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斗栱是处于向元代斗栱接班,向清代斗栱交班的状况,其柱头铺作、转角铺作与明以前的斗栱相比变化不大。很重要的符号有三点:(一)由下昂演变为昂,即昂身由斜行转变为平行。有代表说明的如,北京社稷坛享殿补间铺作,第一层昂昂身平行,走入清代做法。第二层昂昂身斜行,仍为明代以前的做法。(二)上昂以假象表白真昂,有代表说明的如,北平智化寺如来殿隐出上昂的做法。(三)华头子,宋是一独立构件,与里华栱连做。演变至明,是在昂下刻出象征性的隐出华头子。以上三点特征,以明告终,清不再出现(图37)。
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工程做法》问世,斗栱从名称、构造、外观、尺寸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名称上大多数叫法有别(图38),主要名称亦称呼不同:补间铺作、柱头铺作、转角铺作改为平身科、柱头科、角科。其外观,平身科变化不大。柱头科上面出现了桃尖梁,桃尖梁头较宽,以梁头宽度为准,按下面栱宽向上,渐次生宽。角科亦同样如此,即以老角梁宽为准,按下面斜栱宽向上,渐次生宽。角科中出现闹头昂,变化较大(图39、40)。
溜金斗科的演变:溜金斗科分两种做法:一是挑金造,二是落金造。挑金与落金之分,挑金秤杆端下无花台枋;落金是将秤杆落在花台枋上,其明代亦有这样做法。特别是挑金造演变较远,北宋: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补间铺作用双抄双下昂挑斡挑金(宋昂尾称挑斡,清昂尾称挑杆或秤杆)。《营造法式》中补间铺作,有用单抄双下昂挑斡挑金。金代:曲阜孔庙第十一号碑亭,下檐补间铺作,用单抄单下昂挑斡挑金。元代:浙江金华天宁寺大殿,补间铺作用单抄双下昂挑斡挑金。河北正定县阳和楼,补间铺作用下昂和耍头挑斡与挑杆挑金(图41)。明代:北京社稷坛享殿,补间铺作亦用下昂和耍头挑斡落金。清:《工程做法》平身科,用单翘单昂挑杆(即秤杆)挑金(图42)。这些实例,可以清楚地看到挑金造从斜昂演变至平昂;从下昂演变至昂;从下昂斜上去的挑斡演变至昂平行到中心;后尾斜插秤杆,以及从鞾楔演变至菊花头的全过程。
牌楼斗科的演变:一般有屋面称之牌楼,无屋面称之牌坊。我国古代建筑中,一组建筑的院门就成为建筑中的主要大门,这种大门称之谓“衡门”。衡门极为简陋,二根木柱,加二条横木,两扇竖条门构成衡门,无斗栱。宋《清明上河图》中的院门,有立柱两根,上横阑额,额上施单抄单下昂斗栱三朵,悬山屋面。宋以后,遗留下来的牌楼较少,由于牌楼是纪念性的建筑,立于建筑群最前面或两侧,因此战争时容易毁灭,屡毁屡建,现存的牌楼为明清时较多。牌楼斗栱有着特殊的构造,一般分为平身科与角科两种。其平身科构造,前后两面对称。角科构造比较特殊,它以正面与侧面柱中作二分之一角科,前后对称,形成一组整体角科。南北方清式牌楼角科,在造型上有一定区别,北方牌楼角科,斜头翘向上构件渐次生宽,南方一般同宽。北方在斜昂上施由昂及宝瓶,南方一般不用由昂而出角耍头。南方在平身科拽栱端部及小斗做60°斜面,北方一般不做(图43、44)。牌楼斗栱,用材等级较小,出踩较多,一般最高中楼用之十一踩,此斗栱较为特殊。
图37
图38 单翘重昂
图39(www.daowen.com)
图40
图41
图42
图43
图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