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五分路的征服南国诸侯:《西周史》的战斗

五分路的征服南国诸侯:《西周史》的战斗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艾侯、佚侯所在不详,也该是参与联合抵抗的南国诸侯,战败而被俘的。接着百韦又奉命伐厉,该是进一步讨伐反抗的南国诸侯。这是周师征伐南国诸侯所到的最远地方。根据《逸周书·世俘解》,周师除了征伐南国诸侯有重大战斗以外,也还曾征伐其他小国。

五分路的征服南国诸侯:《西周史》的战斗

当武王克商后,为了平定中原地区,除了派太师吕望乘胜追击殷将,攻杀恶来、飞廉之外,还分兵四路南下,讨伐殷的南国诸侯,也就是周人歌颂武王克商的《大武》乐章中的“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礼记·乐记》)。

根据《逸周书·世俘解》,分兵四路南下讨伐的情况如下:

吕他命伐越戏方,壬申,至(“至”上原衍“新荒”二字,从张惠言校删),告以馘俘。

侯来伐靡集于陈,辛巳至,告以馘俘。

甲申,百弇命以虎贲誓,命伐卫,告以馘俘。

庚子,陈本命伐磿(“磿”原误作“磨”,从梁履绳校改);百韦命伐宣方,新荒命伐蜀。乙巳,陈本、新荒蜀、磿至(“陈本”下原衍“命”字,从唐大沛、顾颉刚校删。“新荒”下丁山增补“以”字),告禽霍侯,俘艾侯、佚侯、小臣四十有六,禽御八百有三十两,告以馘俘。百韦,告以禽宣方,禽御三十两,告以馘俘。百韦伐厉,告以馘俘。

上述分兵四路南下,统率军队的将领为吕他、侯来、百弇、陈本、百韦、新荒,共六人。《世俘解》下文记载武王在四月回到宗周,在周庙举行献俘礼。

武王降自车,乃俾史佚繇书(“繇”通“籀”,“籀书”即“读书”)于天室(“室”原误作“号”,依据《吕氏春秋·古乐》所说“归乃荐俘馘于京太室”,改正为“室”)。武王乃废于纣共恶臣百人(“共”原误作“矢”,“臣”下原衍“人”字,从顾颉刚校正),伐右厥甲小子则大师(“则”原误作“鼎”,脱去旁边“刀”,今改正),伐厥四十夫冢君则师(“冢君”原误作“家君”,“则”原误作“鼎”,脱去旁边“刀”,今改正),司徒、司马初厥于郊号(“郊”疑通作“校”,“号”亦“室”字之误)。

举行献俘礼时,要杀死一批重要的俘虏献祭。主持杀俘者和杀的方式,是有等级的。先由武王主持“废”纣的共同作恶之臣一百人,“废”是杀灭之意[19]。其次由太师吕望主持“伐”甲小子即指殷贵族,再其次由师(即师氏)主持“伐”冢君四十夫,冢君即诸侯。“伐”是杀头之意。最后由司徒、司马“初”于校室,杀死次一等战俘,“初”是裁剪之意[20]。其中“伐厥四十夫冢君”的“师”,即是师氏,当即上述奉命征伐南国诸侯的六个将领,就是武王所统率的“六师”的长官;所“伐”的四十夫冢君,就是六师所擒俘的霍侯、艾侯和宣方之君等。《吕氏春秋·古乐》说武王“以六师伐殷”,确有依据。后来西周一代沿用这个“六师”的兵制,即西周金文所说的“西六师”。(www.daowen.com)

上述第一路军,由师氏吕他统率,征伐越戏方。《路史·国名纪己》的“商世侯伯”中,以为戏方即春秋时代郑国的戏,见于《左传·襄公九年》。其说可从。《水经·河水注》谓汜水出浮戏山,《元和郡县志》卷五“河南道汜水县”下说:“汜水出县东南三十二里浮戏山。”越戏方当即在浮戏山下,在今河南巩县东南[21]。因为其地离武王坐镇的管邑较近,到壬申,即甲子后第八天,吕他就凯旋“告以馘俘”。

上述第二路军,由师氏侯来统率,讨伐殷将靡集于陈,陈当即后来武王分封给妫满的陈,在今河南淮阳。这一路到辛巳,即甲子后第十七天,凯旋“告以馘俘”。

上述第三路军,由师氏百弇(“百”当与“伯”通)誓师之后,统率虎贲伐卫。这个“卫”,不可能指商的都城殷或别都牧(即朝歌),因为经过牧野之战,这些地方已被周占有。“卫”与“韦”同音通用,当即指豕韦,豕韦亦可单称韦,见于《诗经·商颂·长发》。《国语·郑语》记史伯说:“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范宣子说:“昔匄之祖,在商为豕韦氏。”可知豕韦在商代尚存,且很强大而为“商伯”。所以武王特命百弇誓师之后,统率精锐虎贲去征伐。韦在今河南滑县南。到甲申,即甲子后第二十天,这路军也胜利归来献馘俘。

上述第四路军,共分三支。庚子这天,即甲子后第三十六天,师氏陈本奉命伐磿,师氏百韦奉命伐宣方,师氏新荒奉命伐蜀。磿、宣方、蜀,当是三个相互邻近的地点。磿当即春秋时代郑国的历,见于《国语·郑语》。历又作栎,《史记·郑世家》:“厉公出居边邑栎”,索隐:“按栎音历,即郑初得十邑之历也。”地点在今河南禹县[22]。蜀,当即战国时代魏国的蜀泽,亦作涿泽(从沈延国《逸周书集释》所引沈祖緜说),在今河南禹县东北[23]。宣方应与磿、蜀两地相近,疑即春秋时代郑国的宛,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在今河南许昌西北,长葛东北[24]。该是由于武王分兵平定殷的南国诸侯,这时南国诸侯开始在蜀、磿、宣方一带集合,准备联合抵抗南下的周师,所以武王要同时派遣三员大将统率三支大军一起进讨,因而爆发了一场比较激烈的战斗。

到乙巳,即庚子奉命出征之后第五天,陈本和新荒回来报告联合作战所取得的胜利战果,计生擒霍侯、艾侯、佚侯及小臣四十六人,并俘得战车八百零三辆。百韦也回来报告擒得宣方之君,并俘得战车三十辆。战果所以会如此之大,俘得殷的南国诸侯和战车所以会如此之多,就是由于扑灭了这支正在集合反抗的诸侯联军的结果。霍侯所在霍国,《世本》说:“霍国,真姓后”(《史记·三代世表》索隐引),张澍《世本集粹补注》说:“霍,侯爵,武王禽之,今汝之梁县有故霍国,非晋霍也。”张说可从。《左传·哀公四年》记载楚人“袭梁及霍”,杜注“梁南有霍阳山”。《汉书·郡国志》同。霍阳山见于《水经·汝水注》,在今河南临汝东南。这在蜀、磿以西一百四十里左右,当是霍侯从霍统率军队东进到蜀、磿一带与其他诸侯准备联合抵抗周师,结果被周师打败俘虏。艾侯、佚侯所在不详,也该是参与联合抵抗的南国诸侯,战败而被俘的。

接着百韦又奉命伐厉,该是进一步讨伐反抗的南国诸侯。厉即在老子出生的苦县厉乡(从沈延国《逸周书集释》引沈祖緜说),春秋时代有两个厉国,一个在今湖北随县东北,一作赖,见于《汉书·地理志》,在南阳郡随县之厉乡。另一个见于《春秋·僖公十五年》:“齐师、曹师伐厉”,王夫之《春秋稗疏》认为齐曹之师不可能轻率地一举越江汉而向随,当即老子出生之苦县(厉乡),在今河南鹿县东。按王说甚是,此时齐移救徐之师伐厉,不可能远达随县之北。殷周之际的厉亦应在此,不可能远在随县。厉在今河南鹿县,又在蜀、磿东南三百多里。这是周师征伐南国诸侯所到的最远地方。

根据《逸周书·世俘解》,周师除了征伐南国诸侯有重大战斗以外,也还曾征伐其他小国。总的战果是:“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磿(原误作“魔”,从卢文弨校改)亿有七万(“七”原误作“十”,从章炳麟《菿汉昌言》校改)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憝”与“敦”同是伐的意思。古代“十万曰亿”(见《诗经·大雅·假乐》郑笺、《国语·楚语》韦注等),这是说,共征伐九十九个诸侯,得馘首十七万七千多,俘虏的人三十一万多,一共降服了六百五十二国。这个总的统计数字,没有其他材料可相印证。唐大沛说:“此篇中盖有后人所增益以侈大其事者,然原本疑亦史佚所记也。”顾颉刚也说:“按此数字固有夸大性。”

根据《逸周书·世俘解》,到辛亥,即甲子后第四十七天,武王又到殷都举行告天之祭,并向祖先举行告捷礼,“维告殷罪”(报告殷的罪状),“正国伯”(确定诸侯之长的席位)。次日壬子,“正邦君”(确定诸侯的席位)。再次日癸丑,“荐俘殷士百人”(用所俘殷贵族一百人作为牺牲献祭)。再次日甲寅,“谒戎殷于牧野”(“戎”原误作“我”,从卢文弨改正,就是报告用兵伐殷的经过)。再次日乙卯,祭礼才结束。祭礼十分隆重,接连举行了五天,就是《礼记·大传》所说:“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既事而退,柴于上帝,祈于社,设奠于牧室。”郑玄注:“牧室,牧野之室也。”这种在前线得胜后当场向祖先举告捷的祭礼,到春秋时代楚曾仿效举行。公元前五九七年邲之战,楚胜晋,楚庄王就曾举“武王克商”而“作颂”“又作武”的例子,在前线,“祀于河(祭祀河神),作先君宫(造祖先之庙),告成事而还”(《左传·宣公十二年》)。武王在前线举行这样隆重的告捷礼,就是表示“克商”的战争已取得全胜。说明武王克商的整个战斗过程,前后一共经历了四十六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