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环境设计在建筑上的应用及类型

环境设计在建筑上的应用及类型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建筑上使用各种科学技术成果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设计工作常涉及建筑学、结构学以及给排水、声光、电气、供暖、空气调节、自动化控制管理、园林绿化和工程预估算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图2-53巴西利亚阳光大教堂图2-54喜马拉雅中心而通常所说的建筑设计,是指“建筑学”范围内的工作。

环境设计在建筑上的应用及类型

环境设计具体涉及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生态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声光热环境等诸多方面,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出行和游憩息息相关。

1.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是人类物质条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如图2-47所示)。现代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方案,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做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工作、学习、交通、休闲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图2-47 意大利Palmanova镇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9](如图2-48所示)。

图2-48 上海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及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设计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整合原则、经济原则、安全原则、美化原则、社会原则。

整合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设计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与定额指标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以上关系的整合(如图2-49所示)。

图2-49 瑞士伯尔尼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经济原则尤为重要。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应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科学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城市规划设计应将城市防灾对策纳入城市规划设计指标体系。城市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特别要注意高层建设的防火、防风问题等。此外,还要有意识地消除那些有利于犯罪的局部环境和防范上的“盲点”。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首先应注意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协调,建筑格调与环境风貌的协调;还应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设施和名胜古迹,同时也要注意城市的时代精神(如图2-50所示)。此外,城市规划设计还应通过对建筑布局、密度、层高、空间和造型等方面的干预,体现城市的精神和气质,在要避免“城市视觉污染”的同时,满足生态设计的要求。

图2-50 奥地利萨尔茨堡

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则。[10]城市规划设计应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和互动。例如引入公园、广场等公共交流空间,使市民充分享受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葱郁的绿地、现代化的公共设施、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这种富有生活情趣和人情味的城市环境设计已成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标准(如图2-51所示)。城市规划设计还要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不仅为健康成年人提供方便,而且要为老、弱、病、残、幼着想,在建筑出入口、街道商店、娱乐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体现社会的高度文明,其意义尤为重要。

图2-51 上海城市规划设计

2.建筑设计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统称。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以及钢筋混凝土、型材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如住宅房屋、公共建筑(如图2-52所示)、寺庙碑塔、桥梁隧道等。

图2-52 安特卫普新法庭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做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订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订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如图2-53和图2-54所示)。早在古罗马时期,建筑家维特鲁威在他的经典名作《建筑十书》就提出了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一直影响着后世建筑设计的发展。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建筑上使用各种科学技术成果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设计工作常涉及建筑学、结构学以及给排水、声光、电气、供暖、空气调节、自动化控制管理、园林绿化和工程预估算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

图2-53 巴西利亚阳光大教堂

图2-54 喜马拉雅中心

而通常所说的建筑设计,是指“建筑学”范围内的工作。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建筑与结构、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更少的劳动力、更少的投资和更少的时间来实现上述各种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使建筑物做到经济、适用、坚固、美观(如图2-55所示)。

建筑设计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寻找解决上述各种矛盾的最佳方案。通过长期的实践,建筑设计者创造、积累了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可以用图纸、建筑模型或其他手段将设计意图确切地表达出来,从而发现问题,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交换意见,使矛盾得到解决。此外,为了寻求最佳的设计方案,还需要提出多种方案进行比较。方案比较是建筑设计中常用的方法。从整体到每一个细节,对待每一个问题,设计者一般都要设想多个解决方案,进行一连串的反复推敲和比较。即便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也还要不断设想有无更好的解决方式,使设计方案臻于完善(如图2-56所示)。总之,建筑设计是一种需要有预见性的工作,要预见到拟建建筑物存在的和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这种预见,往往是随着设计过程的进展而逐步清晰、逐步深化的。

图2-55 玉龙庄园建筑设计

图2-56 玉龙庄园整体设计

3.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能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室内环境。该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和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如图2-57所示)。因此,室内设计应达到实用和美观、提高生产力、提高商品销售量或改善生活方式的目的。室内设计的目的是围绕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

图2-57 帆船酒店内景

影响室内设计的因素很多,诸如室内空间的具体用途是作为居住或工作、学习或休闲、娱乐还是礼拜;室内空间的内涵是什么;对现场环境的实用性考虑(如图2-58所示);室内空间的尺寸、空间结构的潜能和局限性等方面的因素;建筑环境所使用材料的协调和最优化;健康和安全的因素以及需要特殊注意的地方等。现代室内设计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包括人工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等内容。室内设计的要素包括视觉(颜色、灯光、形状)、触觉(表面、形态、质地)以及听觉(噪声、回音)等方面。设计师必须对上述要素具备美学、适用性和技术上可行的欣赏能力,必须了解人们如何使用上述元素以及做出何种反映,不仅要了解单一要素,而且要了解不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图2-58 瑞典马尔默旋转中心内部(www.daowen.com)

室内设计原则包括功能性原则、美观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室内设计以满足人和人际关系活动的需要为核心,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使用对象、不同的要求,在空间设计上需要注意研究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感受。室内设计高度重视科学性、艺术性及其相互之间的结合,科学性在于新型材料的运用、良好的施工工艺以及良好的声光热环境的设施设备,艺术性在于高度重视建筑美学原理,重视创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形象,从而创造具有视觉愉悦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如图2-59所示)。

室内设计应注重整体环境观和发展观。整体环境观是指室内设计的立意、构思、风格和环境氛围的创造需要着眼于环境的整体文化特征以及建筑功能特点等多方面考虑。宏观环境方面包括太空、大气、山川、森林、平原、草地和气候等;中观环境方面包括城镇及乡村环境、社区街坊建筑物及室外环境、历史文脉、风俗民情、建筑物功能特点和形体风格等;微观环境方面包括各类建筑的室内环境、室内功能特点和空间组织风格等(如图2-60所示)。室内设计的发展观是动态的和可持续的,即现代室内设计在空间组织、平面布局以及装修构造、设施安装等方面都应留有更新改造的余地,同时所有人类活动都应重视有利于今后在生态、环境、能源、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图2-59 阿布扎比酒店内部

图2-60 咖啡厅设计

4.景观设计

景观作为一个地理学名词,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泛指自然景色。而城市景观可概括为人工景观和人造自然景观两大类。人工景观诸如建筑物、构筑物及街道、广场、城市雕塑等(如图2-61所示);人造自然景观诸如中国古典园林大地艺术等(如图2-62所示)。

景观设计是一门保持和创造人及其活动与其周围的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艺术的科学[11]。景观设计的主题是实现人居的人性化景观设计。例如我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的是“天人合一”思想。其设计的思想和主题是尊重自然,人工景观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可概括为“取其自然、顺其自然”。所以中国古代建筑、山水园林设计都非常自然生动,如同中国的山水画,人在其中“可观、可游、可行、可居”,“景观因观景而生情”(如图2-63所示)。

图2-61 巴黎景观

图2-62 云南哀牢山梯田

图2-63 苏州拙政园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景观设计中的特色元素(即与众不同的本质特征)包括外观形象、生态建设和审美心理,其共同的追求是艺术价值。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穿于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具体地说就是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和生态建设规划;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12]

外观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如图2-64所示)。其强调第一印象,因为任何人都有先人为主的习惯,必须从第一感受开始就让大众喜欢。生态建设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和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出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如图2-65所示)。审美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和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如图2-66所示)。

图2-64 景观设计

图2-65 欧洲城堡外的景观设计

图2-66 新首都机场

在人们对环境的感受中,外观形象、生态建设和审美心理三个元素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设计对人们带来的感受和震撼,必定包含着上述特色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如图2-67所示)。

5.公共艺术设计

公共空间指的是具有开放和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公共艺术设计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公共艺术是多样介质构成的艺术性景观、设施及其他公开展示的艺术形式,如广场设施、城市雕塑、户外壁画、公共纪念碑等(如图2-68和图2-69所示)。

图2-67 荷塘月色主题景区规划

图2-68 美国杰弗逊国家扩张纪念碑

图2-69 纽带

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公共”所针对的是生活中人和人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首先是艺术的公共性,前提是对人的尊重,同时意味着公共艺术与人的心灵沟通和交流(如图2-70所示)。公众可以接近、感知、体验和参与公共艺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与生理需求,同时公共艺术设计可以在感知和情感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开放性信息,以实现公共艺术与人的良好互动,并且公共艺术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模式。其次是空间的公共性,公共艺术存在于公共空间当中,即在空间上必须以一种公共方式存在,如同样一件雕塑作品放置在私人空间当中和公共空间当中,它们的属性是不一致的,放置在私人空间当中便不能称为公共艺术(如图2-71所示)。因此,凡是放置在公共空间的一切艺术品都可以算作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所在的空间可以包括物理公共空间、社会公共空间以及象征性公共空间三种。物理公共空间如街道、广场、草地、海滩等通过城市设计可以形成;社会公共空间如咖啡屋、餐馆、酒吧、报纸等各种形式的媒体、互联网以及私人住所;象征性空间是通过规范和人们的集体记忆来完成的,与物理公共空间不同,很难归结为“实在地方”,如史前岩画、宗教艺术、陵墓艺术等可以看作是一种处于象征性的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在信息时代这三种空间共同构成了公共艺术的外部存在方式。最后,从精神层面来看,公共艺术尊重自然原生态以及对本土文化的延续,也是其公共性在更广义上的延伸(如图2-72所示)。

图2-70 芝加哥广场公共艺术

图2-71 布尔乔亚创作的巨型蜘蛛雕塑“妈妈”

图2-72 莫斯科卫国战争纪念雕塑

现代公共艺术设计兴起于西方国家,这让艺术作品走出了美术馆、走向了大众。公共艺术设计的主体是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与陈设。理想的公共艺术设计需要艺术家与环境设计师的密切合作。艺术家擅长艺术作品的创作表现,而设计师擅长对环境要素的把握,两者的通力合作才能设计出风格鲜明的公共艺术作品。此外,还不能忽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座城市的公共艺术是这座城市的形象标志,也是这座城市市民的精神呈现。它不仅能美化都市环境,还能成为城市地标,因而具有特殊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