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周史:三监、武庚和东夷的叛乱成果

西周史:三监、武庚和东夷的叛乱成果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东夷的叛乱也是出于管叔、蔡叔的招诱。也还有东夷族的奄君、蒲姑君煽动武庚叛乱的传说。管叔主谋发动叛乱,具有争夺王位的性质。三叔,指三监、殷和东,指原来商代王畿的两部分。徐和奄,是东夷族嬴姓的两个方国。前面已经引用,它解释《大诰》著作的原因是:“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史记》和《书序》同样认为和三监、武庚一起反叛的是淮夷。所谓东夷或淮夷,其所有的部族或方国确是不少的。

西周史:三监、武庚和东夷的叛乱成果

这场叛乱,主要是由管叔、蔡叔发动的。《尚书·金縢》:“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管叔是带头煽动叛乱的。《左传·定公四年》又说:“管、蔡启商,惎间王室。”杜注:“惎,毒也。管叔、蔡叔开道纣子禄父,以毒乱王室。”王引之认为:“,谋也;间,犯也。谓谋犯王室也”(《经义述闻》卷十九)。武庚的叛乱是出于管叔、蔡叔的开导启发。同时东夷的叛乱也是出于管叔、蔡叔的招诱。《汉书·东夷传》说:“管、蔡畔周,乃招诱夷狄。周公征之,遂定东夷。”也还有东夷族的奄君、蒲姑君煽动武庚叛乱的传说。《尚书大传》说:“奄君、蒲姑谓禄父曰:武王既死矣,今王尚幼矣,周公见疑矣,此百世之一时也(“一”字原脱,今补正),请举事。”

管叔主谋发动叛乱,具有争夺王位的性质。因为他是武王之弟,周公之兄,武王死后,成王年幼,按殷兄终弟及的继承法,该由他继承王位的。《逸周书·作雒解》载:

(武)王既归,乃岁,十二月崩镐。周公立相天子(“相”疑“阼”字之误),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略(“略”是起兵进犯之意)。……二年又作师旅,……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

三叔,指三监、殷和东,指原来商代王畿的两部分。徐和奄,是东夷族嬴姓的两个方国。《左传·昭公元年》:“周有徐、奄。”杜注:“二国皆嬴姓。”正义:“《世本》文也。”《史记·秦本纪》称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运奄氏等。运奄氏即是奄氏。熊盈族,前人解释多有错误。朱右曾以为徐国盈姓,奄国熊姓,“熊盈谓徐奄之同姓国”(《逸周书集训校释》)。奄国,古书上无熊姓之说,和徐同为嬴姓,亦即盈姓。雷学淇又解“熊盈”说:“《吕览》亦谓公之践商,至于江南。熊即楚人之氏,则周公尝伐楚可知。”陈梦家解释令簋“惟王于伐楚白(伯)”,也引《逸周书》这段话,说:“熊族之国,楚是其一”(《西周铜器断代》(二),《考古学报》第十册)。我们认为,把“熊盈”之“熊”解释为楚国,是错误的。楚国是芈姓。芈,金文作“嬭”。熊是楚君的氏。古代姓和氏有区别。如果要指两族的话,应该说“芈盈”,不该说“熊盈”。“熊”“盈”两字原为一声之转。“熊盈”当即指嬴姓之族,长言之,称为“熊盈”,短言之,只称为“盈”。刘师培说得对:“熊者,盈字之转音也,如《左传·宣公八年》夫人嬴氏,《公》(《公羊传》)、《穀》(《穀梁传》)作熊氏,则熊盈均与嬴同。《作雒解》所言熊盈族十有七国,即《世本》、《潜夫论》所载嬴姓诸国也”(《左盦集》卷五《偃姓即嬴姓说》)。唐兰也有相同见解,认为“熊盈应当是一个氏族的名称,徐、奄等民族方音如此,正像吴的称为攻、勾吴之类”(《古文字研究》第二册《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所谓熊盈族就是指嬴姓的东夷和淮夷。淮夷嬴姓,见于《世本》(《路史·国名纪乙》少昊后嬴姓国“淮夷”条引)。

据《书序》,当时和三监一起叛乱的是淮夷。前面已经引用,它解释《大诰》著作的原因是:“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奄就是淮夷中主要的方国。它又说:“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刬)奄,作《成王政(征)》。”淮夷也或称为东夷。它又说:“成王既伐东夷,肃慎来贺,王俾荣伯作《贿肃慎之命》。”《史记》和《书序》同样认为和三监、武庚一起反叛的是淮夷。例如说:“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周本纪》)。“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齐世家》)。“管、蔡、武庚果率淮夷而反。……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鲁世家》)。

所谓东夷或淮夷,其所有的部族或方国确是不少的。《逸周书》说熊盈族十七国,而《吕氏春秋》又说东夷八国。《吕氏春秋·察微》说:

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高注:“东夷八国,附从二叔,不听王命,周公居摄三年伐奄,八国之中最大”)。

孟子又说武王、周公一共灭国五十。《孟子·滕文公下》说:(www.daowen.com)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所谓“灭国者五十”,当是包括武王、周公所灭之国在内。林春溥在《武王克殷日纪》之后,附有《灭国五十考》(收入《竹柏山房丛书》),出于勉强凑合。当时参与叛乱而被周公讨伐的东夷之国,可考的,有奄、薄姑、丰、徐等国。

薄姑,一作蒲姑,金文作“古”。《汉书·地理志》说:“至周成王时,薄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薄姑亦是东夷中的大国,其地在晋代乐安国博昌西北,亦即临淄西北五十里,靠近济水。在今山东博兴东南[15]

丰,见于金文。方鼎:“惟周公于伐东尸(夷),丰白(伯)、古(薄姑),咸(终于平天下)。”丰伯当与薄姑相近。谭戒甫以为即商代的逢公(《国语·周语下》),亦称有逢伯陵(《左传·昭公二十年》)。“丰”、“逢”声韵相同(《西周鼎铭研究》,《考古》一九六三年第十二期)。其说可从。在今山东益都西北[16]

徐也是东夷中的大国。西周、春秋间在今江苏泗洪县南。《汉书·地理志》临淮郡徐县,“故国,盈姓”。《括地志》谓“在泗州徐城县北三十里”(《史记·周本纪》正义引)。但是殷周之际,徐国应与奄国靠近,不该远在淮水流域。《说文》:“,邾下邑地。从邑,余声。鲁东有城”(段玉裁注:“城当为戎,许书之例未有言城者”)。戎即是徐戎。《说文》谓徐戎在鲁东,这是有根据的。《书序》说:“鲁侯伯禽宅曲阜,徐戎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段玉裁说:“经言徐戎,谓戎之在徐者,在鲁东切近,击柝相闻,故曰东郊不开”(《古文尚书撰异》)。其地即战国时代的徐州,在今山东滕县东南[17]。当是西周初期,在周的不断征讨中,徐戎被迫南迁,才迁到今江苏泗洪县南的。

诗经·豳风·破斧》:“周公东征,四国是皇。”《毛传》:“四国,管、蔡、商奄也。皇,匡也。”《诗经》所说“四国”常常是指多数国家,《毛传》实指为管、蔡、商奄三国,不确切。王先谦说:“诗言四国,犹《鸠》篇‘正是四国’之比,非有实指”(《诗三家义集疏》),是合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