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建筑中的枓栱起源:斗栱之谜

中国建筑中的枓栱起源:斗栱之谜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梁思成文集二》枓栱中写到:中国建筑,自有史以前,即以木构架为骨干,墙壁隔肩以维护,不负担屋顶的重量。在梁檩与立柱之间,有一种过渡部分的许多枓型木块,与肋型曲木,层层垫托,向外伸张,在檐下可以使出檐加远,这便是中国建筑数千年来所特有的“枓栱”部分。更重要的是“令”的制作年代,上距武王灭商仅二十多年,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推测商朝末期柱上可能已有栌枓,不过栱的出现应在此以后(图2)。

梁思成文集二》枓栱中写到:中国建筑,自有史以前,即以木构架为骨干,墙壁隔肩以维护,不负担屋顶的重量。这种木构架,下有立柱,上有梁檩。在梁檩与立柱之间,有一种过渡部分的许多枓型木块,与肋型曲木,层层垫托,向外伸张,在檐下可以使出檐加远,这便是中国建筑数千年来所特有的“枓栱”部分。

论语》中“枓”:山节藻棁(节栭也)。《尔雅》:栭谓之楶(即栌也)。《说文》:栌,柱上柎也;栭,枅上标也。《释名》:栌在柱端。都栌,负屋之重也。枓在栾两头,如枓,负上檼也。《博雅》:楶谓之栌(节、楶古文通用)。《鲁灵光殿赋》:层栌枓佹岌峩(栌枓也)。《义训》:柱枓谓之㭼(图1)。

公元前商周青铜器中往往反映当时建筑的局部形象,如“令”的四足做成方形短柱,柱上置栌枓,再在两柱之间,于栌枓枓口内施横枋,枋上置二方块,类似散枓,和栌枓一起承载上部版形的座子。这些构件的形状和组合与后代檐柱的构造方法大体相同。更重要的是“令”的制作年代,上距武王灭商仅二十多年,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推测商朝末期柱上可能已有栌枓,不过栱的出现应在此以后(图2)。

栱、枓据《营造法式》中记载:

《尔雅》中“栱”:谓之槉(柱上欂也,亦名枅,又曰:音“弁”。槉:音“疾”)。《苍颉篇》:枅,柱上方木(图3)。《释名》:栾,挛也;其体上曲,挛拳然也。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曲枅要绍而环句。曲枅栱也(图片1)。《博雅》:欂谓之枅(枅:音古妍切,又音“鸡”),曲枅谓之挛。薛综《西京赋》:雕栾镂楶(栾栱也)。(www.daowen.com)

图1 由欂到栌的发展示意图

注:图引用杨鸿勋先生《建筑考古论文集》

图2 商周青铜器中表现的建筑构件

注:图引用刘敦桢先生《中国古代建筑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