄伟的艺术风格、宏大细致的总体结构,使之成为古典文学中一个实至名归的高峰。此外,原著自始至终都以淋漓尽致的语言表现出了一种凝练的智慧。张娟[80]老师认为,从上述几个角度来看,三国迷对新《三国》很失望,特别是对片中那些雷人的台词十分不满。

对新版电视剧《三国》,杨文丽[81]老师持否定态度:新《三国》在大投入、大成本、大制作、玄幻特技和宏大场面的主导下空洞地完成着表意功能。剧中完全商业化和世俗化的元素,雷人搞笑的台词频频受到观众的诟病,自然好评不多,恶评不少,但是新版《三国》成功吸引了观众的关注,引起广泛的讨论,制作方仍旧赚得盆满钵满。不仅是《三国》,在此大环境下重新拍摄的还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名著,自然和新《三国》一样,制作者只通过诡谲的场面特技、华丽的演员阵容、雷人的台词桥段、冗繁混乱的内容以颠覆原著的姿态迎合甚至操控着受众娱乐消遣的心态。对经典名著的重新拍摄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本身就是能引起关注的话题,制作者和观众都形成了一种习惯。这些名著重新拍摄自然不能超越经典,于是,大部分观众在收看的时候也只是抱着调侃的心态。纪文光[82]老师认为,新《三国》反映出文学经典的影视剧改编的软肋所在,即历史韵味的匮乏。

斥巨资拍摄的新《三国》纷华靡丽,同时在情节详略、刻画人物内心方面也都表现出新颖别致的一面。马祥林[83]老师认为,对于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孙权、曹操、周瑜、诸葛亮、刘备的全新塑造,为今后的名著改编开辟了一条广阔大道。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以其自身通俗易懂的特点向观众传达信息或情感。王然[84]老师强调,新《三国》向观众展现了夷陵之战中谋略家的多谋善虑,在基于小说文本上又开拓创新,赋予其新的内涵。这个过程具有简洁化、清晰化、通俗化的特点,既实现了大众传媒的价值,又进一步实现了《三国演义》“谋略”的大众化,有利于不同层次的观众接受。

新版《三国》存在极多的文史错误,有些与史实明显相悖,有些甚至与历史事实完全相反。汪从文[85]老师指出了其中的六处:曹操说出金銮殿、“蜀汉”的称号、献帝的寿命、吴都名、孙权年龄、赵咨称曹操先父。汪从文建议:电视剧的主要功用是娱乐大众,以学术标准严苛对待电视剧大可不必,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名著改编剧会对观众,尤其会对青少年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拍摄此类电视剧或电影时,文艺工作者应秉持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不忘传承古典文化的重任,而不应草率敷衍,混淆视听。

陈林侠、彭云峰[86]两位老师以新《三国》为例,研究中国电视剧在海外的传播情况。他们认为消费主义对经典作品长期累积下来的集体记忆进行了不同幅度的改写。在原著中,更注重彰显人物于纷繁复杂的时代中展示出的超乎常人的才智,例如诸葛亮;而像曹操奸诈狡猾的权谋之术则会受到主流社会道德层面和政治上的多重抵制。新版电视剧中将这些内涵简化成由欲望而产生的消费文化。此外,新电视剧中涌现大量感情戏、武打戏、权力争夺戏,而这些则是原著中极少出现的。此类消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电视剧的接受人群范围,但如此一来,过度同质化致使长效的跨文化传播困难重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