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可以说是一个多面体,是关于视听的艺术,其中,“听”即音乐、音效等。一般而言,电影中包含多类音乐,用于强化相关主题,类似于文学中的“复调”,不同支线各有各的发展轨迹、各有各的特色。程瑞雪[16]老师分析电影《赤壁》的音乐,认为这些音乐既体现出三国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气恢宏的场景、胸襟宽广的英雄,又体现出一些沉闷下的轻松诙谐,磅礴下的细腻,融入了现代意识,展现了一个现代的赤壁。
《赤壁》由叶锦添担任美术指导,其曾获得学院奖最佳美术设计的殊荣。刘琤琤[17]老师探讨了叶锦添在《赤壁》中所营造的美术风格。一是总体造型风格,电影中三国鼎立以三种色彩展现出来,旗帜鲜明,别出心裁。曹操一方色彩基调为黑色,缀以红色和金色,代表肃穆、厚重,增添了无形的压力。而魏军也确实是以80万大军压境,气焰正盛、威压迫人。孙权一方以红色为主基调,辅以白色,再加上诗情画意的环境渲染,体现周瑜的卓然气质。而蜀汉一方的主基调是梨黄色,佐以灰色。二是场景造型设计。《赤壁》中有两大宫殿的设计,一个为曹操所处的北方都城许昌,另一个为南方孙权的东吴。影片中的北方压抑而厚重,辨识度极高,宫殿色彩以黑金为主色调,沉闷无光,唯有正殿洒在王座上的一束阳光,而此光也并未给人以明快之感,而是凸显了重兵压境下汉献帝的幼小孱弱。而南方东吴宫殿的设计,是一种文静诗意而又略带神秘的巫风色调。此外,在赤壁城墙的构建上,曹营以主帅台为中心,饰以兽的野性与张狂之态,与此相对比的是,东吴军队则驻扎于悬崖峭壁之上,背山面海,依附于当地地势环境,虽巍峨耸立,颇有权威,然而军民之间无屏障隔开,留存着曹营所缺少的人情味儿。三是服装造型设计。在周瑜的人物设计上,叶锦添为他设计了一个中分的造型,此为当时贵族中年男子特有的妆容,周瑜长眉长鬓,具有带着古意的风流;在诸葛亮的造型设计上,叶锦添则以白色为主色调,令其看起来神清骨秀、仙风道骨;对曹操形象的设计,色彩运用上很极致,黑色体现沉郁庄重,辅以兽纹,气势逼人,服饰的剪裁又十分文雅,不到战争时刻不穿戎装,以此构建出全新的曹操形象;小乔的主体颜色也是中性,无太多饰物,朴素而大方,谦卑而守礼。倪海波[18]老师同样分析了电影《赤壁》中叶锦添作为美术设计的服装设计手法:一是基于历史原型的服装设计,二是兼顾文学形象的服装设计,三是提升影像视觉效果的服装设计,四是古典基调下的时尚设计。
古琴这一道具在影片中虽仅仅出现一回,但也十分重要,值得关注。因为这古琴在片中演奏足足有3分钟之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一段古琴对峙,以展现孔明与周瑜的内心活动。人物的心绪变化表现为琴声的高低起伏,虽只是一段小插曲,却推动着重要情节的发展,体现着两个主要人物的心理发展轨迹,是斗争还是合作,是相斥还是相惜,人物复杂的心理可见一斑。伍洋[19]老师以电影中的这段古琴音乐为例,探讨了其艺术创作的意图,同时剖析了其在电影里的作用。这是一段无对白的情节,诸葛亮、周瑜、鲁肃、小乔四人的表情被放大,这是观众下意识的行为,因为观众需要根据他们的表情来揣测他们各自的心理。这四人的神情也充分展现了其各自独特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诸葛亮足智多谋,一番对峙后迅速心领神会;周瑜仍有余悸,较为矛盾;鲁肃憨厚忠诚,却在这番较量中不解其意,茫然无措;小乔聪颖,知其意却不点破,神情平静。此段音乐更强调周瑜的内心世界的矛盾纠结,但最终琴声沉寂,一切归于平静,众人的心绪也复归平静,人物已隐隐达成共识,该处音乐的运用实为妙笔。
在电影中糅入中国元素也是这类大片的重要特点之一,成功地植入自身的民族文化对于传播本土文化、体现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强国举足轻重,而且有助于我国的文化创新。燕红梅老师[20]从《赤壁》的平面海报设计看中国元素的融入。她指出,当今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要在文化竞争中稳固根基,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电影界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们仍需致力于对文化创新路径的追寻。如在电影海报的设计、音乐创作、特效加工、美术指导、服装造型设计等各方面都寻求突破。这不仅仅出于文化传播的目的,还在于中国元素本身就是美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又深邃古老的特质对外国观众而言无疑有着相当的吸引力,有无相生的神秘联结,虚与实的对抗与交融,浓墨重彩与留白的古意。而将这些中国元素的特质应用于电影设计,能增添电影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力,增强中国电影的魅力,将文化传承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推动中国电影业的长足进步。
朱虹、詹秦川两位老师[21]以《赤壁》分析中国传统纹样与现代电影的结合。一是兵器中的传统纹样,包括饕餮以及回形纹样;二是服饰中的传统纹样与人物性格的映射,包括卷草纹样与小乔、回形网纹与孙尚香;三是战事中的传统纹样,包括八卦纹样的表象和内详。研究表明:这些传统纹样形态各异、美不胜收,有待进一步发掘,研究我国的传统纹样是一种发现美的过程,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到古人的智慧,透过古人的眼睛来观察世界上的一花一叶。将中国传统纹样融入对电影人物个性的塑造技巧当中,不仅具有古典美,还赋予了传统纹样以新的生命,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谢永[22]老师的研究表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的好莱坞美术文化对电影《赤壁》有填补作用,在布景方面突出真实性与恢弘场景,在技术特效方面增添视觉效果。
为了解电影《赤壁》中的动作戏,张力[23]老师采访了动作指导国建勇。采访中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武打戏的真实性与创新性。二是在相关技术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中国的武侠动作片仍然独具优势。中国动作片的设计理念是外国电影难以简单复制或掌握的。要知道,在中国,文戏与动作戏的拍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拍武戏比文戏难,它没有对白,也没有依据,得凭空去创造一些东西,而且还要有感觉和思维,怎么样用动作把人物内心表现出来,但最后还要回到剧本上。(www.daowen.com)
音乐在电影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往往画面与音乐交织,画面在视觉上给观众以冲击,音乐在听觉上加以配合,调动观众的情绪,使画面更具真实性,让观众沉浸于画面之中,有入境之感。两者相辅相成,形成层次丰富的观影体验。观众在观看《赤壁》时,其画面与配乐珠联璧合,引人入胜,大家所耳熟能详的火烧赤壁的故事逼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时代精神,大气磅礴的英雄史实令人折服。王知音[24]老师发现影片中的音乐体现了三点:一是人心向背对于战事的决定性作用,二是瑜亮之间惺惺相惜的知己之情,三是英雄美人传说的现代解读。她认为:《赤壁》为一部有现代意识的史诗故事。这部电影所体现的是在当代人的视角下对东汉末年三分天下时代的想象,那是一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权谋较量的时代,各类人物粉墨登场,充满引人追忆的轶事,可以给电影人提供充分发挥想象与施展才能的舞台,而配乐、音效等时而气壮山河,时而柔情似水,音乐随情节变幻而起伏,调动观众情绪,升华电影的主题,为观众贡献了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柯莉[25]老师创作了电影《赤璧》的音乐听后记,她提出了自己的观影体会,认为《赤壁》配乐总体上确实起到了渲染氛围、调动观众情绪的作用,音乐形成了一种复调,有层次感,由浅入深地烘托主旨,让观众喜悲参半。但《赤壁》是一部历史剧,偏向严肃厚重的正剧风格,一些配乐在其中看来多少有违和感。王飞老师剖析了该部电影音乐的魅力构成[26],提出了几点有益思考,他认为,如今的电影技术正不断臻于完善,电影人的拍摄技巧也正变得更纯熟,再加上国外电影的流入,能借鉴的优秀技术和艺术理念如过江之鲫。俗话说电影是无国界的,中国电影在这样的浪潮中也获得了一些进步,其运营方式日益趋于标准化、专业化,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电影业的整体进步也带动了其音乐的进步,这种倾向自然是好的。然而,电影音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依旧是不可因消费行为而妥协的。电影确实要遵循商业规律、市场规律,它既是一种商品,又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产业。因此,电影还要保持它的艺术性,保持它作为“美”的事物的不妥协精神,这就要遵循艺术规律,电影音乐变成保持艺术性的一条底线。换句话说,电影人必须遵循音乐的创作规律,尊重电影情节发展和人物情绪变化,不能为了一时噱头而胡乱添加音乐,也不可为了活跃气氛而哗众取宠,添一些无厘头的笑料,破坏电影的整体氛围。好的电影音乐是与电影情节发展相伴相生的,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只要令观众身临其中、沉醉其中,传达电影的信息,观众自然能听懂,也觉得颇有意趣与意境。电影《赤壁》取材于三国故事,是一部偏向于历史正剧的英雄史诗,其主题音乐本因跟随主旨,气贯长虹、声势浩大,结尾苍凉悲壮、沉郁顿挫,是一种相当惨烈的战事,伴随着无数的牺牲流血,胜者并没有为王之感,此处运用中国传统民乐的群体演奏更能表现出这一复杂的心绪,但影片迎合国际市场,运用西洋交响乐,慷慨激昂,却失了味道,不够悲悯沉重。从此案例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电影音乐需要更多的思考。
《赤壁》中的音乐由日本音乐家岩代太郎创作。岩代太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其中加入多种风格的音乐,颇有创意。甘子琦[27]老师用“霹雳手段、菩萨心肠”来形容《赤壁》中的音乐,认为曹操挟天子,刘备抛妻弃子等属于“霹雳手段”,但他们都是出于大义,不得已而为之,又都是“菩萨心肠”。而电影音乐也是时而对抗, 时而交织,体现人物矛盾的一面,层次丰富。
叶锦添老师撰写了《赤壁:电影美术笔记》[28]一书,整本书介绍了魏、蜀、吴三国的特点,展现了三国时代的整体风貌,并且分别从服饰、战船、建筑、社会生活、武器等五方面阐述了主创人员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