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周史中二史伯的五行学说

西周史中二史伯的五行学说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周末年太史伯阳父,简称为史伯,《国语》记载他讲到阴阳学说,又讲到五行学说,是确实的,足以证明《汉书·艺文志》所说阴阳家学说出于羲和之官,是正确的。这是把五行看作构成百物的元素,并以“土”作为主要元素。这和印度佛教以地、水、火、风称为“四大”而作为物质元素,是类似的,这是五行学说的主旨所在。这是五行家在进一步分析五行的性质作用及“五行”和“五味”的关系。

国语·郑语》记载:“幽王八年而(郑)桓公为司徒,九年而王室始骚,十一年而毙。”同时又记载:“桓公为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教郑桓公迁居到洛水以东新郑一带。这事又见于《史记·郑世家》,“史伯”作“太史伯”。《郑语》又载桓公问道:“周其弊乎”,史伯对曰:“殆于必弊者也。《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肢)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指七窍)以役心,平八索(指八卦)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同。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这个太史伯,当即《周语上》所说伯阳父。太史是太史寮的长官,掌管册命、制禄、图籍、记载历史大事、祭祀占卜、礼制、时令、天文历法等,是周王的秘书长和文职官员及神职官员的领袖,是仅次于太师、太保的执政大臣。当时各种学术是由有关的官署所主管和掌握的,《汉书·艺文志》所说九流学说都起源于王官之学,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羲和原是神话中的日神,据说是帝俊(上帝)之妻,“生十日”,传说中成为黄帝占日之官。从西周的官制来说,羲和之官该即太史。西周末年太史伯阳父,简称为史伯,《国语》记载他讲到阴阳学说,又讲到五行学说,是确实的,足以证明《汉书·艺文志》所说阴阳家学说出于羲和之官,是正确的。伯阳父说:“水土演而民用也”,韦昭注:“水土气通为演,演犹润也,演则生物,民得用之。”这是通过观察植物和粮食作物生长过程而得来的一种认识。史伯又说:“以土与金、木、水、火相杂,以成百物。”更说:“和实生物。”这是把五行看作构成百物的元素,并以“土”作为主要元素。这和印度佛教以地、水、火、风称为“四大”而作为物质元素,是类似的,这是五行学说的主旨所在。(www.daowen.com)

尚书·洪范》记述武王克商后箕子陈述“洪范九畴”,第一是五行:水、火、木、金、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是五行家在进一步分析五行的性质作用及“五行”和“五味”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