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周史:七家臣制度-西周史

西周史:七家臣制度-西周史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宗子被称为“主”或“宗”,是一“家”之主,手下有宗亲和家臣帮助进行统治,形成一套家臣制度。“宰”之下,分设有各种职司的家臣。这个司徒当为孟献子的家臣。当时家臣是由宗主任免的,但是君臣关系的确立,也还有一套制度。按礼,家臣必须效忠于主上,不得有二心。在这样的家臣制度下,各个宗族的统治机构,首先保护的,是其本“家”的利益及其特权,要不断加强对所属人民的奴役和压迫。

西周史:七家臣制度-西周史

在西周、春秋间的贵族中,各国的卿大夫是个比较重要的阶层。他们世袭着卿大夫的等级地位,世袭着封土和采邑,世代担任各种重要官职,操纵着国家的兵权和政权。他们在封土内,立有宗庙,筑有城邑,设有军队。他们有以宗族组织为基础的统治机构,称为“宗”、“家”、“室”等。

宗子被称为“主”或“宗”,是一“家”之主,手下有宗亲和家臣帮助进行统治,形成一套家臣制度。

春秋时代卿大夫的“家臣”中也有等级,地位高的称“家大夫”(《礼记·檀弓下》),如公叔文子之臣有大夫僎(《论语·宪问》)。有些权力大的“家臣”,也有宗族和封土或封邑,又有臣属。

帮助宗子掌管宗族内部事务的“家臣”,主要有“室老”和“宗老”。室老也单称老,宗老也称宗人或宗。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载:“郑公孙黑肱有疾,归邑于公,召室老、宗人立段,而使黜官薄祭。”室老负责照顾宗子的生活,掌管宾客所送的贽币[9]。宗老掌管各种礼仪,如夫人、宗子继立的礼仪、婚礼、祭礼及祈祷等[10]。此外,还有卜、祝、史之类,掌管占卜等事。

帮助卿大夫统治人民的家臣有“宰”。宰有家宰和邑宰两种,家宰掌管全家的政务,邑宰则掌管某个邑的政务,包括财政和军政[11]。“宰”之下,分设有各种职司的家臣。《论语·子路》载:“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这时仲弓做季孙氏的家宰,向孔子请教如何掌管政务,孔子首先主张挑选贤才来充当所属“有司”,因为“有司”直接统治着人民。宰所属“有司”,可考的有以下几个:(1)司徒,掌管土地和征发徒众之官。《礼记·檀弓上》记载:“孟献子之丧,司徒敬子使旅归四方布”(此从足利本)。注:“司徒使下士归四方之赙布”。这个司徒当为孟献子的家臣。(2)司马或马正,掌管军赋和统率徒众作战。例如,当鲁昭公讨伐季孙氏时,“叔孙氏之司马戾言于其众……帅徒以往,陷西北隅以入”,驱逐公徒,使得鲁昭公失败(《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可知司马是个小军官。这个官,不仅在卿大夫的“家”中设置,邑中也有设置,叫做马正。例如《左传·定公十年》有郈马正侯犯,即是叔孙氏所属郈邑的马正。马正也是小军官,所以侯犯有叔孙氏之甲,能够“以郈叛”。(3)工师,《左传·定公十年》有郈工师驷赤,当为郈邑掌工匠和制造之官。

还有专为卿大夫生活上服务的家臣:(1)司宫,掌宫室中杂务之官。(2)饔人,掌饮食之官[12]。(3)车或差车,主车之官。(4)御驺,掌马兼掌御之官[13]。(5)工,即乐工[14]。(6)阍人、寺人、竖等内官。

更值得注意的,卿大夫家人中有圉人之官。过去注释家以为即是《周礼·夏官》的圉师、圉人,为养马之官。圉人本来确是养马官,所以《礼记·檀弓上》说:“圉人浴马。”其所属奴隶叫圉,也专门养马,《左传·昭公七年》所谓“马有圉,牛有牧”。但是实际上,这时的圉人已成为卿大夫家的奴隶总管,圉已成为下等奴隶的通称。《左传·僖公十七年》说:“男为人臣,女为人妾,故名男曰圉,女曰妾。”可知圉已成为男奴的通称,如同女奴通称为妾一样。《左传·定公八年》载:“孟氏选圉人之壮者三百人,以为公期筑室于门外。”孟氏所选圉人之壮者三百人,当即从圉人所属奴隶中选出壮者三百人,可知当时圉人所属的奴隶数量不少。如果专门用来养马,恐怕用不到这么多的人,而且也不可能一下子抽出来“筑室”。《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陈氏鲍氏之圉氏为优”,亦当为奴隶表演笑剧以供贵族娱乐[15]

如上所述,可知卿大夫的家臣,有帮助掌管族内事务的,有为卿大夫生活上服务的,有掌管全“家”和各个邑的政务而统治人民的,也有监督管理奴隶的。(www.daowen.com)

当时家臣是由宗主任免的,但是君臣关系的确立,也还有一套制度。君臣关系的确立,自上而下,必须经过“策命”礼,由主上授给命书,表示授予官职、任务和权利;同时由下而上,必须经过“委质”礼,由臣下委贽而退,表示对主上的臣服、忠心和义务的承担。所谓“委质为臣,无有二心,委质而策死,古之法也”(《国语·晋语九》)。

按礼,家臣必须效忠于主上,不得有二心。如果有二心,主上可以处罚。当时有不少家臣,确实很讲究效忠于主上的道义。例如晋国在栾盈出奔之后,下令不许栾氏的家臣跟从,跟从的要处死,而栾氏的家臣辛俞还是跑了,后来捉回来审问,他说:

臣闻之,三世事家,君之;再世以下,主之。事君以死,事主以勤,君之明令也。自臣之祖,以无大援于晋国,世隶于栾氏,于今三世矣,臣故不敢不君。今执政曰:不从君者为大戮。臣敢忘其死而叛其君,以烦司寇(《国语·晋语八》)。

辛俞这样的说法,确是当时贵族中流行的一种传统思想。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是强烈地怀有这种思想的人,当子路做卫大夫孔悝的邑宰的时候,太子蒯聩强逼孔悝驱逐卫出公,发生内乱,子路闻讯,一定要去救难,并且说:“食焉不避其难”,“利其禄必救其患”,结果战斗而死(《左传·哀公十五年》)。

因为家臣必须效忠于“家”,就只知有“家”而不知有“国”。例如季孙氏的费邑宰南蒯,谋帮助公室驱逐季孙氏失败,出奔到齐。当南蒯将反对季孙氏时,乡人有知道的,就讽刺说:“家臣而君国,有人矣哉!”(《左传·昭公十二年》)。后来在齐国侍奉齐景公饮酒,景公骂他是叛夫,南蒯说:“臣欲张公室也。”齐大夫子韩皙说:“家臣而欲张公室,罪莫大焉”(《左传·昭公十四年》)。当鲁昭公讨伐季孙氏时,叔孙氏之司马戾言于其众曰:“我家臣也,不敢知国。凡有季氏与无,于我孰利?”(《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在这样的家臣制度下,各个宗族的统治机构,首先保护的,是其本“家”的利益及其特权,要不断加强对所属人民的奴役和压迫。而各个宗族之间为了争权夺利,又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冲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