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国历史衍生出了各种传奇、演义、戏曲、小说等文本形式,它们构成了以三国历史为核心的系统,而当代,相关电影及电视作品也属于该系统。何婧雅、谢丽娟[29]两位老师强调电影《赤壁》属于演义文本的续作。一方面,赤壁之战确实取材于演义文本的一小部分,人物故事与原作大同小异,整体故事发展走向大概一致,是《三国演义》的正意承续。另一方面,该故事也有导演的演义,导演和编剧在原作基础上进行故事内容的扩充,将历史上脸谱化的人物复杂化,由人物表情深入其内心,叙事的视角也从演义中的诸葛亮换作了周瑜,可以说是一种十分高明的手法,使得观众耳目一新,对三国故事有全新的认识。在影片中,女性叙事权力也有体现,不似《三国演义》中女性仅是一种符号化的存在,少有鲜明的个性描写和人物刻画,这可以说是电影版颇为人称赞之处。但是,电影《赤壁》对人物“去脸谱化”的处理仍然不算彻底,如曹操的形象依旧比较刻板,依旧是阴郁不讨喜的角色,缺乏现代精神的阐释。
《〈赤壁〉侧写:真相·纪实·花絮》[30]一书记录了《赤壁》拍摄的全过程,其中描述了《赤壁》台前幕后的故事。王珏惠[31]老师回顾了自1959年起,编剧梁信与谢晋导演筹拍《赤壁大战》计划的搁浅,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想要筹拍该系列电影,到吴宇森的《赤壁》后来居上,电影《赤壁》经过了半世纪历程。
《赤壁》颠覆了人们对三国故事及其人物的传统印象,陈克红[32]老师也认为这是一次颠覆,带有鲜明的吴氏电影特色,又能在电影全球化浪潮下顺势而为,赢得商业与艺术上的双口碑。颠覆在于:一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古典名著进行全新的重构。《赤壁》对演义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创造性改编。吴宇森在保留经典文本中主要情节的前提条件之下,给影片带来了较以往同题材作品更多的颠覆性元素,对原有的冲突动因、人物形象、人物关系进行了大胆改造。影片对人物进行聚焦,对原作进行故事新编。二是该电影是在好莱坞大片语境下,中国商业大片的一次自我突围。三是吴氏风格的迷恋和重构,包括兄弟情谊、正邪不两立、侠骨柔情、暴力美学。四是多重叙述立场的接受迷乱,包括多重的叙述身份、多重的叙述语言、多重的接受主体。
三国故事可以说成为了一种大热品牌,从文学、影视乃至游戏,周边产品相当受欢迎。《赤壁》的成功表明,可以在民族文化中寻觅巨大的商业价值,并达到于无形之中传播民族文化的目的,如《赤壁》同款网游的开发,令玩家在娱乐中也能了解到三国历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使得民族文化在玩家心中激起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这是一种其他形式难以替代的满足感和获得感,这是好的一面。然而,在经典通俗化、娱乐至死的年代,人们应扪心自问这样的状态是最好的吗?姚成[33]老师意识到,虽然我们提倡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但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流行文化不一样,大众文化不是一种普世价值,而是有所差异的。将历史经典通俗化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传播民族文化、经典著作的目的,但过度地把文化通俗化、娱乐化会造成人们对经典的误读,最终使经典失去原有价值。一些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中,人物形象偏向西幻风格,一些影视的人物造型、服饰与其所在时代背景完全不符,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向错误的地方。这些是改编经典失败的案例。因此,绝不能为迎合商业市场而将文化经典庸俗化,若要超越原著,正确的做法是提升思想高度,抓住民族文化的精髓,将其植入衍生作品之中。
李诗晓[34]老师总结了中国流行的古装“大片”的几个特点:在电影所体现的价值观上,人物大多是法家的信徒,重权轻义,在权谋争夺中乐此不疲,醉心于权术之中;在人性刻画上,着力突出人性之恶,每部电影中皆有一个暴君式的人物,性格阴晴不定,对于生杀予夺具有病态的迷恋,令人侧目;在影片的影像风格上,崇尚暴力美学,编织出血流成河、伏尸遍野的惨状,安排诸如竹阵、箭阵、狂牛阵、枪阵等场面,与人性之残暴、杀戮相互呼应;在表层文化元素上,深挖中国文化符号背后邪恶的本质,如《十面埋伏》中的竹林,并非有礼有节的君子象征,而沦为无形中就能置人于死地的武器。在悲剧源头上,它们都是由导演创作的人造悲剧。
在这类古装大片中,《赤壁》虽具备相类似的特征,比如豪华的明星阵容、炫丽的特效场面、巨额的投资、铺天盖地的宣传等,但在情节安排、叙事视角、价值取向、人物刻画、影像风格等方面却相当与众不同。《赤壁》是“叛逆者”,颠覆了类型化古装大片。李诗晓把《赤壁》的特点归纳如下:首先,用戏谑化的手段解构恢弘大气的史实叙事结构,将古典文化噱头化;其次,遵从儒家宣扬的仁义观,惩恶扬善;最后,在坚持主旋律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些许西方文化元素。杜冬颖[35]老师详解了《赤壁》在“大片”道路上的探索。一是艺术创作方面,有高科技含量的艺术化制作和人文思想的注入;二是市场开拓方面,包括造势宣传策略、品牌策略、预售策略、立体发行策略和衍生经济。杜冬颖认为,从制片、发行影片、电影放映直到周边产品的制造,电影《赤壁》向西方电影取经,摸索出了一条较为成功的道路。例如,把制片与发行两个重要环节相结合这一做法,借鉴了好莱坞的一套标准体系。此外,在音像发行上也有创新模式,音像商首先要保护版权,打击盗版,然后设置保底价,后期票房收入如能达到事前预定,将参与分账。在大电影产业观念的辐射带动之下,中国电影企业开始将内容和渠道结合在一起,强化产品与市场的联结,使电影产业实现效益最大化。中国电影人在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的引导下,勇于探索本国的电影产业之路,中国电影的商业化进程发展迅速。
吴氏《赤壁》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即人们可以对历史作出更具体、更有人情味的解读。马晓峰、王祖友两位老师认为[36],电影《赤壁》赋予了女性以话语权,在女性形象上也着墨甚浓,增强了电影的可观赏性。它也颠覆了观众对赤壁之战中英雄的印象,通过历史令观众重新认识历史和经典,《赤壁》使观众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对那段历史的解读,引发历史思考。
自古文人皆爱追忆英雄美人,“赤壁”就是一个众多文人以诗词争相吟诵的意象。这其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张春晓[37]老师将这首词作为切入点,阐释东坡此词对电影的影响,研究认为:第一,《赤壁》是史诗电影,以诗词歌赋来传达复古之意符合其定位;第二,对于观众而言,诗情画意代表了传统的认知,更易为观众接受;第三,诗词歌赋的运用赋予了电影诗意,由此获得了古典的视听。诗意表达的充分利用提升了影片《赤壁》的表现张力,使古典意味更为浓重。与此同时,还使得电影的主旨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强化,这些都体现了古典诗词的现代接受效应。
周雪[38]老师赏析了《赤壁》中波澜壮阔的交响乐、幽远缠绵的牧笛声、泄愤励志的古琴曲,尤其谈到了阿兰演唱的主题歌《心战》与《大江东去》,认为其震撼人心。(www.daowen.com)
导演吴宇森有多年从影经历,其导演功力深厚,作为香港电影导演中的佼佼者,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吴氏电影也是暴力美学的代名词,他不仅很好地承袭了香港电影文化的优秀传统,还具有强烈的革新意识,懂得树立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使暴力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为世界影坛对暴力题材的审视提供全新的视角。衡小丽[39]老师认为,吴宇森深知音乐之于其电影风格的重要性,他熟知如何运用音乐来把握暴力尺度,从而调动观众情绪。他在《赤壁》中将“暴力美学”与音乐结合,对电影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除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影片中有体现外,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也值得一提。唐晋先老师[40]分析了片中的孙尚香与小乔两个女性角色。他认为乔、孙两人在赤壁之战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两名女性各有特色,皆拥有中国传统美德,才智双全,都是令观众欣赏、喜欢的角色。其中孙尚香性格直率却聪颖机警,小乔看似温柔却也有以柔克刚的韧劲。导演安排了孙尚香绘制阵营图,小乔献茶艺使曹操贻误战机的情节,尽管观众对此情节颇有微词,怀疑情节的逻辑性,但画面赏心悦目,增强了电影的可看性。
王敏[41]老师从宏观上分析了《赤壁》所构建的影像三国,在场景布置上,整个电影场面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战争场景排山倒海,视觉冲击力十足,体现了史实电影的特色,但在庄严肃穆的大环境下,加入了些许喜剧元素,这些幽默笑料颇有现代气息,形成了对厚重历史的轻巧解构,值得借鉴。
质疑与批评没有影响《赤壁》票房的大卖。而且根据新浪网的调查,观众对于《赤壁》的观影评价中虽存在各种质疑之声,但大部分的观影人还是感觉电影很不错,可观赏性超过他们之预期。傅根生[42]老师密切关注这一问题,他认为没有人批评的电影是寂寞的,只有批评的评论是荒唐的。电影是艺术品与消费品的集合体,免不了要收到观赏者的评价和消费者的反馈,观众便充当了观赏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对于电影产业而言,电影批评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它联结着电影的生产与电影的消费环节,电影的首映礼作为一个仪式,起到了宣传作用,而首映过后观众及影评人的评论对后来的消费行为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权威影评人的最新评论更能成为人们是否选择观看这部影片的风向标。因此,影评活动有一种矫正功能,清醒、理智的影评能帮助淘汰市场上的劣质品,即所谓的“烂片”,引导电影业的正确发展道路。当然,一些恶意的影评也会助长低级诽谤的不正之风,导致影视批评沦为个人偏见无限放大的阵地,难以发挥积极的价值评判功能。因此,要客观理智地进行影视评论,对电影生产活动的良性发展有所担当。
影片上映后,CCTV6频道专门对《赤壁》的拍摄过程进行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直录播。此次直录播构建了一个“媒介事件”,通过中央电视台与《赤壁》剧组合作,达到“事件营销”的目的。张迪[43]认为,这一“媒介事件”是双方共谋的结果,达到了双方实力的共显和双方共赢的结局。王万尧[44]老师谈到,《赤壁》虽然是吴氏风格的延续,但也体现出一些吴宇森自闯入好莱坞影坛后的转变,他不单单是注重硬朗的英雄情结和男人间的情谊,还开始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给女性角色以话语权,表达她们的情感。
2008年7月10日至8月14日,《赤壁》在内地上映一个多月,击败《满城尽带黄金甲》,创下了华语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此前这一记录由《满城尽带黄金甲》保持。赵大军[45]老师强调,电影《赤壁》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显示出观众对主创人员创意的认可。《赤壁》虽然是高成本投入,却也获得了高收益和好口碑,成为中国商业大片的成功范例,它获得成功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古典传统剧情的审美认可,二是暴力美学与古典美学相融合的影像风格,三是融入现代式幽默的历史正剧,四是阵容庞大的明星演员,五是借鉴于好菜坞的宣传推广方式。
《赤壁》的成功可谓空前,一方面,吴氏暴力美学和对于三国历史人物的颠覆性塑造是一大看点;另一方面,女性角色的加入也为电影增添了几抹不容忽视的亮色。张琳[46]老师在人文关怀视野下,就“暴力美学”、真实与虚构和女性形象三点作出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