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代贵族服饰有等级的制度,出于周王用命令按照所任命的官爵来规定,因而称为“命服”。这种“命服”制度,主要以两件服饰来规定等级的高低,一件是佩挂在下身所穿“裳”前面的“芾”,金文作“巿”,也称为“”或“韨”;另一件是佩挂在“芾”前面的“衡”,“衡”是“珩”的通假,金文作“黄”或“”。
“芾”原是野蛮时代遮围下身的一块兽皮,沿用到西周时代,成为贵族作为身份标志的一幅腰围,盖在“裳”的前面。郑玄对此有解释:“古者田猎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独存其蔽前者,重古道而不忘本也”(《左传·桓公二年》正义引《易纬·乾凿度》郑玄注)。清代学者阮元研讨古代礼制,也曾说:“上古未有衣冠,惟用物蔽膝有前后,衣冠之制不肯废古制,仍留此为韨,与冕并重”(《问字堂集·赠言》)。古人确是以“芾”和“冠冕”并重,周人在男子成年时,要举行“冠礼”,要在行“冠礼”时戴上缁(黑色)布冠,再加皮弁和爵弁,同时穿上爵(赤黑色)和素积及(浅绛色)裳。《大戴礼记·公符》讲到举行冠礼时,“公玄端与皮弁皆、朝服素”,这是说行冠礼后,一般礼服和上朝所穿朝服,都必须加。(www.daowen.com)
《礼记·玉藻》载:“,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颈五寸。”又说:“,君朱,大夫素,士爵(赤黑色)韦。”又说:“一命缊(赤黄间色)韨幽(黑色)衡,再命赤韨幽衡,三命赤韨葱(青色)衡。”《说文》说:“巿,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天子朱巿,诸侯赤巿,大夫赤巿葱衡(“大夫”下原脱“赤巿”二字,从段玉裁补正),从巾,一象连带之形。”《说文》又说:“,韨也,所以蔽前,以韦,下广二尺,上广一尺,其颈五寸,一命缊,再命赤,从韦毕声。”以上所说,当是从周沿袭到汉代的“命服”制度。依据《玉藻》,和“缊韨”、“赤韨”相配的服饰是“幽衡”、“葱衡”。《诗经·小雅·采芑》正义引《玉藻》,“衡”作“珩”,可知“衡”是“珩”字的通假,古“衡”、“珩”音同通用。《诗经·小雅·采芑》记载周宣王时,卿士方叔率军征伐楚国,“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毛传》说:“朱芾,黄朱芾也,皇犹煌煌也。玱,珩声也。”《释文》:“玱亦作鎗,皆七羊反。珩音衡。”郑玄笺:“命服者,命为将,受王命之服也。”“珩”是一连串佩玉上端一块“似磬而小”的横阔的玉,下面系有成组的佩玉。《国语·晋语二》记载公子夷吾送给公子絷“黄金四十镒,白玉之珩六双”,韦昭注:“珩,佩上饰也,珩似磬而小,《诗传》曰:上有葱珩,下有双璜。”《大戴礼记·保傅》说:“上车以和鸾为节,下车以佩玉为度,上有双衡,下有双璜、衡牙、玭珠以纳其间,琚瑀以杂之。”《新书·礼篇》相同,惟“双衡”作“双珩”,可知“衡”确是“珩”的通假。《小雅·采芑》说卿士方叔所穿“命服”,“朱芾”和“葱珩”相配,而西周金文所载周王册命礼,册命公爵的卿士,赏赐的服饰是“朱芾悤黄”,见毛公鼎和番生簋铭文,“悤黄”当即“葱珩”,可知金文的“黄”,也是“珩”的通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