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和礼、乐,是代表西周主要的政治文化的。《诗》、《书》和礼、乐原是密切相关的。所谓《诗》,原是用音乐伴奏的歌辞,《诗》有所谓“风”、“雅”、“颂”。“风”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风格的乐曲,“雅”是指西周王畿的乐歌,“雅”通作“夏”,周人自称为“夏”。“颂”是统治者用于祭祀和其他重大典礼的乐歌。“雅”和“颂”的乐曲,由于用途不同,声调不同,所用乐器也有不同,如琴有雅琴和颂琴之分。当时所有招待宾客、举行宴会和重要典礼,都要由乐工奏乐和歌唱,所唱乐歌和所用乐器是有等级的。例如一般招待宾客,有瑟伴奏的“升歌”,还有“笙奏”、“间歌”和“合乐”。如果是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的飨礼,就要用“金奏”,就是用钟鼓演奏的乐曲。所谓《书》原是指公文和档案,包括会盟的盟誓、出兵时当众的宣誓、分封诸侯的册命、任命官职的册命、历史事件的记录、君臣重要的言论以及对臣下的诰诫和赏赐等,都是当时重要的历史文献。
儒家既然推崇西周的政治文化,想要推广发扬,当然就会重视西周的《诗》、《书》和礼乐。《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孟子常引用《诗》、《书》来鼓吹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和实行“王道”。荀子更著有《劝学》说:“其数则始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又说:“《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荀子提倡“诵经”,所谓“经”就是《礼》、《乐》、《诗》、《书》、《春秋》。荀子又在《儒效》中指出:“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这样推崇《诗》《书》《礼》《乐》《春秋》,开始称之为“经”,对后世影响深远。
我们必须指出,先秦诸子,从墨子起,都引用古代文献来作为自己政治理论的根据。墨子引用的《书》,主要是有关禹、汤、仲虺、周武王等人的文献,用作墨家理论的依据。儒家也自有其选读《书》的政治标准。战国时代的《书》中原有《武成》一篇,记载了武王克商的战争经过,其中有大量的杀伤。这一点和儒家推崇武王为圣人的主张不合,因此孟子就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孟子因为《武成》载武王克商弄得“血流漂杵”,不符合“以至仁伐至不仁”的原则,就主张毁去《武成》,当时古《书》是写在竹木简策上的,因此他主张只“取二三策”。他这个毁灭《武成》的主张,对后来儒家有深远影响。汉景帝时从壁中发现了一批写在竹简上的《古文尚书》十六篇,其中就有《武成》,这是个古书的重要发现,因为内容不合儒家的政治标准,没有人传授和作注解,到东汉初年《武成》先亡佚,其余十五篇到永嘉之乱也全失去了。(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