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周史:三田地封疆的建设与利用道路高岗

西周史:三田地封疆的建设与利用道路高岗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实规模较大的农田,其封疆也是利用天然的河流、谷地再加道路、封土、树木而结成的。当沿用西周以来的封疆制度的。很明显,这块田是利用道路和高岗来建设封疆的。

西周史:三田地封疆的建设与利用道路高岗

上述记载有关田地交易的金文,既有交易的书契性质,又有田地所有权的凭证性质,因此都很注意到田地的“封疆”的勘定和加筑。如五祀卫鼎,记载邦君厉同意拿出“田五田”来和裘卫交换和立誓之后,执政大臣就命令勘定四面疆界,勘定朔疆(即北疆)和“厉田”交界,东疆和散田交界,南疆和散田、政父田交界,西疆和厉田交界。又如九年卫鼎记载裘卫从矩取交换取得林里,又从颜陈夫妇交换取得里中的颜林,最后由矩取等人命令颜氏属吏寿商等人勘定田界,然后写成交易的书契,并在四边筑起封土。又如倗生簋记载倗生从格伯交换取得“卅田”,在订立契约、剖析而各执一份后,由于格伯有轻慢之意,于是由殹妊等人伴同格伯巡察田的封疆,从“殷谷杜木、桑,涉东门”。杨树达《格伯簋跋》指出“杜木”、“桑”,“以树木表田界,所谓封树也”。杨树达《散氏盘跋》还认为散氏盘铭文,在叙述田地封疆所经历的地点,讲到“至于边柳”,“封于城楮木”,“此盖所谓封树也”(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

周礼·地官·封人》载:“封人掌诏王之社,为畿封而树之。凡封国设其社稷之,封其四疆,造封邑之封域者亦如之。”郑玄注:“谓坛及堳埒也。畿上有封,若今时界矣。”正义云:“若今时界矣者,汉时界上有封树,故举以言之。”这是说周代王国四边有封疆,诸侯的封国也是“封其四疆”,封邑的封域也是如此,都是利用天然的山地、高岗、河流、谷地再加上新建的封土和新种的树林连结而成。古代都城的建设也是如此,都城都以小城和大郭结合而成,小城有城墙的建筑,大郭就是利用原有山川加工连结而成。清代学者焦循《群经宫室图》在“城图六”下所作说明,认为西周东都成周,“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邙山)”(《逸周书·作雒解》),就是依据洛水和邙山加工连结而成。他并依据《左传》证明春秋时代郑国都城新郑,郭郛也是“依水而成”,虽然设有“梏柣之门”和“纯门”等郭门,“郭非四面有垣如城然也”。其实规模较大的农田,其封疆也是利用天然的河流、谷地再加道路、封土、树木而结成的。倗生簋所说:“殷谷杜木、桑,涉东门”,就是这样的结构。所谓“涉东门”,东门当是城邑外郭的门。四川青川出土的战国时代的秦木牍《为田律》载:“封高四尺,大称其高,埒高尺,下厚二尺。”当沿用西周以来的封疆制度的。

从散氏盘由国交付给散国的眉田和井邑田来看,有称为“一封”、“二封”和“三封”的“封疆”的路线的,这个所谓“封”就不是指一个封土堆。散氏盘载:

眉,自涉以南,至于大沽,一封。以涉,二封。至于边柳,复涉,陟(徂)以西,封于城楮木,封于刍,封于刍。内(入)陟刍,登于厂湶,封陵、刚,封于(单)道,封于原道,封于周道。以东,封于东彊(疆),右还,封于眉道。以南,封于道。以西,至于堆莫眉(堳)。

所谓“一封”,当是第一道封锁线,“二封”当是指第二道封锁线。叙述封锁线经历的地方,有称为“涉”的,是越过河流的;有称为“陟”或“登”的,是升登高岗或高地的,说明所谓封疆是利用河流和高地再加封土、树林连结而成。所说“封于城楮木”,是说在这个地方利用楮木的树林来封锁的。所说封于什么“道”的,如单道、原道等,是说利用加高所筑道路来堵塞的。散氏盘又载:(www.daowen.com)

井(邢)邑田,自桹木道左至于井邑封。道以东,一封;还,以西一封。陟刚(岗)三封。降以南,封于同道。陟州刚(岗),登,降棫,二封。

很明显,这块田是利用道路和高岗来建设封疆的。

这种贵族私有的土地,当是井田制以外贵族所占有的田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