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唐宋辽金元枓栱演变成斗栱

唐宋辽金元枓栱演变成斗栱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枋上隐出栱头的做法甚广,从唐一直沿袭至元,如五代末、宋、辽:镇国寺大殿、独乐寺山门观音阁、奉国寺大殿、应县木塔、正定隆兴寺摩尼殿、晋祠圣母殿、保国寺大殿。(二)宋、辽、金、元时期枓栱北宋崇宁二年李诫著《营造法式》,是总结了崇宁二年之前的营造实践。这部经典巨作问世后,枓栱有了制度、等级、名称、次序、尺寸、规定的做法。

唐宋辽金元枓栱演变成斗栱

(一)唐代枓栱

我国现存的唐代建筑有两座,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图片3)和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山西五台县佛光寺东大殿(图片4)。日本现存的唐代建筑一座,建于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的奈良唐招提寺金堂(图片5)。这三座大殿枓栱,说明自唐以来,我国枓栱具有完整的体系(图12):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并有了“计心造”与“偷心造”两种做法。即在跳头上施横栱谓之“计心”,跳头上不施横栱谓之“偷心”。招提寺金堂枓栱,出双抄单下昂六铺作(偷心)。佛光寺大殿,出双抄双下昂七铺作(下抄下昂偷心,上抄上昂计心)。南禅寺大殿,出双抄五铺作,偷心。

昂:招提寺金堂用方头昂,方头昂从汉至唐,以后未见所用了。佛光寺大殿用批竹昂,批竹昂唐代使用较多,特别是敦煌壁画中第172窟盛唐南壁前殿,第231窟、8窟中唐和第85窟晚唐壁画中均所绘批竹昂(图13)。批竹昂沿袭至宋,《营造法式》中,造昂之制:“亦有自枓外,斜杀至尖者,其昂面平直谓之批竹昂(宋铺作图样2)。”实例中有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以及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山西平顺龙门寺大殿等皆用批竹昂(图14,图片6、7、8)。

耍头:招提寺金堂不用耍头。佛光寺大殿前檐用翼形耍头,后檐用批竹耍头,南禅寺大殿亦用批竹耍头(图15,图片9、10、11)。批竹耍头沿袭至宋,建于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观音阁,建于北宋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新城县开善寺大殿明间俱用批竹耍头。

内槽偷心造:佛光寺大殿内槽柱头铺作用四抄偷心。一般连续偷心,抄数较多的用于内槽或外槽内。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补间铺作内用四抄偷心。建于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独乐寺观音阁外槽内用四抄偷心。建于辽圣宗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内槽柱头铺作用四抄偷心(图16,图片12、13)。

外檐出抄栱:南禅寺大殿外檐出双抄上施耍头(图12,图片11)。出抄栱不出昂多用于副阶,实例中,外檐抄栱一般不越两抄,越者别施计心。如独乐寺观音阁下檐柱头铺作(图17,图片14),出四跳华栱,上、下偷心,中隔计心。但是,隋代出土的明器有外檐柱头连出三跳抄栱(图片15)。其补间铺作:南禅寺大殿未施补间铺作,招提寺金堂补间用蜀柱枓,大雁塔门楣石刻中,下人字栱,上蜀柱枓(图18)。惟有佛光寺大殿补间铺作出跳,但是,是从第二跳华栱开始出跳;而不用栌枓,这是唐代仅存实物一例(图19,图片16)。在敦煌第231窟中唐壁画中,绘有补间铺作出单抄双下昂。这说明自盛唐后期起,补间终于有了从栌枓口出跳做法,具有断代意义(图20)。

重叠柱头枋:佛光寺大殿,内槽柱头枋五层、外槽四层相叠,小枓(栔)相隔,转角处,昂尾压于柱头枋下(宋铺作图样20,图片17)。由于柱头枋层层隔枓相叠,其补间铺作、柱头铺作、转角铺作柱头枋的位置出栱,须隐出栱头(图片18)。枋上隐出栱头的做法甚广,从唐一直沿袭至元,如五代末、宋、辽:镇国寺大殿、独乐寺山门观音阁、奉国寺大殿、应县木塔、正定隆兴寺摩尼殿、晋祠圣母殿、保国寺大殿。金:晋祠献殿。元:永乐宫三清殿等等均为同类做法。

(二)宋、辽、金、元时期枓栱

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李诫著《营造法式》,是总结了崇宁二年之前的营造实践。这部经典巨作问世后,枓栱有了制度、等级、名称、次序、尺寸、规定的做法。其枓栱等级,《营造法式》中规定:“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其枓栱次序,即总铺作次序:“凡铺作自柱头上栌枓下口内出一栱或一昂,皆谓之一跳;传至五跳止。”

铺作出跳偷心与计心:《营造法式》中所绘枓栱出跳图皆为全计心造,如用偷心即在出跳中减去计心,从唐至元均有减计(减计心改为偷心)做法。《营造法式》中总铺作次序规定:五铺作出一抄一昂者,一抄偷心,一昂计心;六铺作出一抄两昂者,一抄偷心,两昂计心;或六铺作出两抄一昂者,下一抄偷心,上一抄一昂计心(图21)。七铺作出两抄两昂者,下一抄下一昂偷心,上一抄上一昂计心。八铺作出两抄三昂者,两抄二昂偷心,一昂三昂计心(图22)。

总铺作次序所规定的八铺作向下至五铺作外,还有简单枓栱的做法:如四铺作外出一昂,里出一抄;四铺作里、外各出一抄;枓口跳、把头绞项造,以及重栱、单栱做法(图23)。

华头子的演变:华头子自北宋演变至明。从《营造法式》问世九十年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补间铺作就出现了华头子。《营造法式》问世后,华头子有了规定的做法。建于金章宗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4年)山东曲阜孔庙第十一号碑亭下檐补间铺作华头子。建于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河北正定县阳和楼补间铺作下昂一隐出华头子。建于元代曲阳北岳庙德宁殿重昂隐出华头子。建于明代北平智化寺如来殿单昂隐出华头子(图24)。

耍头的演变:历代枓栱中耍头变化较多,从汉至清各有不同,总体上来讲,汉至南北朝耍头多为方形,隋为云形,唐多为批竹形,宋以后多为蚂蚱头形(图25)。

下昂的演变:下昂从唐演变至明。唐:招提寺金堂用方头单下昂,佛光寺大殿用批竹双下昂。辽:独乐寺观音阁、奉国寺大殿、应县木塔一层上檐皆用批竹双下昂。宋:保国寺大殿用琴面双下昂,《营造法式》用琴面昂。晋祠圣母殿用琴面双昂(昂是指昂身平行之昂,下昂是指昂身斜行之昂)。金:孔庙第十一号碑亭下檐用琴面单下昂,晋祠献殿用琴面双昂。元:正定县阳和楼。明:北京社稷坛享殿,下用琴面昂;上用琴面下昂(图26)。这些实例,说明在清《工程做法》问世前711年山西晋祠圣母殿就有将昂身平行的做法(续图26)。

插昂的沿袭:插昂从宋沿袭至元,《营造法式》中插昂用于四铺作,而实例中用于五铺作的有宋登封少林寺初祖庵,金大同善化寺山门。用于六铺作有金大同善化寺三圣殿。用于四铺作亦有元甪直保圣寺天王殿。为此,作者在宋铺作图样中加绘插昂转角五铺作(宋图样14,图27)。

上昂的演变:上昂从宋演变至明。《营造法式》中,上昂做法从五铺作至八铺作有明确规定。上昂多用于平坐、内槽或外槽内。《营造法式》中造平坐之制,用缠柱造有七铺作、重栱、出上昂、偷心、跳内当中施骑枓栱(图28)。宋苏州玄妙观三清内槽里外用上昂。元浙江金华天宁寺大殿外槽内用上昂,曲阳北岳庙德宁殿用上、下隐出上昂,永乐宫三清殿内槽隐出上昂。明北平智化寺如来殿外槽内隐出上昂。清《工程做法》已无上昂(图29,图片19)。这些实例,可以看出从宋上昂演变至明隐出上昂之过程。其上昂、鞾楔演变至明,六分头代替上昂头,菊花头代替鞾楔的全过程。

蝉肚绰幕的演变:建于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登封少林寺初祖庵,柱头铺作内,第一跳华栱上,丁栿下用蝉肚绰幕。建于元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柱头铺作内,第三跳华栱上,椽栿下用㭼头压跳。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工程做法》柱头枓内,重翘上,桃尖梁下用雀替(图30)。这些实例中,说明从宋蝉肚绰幕演变至清雀替的做法。

丁华抹颏栱的沿袭:丁华抹颏栱在《营造法式》侏儒柱中有规定:“若叉手上角内安栱,两面出耍头者,谓之丁华抹颏栱。”到了金代,山西晋祠献殿,将丁华抹颏栱用于上跳华栱端,山东曲阜孔庙第十一号碑亭,将丁华抹颏栱用于下昂的挑斡上端(图31,图片20)。元代就很少见到。

襻间栱的演变:襻间在《营造法式》中有规定。襻间栱用于彻上明造(无天花),于蜀柱之上,随间襻间,或一材,或两材;襻间广厚并如材,长随间广,出半栱在外,半栱连身对隐。若两材造,即每间各用一材,隔间上下相闪,令慢栱在上,瓜子栱在下。若一材造,只有令栱,隔间一材,如屋内遍用襻间一材或两材,并与梁头相交(或于两际随头以承替木)。凡襻间如在平棊上者,谓之草襻间,并用全条枋。在《营造法式》问世前140年,建于北宋乾德一年(公元963年)山西平遥镇国寺大殿,彻上明造,襻间用一材对隐栱头(图32,图片21)。在《营造法式》问世前119年,建于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蓟县独乐寺山门,彻上明造,襻间亦用一材对隐栱头(图片22)。宋以后,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佛光寺文殊殿襻间,用一材通长对隐栱头。建于元世祖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芮城永乐宫无极门,明间正脊襻间一材对隐栱头。从北宋至元襻间实例较多,不一一赘举。到了明清襻间,往往在金枋或脊枋上用单栱或重栱排置,上承桁枋(图33,图片23)。

斜栱的演变:斜栱角度有45°与60°两种,在金代建筑中使用普遍,如建于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山西华严寺大雄宝殿,补间铺作用45°斜栱。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佛光寺文殊殿,补间铺作用45°斜栱。建于金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前檐柱头铺作,后檐补间铺作都用45°斜栱。此类较多,不一一赘举。在金代之前,现存的辽代建筑亦有出现,如善化寺大雄宝殿,补间铺作用60°斜栱。山西应县木塔,补间铺作用60°与45°两种斜栱(图34,图片24、25)。金亡元兴,斜栱渐少使用,已废去斜栱之制,斜栱是金代建筑的一大特征。

枓栱藻井的演变:唐以前,在石窟中多见到四方造者,斗四藻并,上绘有莲花、飞天等纹样,未见枓栱出现。到了唐代,有了斗栱藻井,极为简单,如招提寺金堂和佛光寺大殿,上在平棊枋下施十字单栱;平闇方格,下用峻脚椽支于柱头枋上。

唐以后至宋、辽,有了斗八藻井,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皆用斗八阳马,网形藻井。《营造法式》问世后,小木作中,有了斗八藻井和小斗八藻井的做法:“斗八藻井,其名有三:一曰藻井,二曰圜泉,三曰方井,今谓之斗八藻井。造斗八藻井之制:共高五尺三寸,其下曰方井,方八尺,高一尺六寸。其中曰八角井,径六尺四寸,高二尺二寸。其上曰斗八,径四尺二寸,高一尺五寸,于顶心之下。施垂莲或雕华云棬,背内安明镜,其名件广厚皆以每尺之径积而为法。方井于算桯方之上,施六铺作下昂重栱(材广一寸八分,厚一寸二分,其枓栱等分数制度,并准大木做法)。四入角,每面用补间铺作五朵(凡所用枓栱并立旌枓槽板,枓栱之上用压厦板,八角井同此)。枓槽板:长随方面之广,每面广一尺,则广一寸七分,厚二分五厘。压厦板长厚同上,其广一寸五分。八角井于方井铺作之上施随瓣方,抹角勒作八角(八角之外四角谓之角蝉)。于随瓣方之上施七铺作上昂重栱(材分°等并同方井法)。八入角,每瓣用补间铺作一朵。随瓣方:每直径一尺,则长四寸,广四分,厚三分。枓槽板:长随瓣广二寸,厚二分五厘。压厦板:长随瓣斜,二寸五分,厚二分七厘。斗八:于八角井铺作之上用随瓣方,方上施斗八阳马(阳马今俗谓之梁抹),阳马之内施背板,贴络华文。阳马:每斗八径一尺,则长七寸,曲广一寸五分,厚五分。随瓣方:长随每瓣之广,其广五分,厚二分五厘。背板:长视瓣高,广随阳马之内,其用贴并难子,并准平棊之法(华子每方一尺,用十六枚或二十五枚)。凡藻井施之于殿内照壁屏风之前,或殿身内前门之前平棊之内。”(图35)《营造法式》问世前九十年,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内即有较为复杂的斗八藻井(图36)。其下:补间铺作承方井,井口施算程方。其中:算桯方内斗八,方上施双抄(无上昂出现)。其上:外用斗八随瓣方;内施随圜方,方上斗八阳台,七环收顶(图片26)。与《营造法式》中藻井相似较为简洁的苏州报恩寺,北寺塔内藻井,其中:用五铺作单抄单上昂;其上:亦同保国寺大殿藻井相似,用随圜方,方上斗八阳马,三环收顶(图片27)。

到了金代,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山西应县净土寺大殿,殿内藻井及天宫楼阁造型美观,结构复杂,玲珑剔透,金碧辉煌。井底金龙盘绕,气势磅礴。天宫楼阁实为金代精致的建筑模型与工艺品,价值极高(图片28)。(www.daowen.com)

元代,建于元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天圆地方藻井。其下:方井算程方上施四抄计心,承上随圆方。其上:圆方上施五抄计心环栱,井顶浮雕盘龙(图片29)。

图12

图13

注:《文物》1995年第10期中插画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华头子

图25 历代耍头演变图

注:图引用刘敦桢《刘敦桢文集(四)》

图26 历代下昂演变图

续图26 历代下昂演变图

图27 历代插昂演变图

图29

图30

图31

图33

图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