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朝举凡继承王位、分封诸侯、任命官职、赏赐臣下或诰诫臣下,都要隆重举行册命礼。文献对册命礼仪式的记载,以《礼记·祭统》与《周礼·大宗伯》郑玄注最为概括。《礼记·祭统》说:
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太庙,示不敢专也,故祭之日一献,君降立于阼阶之南,南乡(向),所命北面,史由君右执策命之,再拜稽首,受书以归,而舍奠于其庙,此爵赏之施也。
《周礼·大宗伯》:“王命诸侯则傧”,郑玄注:
傧,进之也。王将出命,假祖庙,立依前,南乡,傧者进当命者,延之命使登,内史由王右以策命之,降,再拜稽首,登,受策以出。
仪式记载较详的,有《逸周书·尝麦解》。所记“王命大正正刑书”的仪式:
史导王于北阶(当作“阼阶”),王陟阶,在东序,乃命太史尚大正即居于户西(“居”当作“位”),南向,九州牧伯咸进在中(“在”当作“廷”),西向。宰乃承王中升自客阶,作筴(策)执筴(策)从中,宰坐,尊中于大正之前,大祝以王命作筴(策)告大宗,王命□□秘作筴(策)许诺,乃北向,(读)书于两楹之间。
金文有载全套册命仪式的,可以颂鼎铭文为例:
隹(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才(在)周康邵(昭)宫。旦王各(格)大室,即立(位)。宰引右颂入门立中廷。尹氏受(授)王令书,王乎(呼)史虢生册令颂。王曰:“颂,令女(汝)官司成周贮廿家,监司新(造),贮用宫御,易女玄衣黹屯(纯),赤市朱黄、旂、攸勒,用事。”颂拜稽首,受令册佩以出,反(返)入(纳)堇(瑾)章(璋)。颂对扬天子不(丕)显鲁休,用作朕皇考弔(叔)皇母始(姒)宝尊鼎(下文从略)。
陈梦家作《王若曰考》(收入《尚书通论》),将文献与金文所载册命礼概括为下列七点:
(1)文献上王策命之书称为“册”(《尚书·金縢》),“书”《尚书·顾命》、“简书”、“命书”,即金文的“令”、“令书”。
(2)文献上称史官宣读册命为“读书”(《仪礼·聘礼》)、“书”(《逸周书·尝麦解》)。“”即“读”字。
(3)文献上称“史”或“内史”秉书执策,金文史官作“作册尹”或“尹氏”。(www.daowen.com)
(4)策命时授策于受命者,受命者再拜稽首,扬天子休,受策以出,出入三觐。
(5)策命时,王南向,受命者北面,史由王右以策命之,王南向而史在其右,则宣命之史在东而执策之史在西。据金文,受命者在中廷北向,当傧者之右,而受命者在中廷之西边的西阶前,面对宣命之史。王立于室南的阶南,楹在阶北室内,史立于王的右后(即北),故曰读书于两楹之间。受命者之“登”(升)、“降”,指上下阼阶。
图六十六 颂鼎及铭文
高三十一点四厘米,口径三十二点九厘米,重九点八二千克,腹内壁有铭文一百五十一字。现藏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提供)
(6)策命之时傧者延受命者,赞其升降。傧或相,即金文所谓“右”。
(7)内史掌书王命,贰之者录册命的副本而藏王室,其授予受命者的简册,往往载之于彝器。
根据文献记载,“中廷”在东西两阶之前。王国维作《明堂庙寝通考》(《观堂集林》卷三),以为古代宗庙如明堂之制,东南西南四面有四堂四室两两相对,中有“大室”,金文所谓王在周康邵(昭)宫、周康穆宫、周康剌(烈)宫、周康宫新宫是指同为康王之庙,而有昭、穆、烈、新四宫,在四宫之中有“大室”。王氏此说全出推想,并不可信。近年考古发现的古代宗庙遗址,也可见此说不确。
陈梦家以为金文称策命地点在“宗周大庙”、“宗周穆庙”、“周康庙”、“周庙图室”、“吴大庙”的,当在宗庙;金文又称在周康穆宫、周康剌(烈)宫、周康邵宫大室、周康穆宫大室、康宫新宫大室的,当为王宫之大室。陈氏此说亦不确。《诗经·大雅·常武》载:“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毛传》:“王命南仲于大祖。”正义说:“言王命南仲于太祖,谓于太祖之庙命南仲也。”这是正确的。常规的策命地点当在宗庙,如吴彝、蔡簋、师簋都在“庙”;免簋、师兑簋作“大庙”;无鼎、盠方彝作“周庙”;师酉簋作“吴大庙”;另一师兑簋作“康庙”;大克鼎作“穆庙”;大多数器铭作“大室”,“大室”当为宗庙之大室。伊簋作“穆大室”,当为穆庙之大室。郝懿行《尔雅义疏》说:“古者宗庙亦称宫,《公羊传·文公十三年》鲁公称世室,群公称宫,《诗》云公侯之宫,又云宗室牖下,皆宗庙也。”这是正确的。古人亦称宗庙为宫,如鲁有桓宫即桓公之庙,炀宫即炀公之庙,这样的称呼在古文献中是很普遍的。
上文所引《逸周书·尝麦解》所载“王命大正正刑书”的册命礼特别隆重,所说“宰乃承王中升自客阶,作策执策从中,宰坐,尊中于大正之前”。这里所说的“中”是其中盛有刑书的木椟。《周礼·小司寇》说:“以三刺断庶民狱讼之中”,又说:“岁终,则令群士计狱弊讼,登中于天府。”所谓“中”都是指藏有刑书的木椟。《尝麦解》所说“作策”就是“作册”,也即史官。《尝麦解》所说“王命大正正刑书”的仪式,由宰捧了藏有刑书的“中”升登,作策(史官)从“中”取出“策”来执着,接着宰坐下,把“中”安放在大正之前,大祝告知作策(史官)以王命告大宗,然后大正北向,由作策(史官)读书于两楹之间。
古代称盛放筹算、书策的木椟为“中”。射礼中设置有盛筹算的“中”,见于《仪礼·乡射礼》。《礼记·投壶》所说:“司射奉中”,“中”也是盛放筹算之器。“史”字从“中”从“又”,就是以手执“中”的形象,史即由此得名。
这里特别要指出,举行册命礼,受命者居左,同时有导引者居右。这种导引者,文献称之为“傧”或“摈”,金文称之为“右”,负责导引受命者入中门,立中廷,北向而接受册命。金文作为“右”者都是朝廷的公卿大臣,有称为“公”或“伯”的,有官为司马、司徒、司工、宰、公族的。因为西周王朝的朝廷大臣,确有公卿两级,有公伯两等爵位。公一级的,早期有太保、太师和太史,后期只有太师和太史。卿一级的,早期有司徒、司马、司工、司寇、太宰、公族,中期以后司寇职位降低,只有五位大臣。册命礼是当时周王册命官职和赏赐臣下的重要制度,“右”者是引导受命者的朝廷公卿大臣,“右”者和受命者之间有着上下级的组织和统属关系。册命礼是公卿所属的官吏朝见周王而接受册命的仪式,因此受命的官吏必须通过上级公卿大臣的导引。我们可以从此有系统地研究当时朝廷大臣的组织及其所统属的官僚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