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周族早期世系传说-西周史

周族早期世系传说-西周史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族比起夏族、商族来,是一个后起的姬姓部族。后稷该是商代周族人的祖先,把他说到夏代衰世,甚至说到虞、夏之际,都不免是增饰之辞。夏商二代共有三十一世,四十八个王,至少在一千年以上。一种解释,认为后稷之后世系有脱落,从后稷到公刘不是四代而是十多代。另一种解释,认为后稷原是官名,是指在虞夏世代担任后稷官职的周的祖先,不是指一个人。

周族早期世系传说-西周史

周族比起夏族、商族来,是一个后起的姬姓部族。相传从始祖后稷起,到周文王,只有十五代。《国语·周语下》记载太子晋说:“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王)始平之,十八王而康王克安之。”又载卫彪傒说:“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根据《史记·周本纪》和《世本》(《尚书·酒诰》正义、《史记·周本纪》的索隐和集解所引),十五王的世系有如下表:

《史记》所载十五王的名字,《世本》的记载有些不同。公非,世本作公非辟方;高圉,《世本》作高圉侯侔;亚圉,《世本》作亚圉云都。皇甫谧《帝王世纪》(徐宗元辑本)以为辟方、侯侔、云都是公非、高圉、亚圉的字。但是《汉书·古今人表》第六等却说:“辟方,公非子”;“夷竢,高圉子”[1];“云都,亚圉弟”。如果班固著《汉书》另有依据,就比《史记》多三个王,成为十八王。

《史记·周本纪》说:“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这是根据《尚书·尧典》和《尚书·皋陶谟》的。《尧典》和《皋陶谟》都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作品,都以“曰若稽古”开头,是依据古史传说的拟作,并非实录。《国语·鲁语上》记载展禽(即柳下惠)的话:“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礼记·祭法》载有相同的语句,只是“夏之兴也”作“夏之衰也”。“兴”字当是“衰”字之误[2]。《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周太史蔡墨的话也相同,只是说:“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太史是掌管历史记载和图籍的,蔡墨的话,该有依据。后稷该是商代周族人的祖先,把他说到夏代衰世,甚至说到虞、夏之际,都不免是增饰之辞。(www.daowen.com)

如果后稷在虞、夏之际,经历十五个或十八个王怎能到殷、周之际呢?根据《古本竹书纪年》,夏代从禹到桀,经历十四世,十七个王,共四百七十年;商代从汤到纣,经历十七世,三十一个王,共四百九十六年。这个商代的年数,恐怕还不足。孟子说:“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孟子·尽心下》)。《左传·宣公三年》记周大夫王孙满对楚庄王说:“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夏商二代共有三十一世,四十八个王,至少在一千年以上。如果后稷在虞、夏之际,到文王,要经历夏商二代,只经历十五个或十八个王,就差得太多了。过去早有人对此表示怀疑,或者另外提出解释。一种解释,认为后稷之后世系有脱落,从后稷到公刘不是四代而是十多代。例如汉初娄敬对汉高祖说:“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史记·刘敬列传》、《汉书·娄敬传》)另一种解释,认为后稷原是官名,是指在虞夏世代担任后稷官职的周的祖先,不是指一个人。《国语·周语上》记载祭公谋父说:“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三国时谯周因此说:“按《国语》云,世后稷以服事虞、夏,言世稷官,是失其代数也。若以不窋亲弃之子,至文王千余岁,唯十四代,实亦不合事情。”(《史记·周本纪》索隐引)。其实这两种解释都没有可靠依据。周太子晋明确说从后稷到文王“十五王”,到康王才“十八王”,不可能从后稷到公刘就有十多世。所谓“世后稷以服事虞、夏”,也不可信。后稷原是稷神的称谓,不是官名。西周时代确曾以后稷为农官之长,该是由于推崇后稷的缘故。稷神的称为“后稷”,犹如土地之神的称为“后土”,“后”原是对地下神祇的尊称,如同“帝”原是天上最高之神的尊称一样。古书上常常以“后帝”连称,或者把上帝称为“上天后”[3]。后稷作为虞、夏之际的官名,是后起的古史传说;把后稷以后说成世代做后稷之官,更是后起之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