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四川上古史新探:丹犁国的探索

四川上古史新探:丹犁国的探索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四年,“丹犁臣蜀。相壮杀蜀侯来降”。又“伐义渠、丹犁”。张守节《史记·正义》释丹犁云:“二戎号也,臣于蜀。蜀相杀蜀侯,并丹、犁二国降秦。在蜀西南姚府管内,本西南夷。战国时蜀(属)滇国,唐初置犁州、丹州也。”蜀相陈壮不欲,反杀蜀侯以绝丹犁与义渠,乃报请附秦。则丹犁当在蜀川附近)。丹犁与郪,实为四川盆地在巴蜀进入以前的土著民族中,已经具备国家组织的大奴隶主。

四川上古史新探:丹犁国的探索

史记·秦本纪》惠文君十四年,“更为元年”。盖其时,魏、韩之君皆称王。秦亦称王,故更为元年也。惠文王更元之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又“伐取义渠二十五城”。十一年,“公子通封于蜀”。十四年,“丹犁臣蜀。相壮杀蜀侯来降”。武王元年,“诛蜀相壮”。又“伐义渠、丹犁”。昭襄王六年,“蜀侯恽反。司马错定蜀。”不更见丹犁字。盖秦人已灭丹犁,以其地为蜀郡南安县也。

张守节《史记·正义》释丹犁云:“二戎号也,臣于蜀。蜀相杀蜀侯,并丹、犁二国降秦。在蜀西南姚府管内,本西南夷。战国时蜀(属)滇国,唐初置犁州、丹州也。”中华书局校点本,据此分丹与犁为二,我以为不然。其理由为:(1)史文迭见,皆连称,不分为二。(2)唐代乃于云南之姚州都督府有犁、丹二羁縻州,地去蜀两千里,时距秦灭蜀近一千年,何能牵合两者为一事?(3)秦灭蜀已六年,丹犁二戎始远从云南来臣于蜀,岂有此理?所欲臣之蜀,为开明氏之蜀耶,则何能不在保子帝“雄张獠僰”之时而乃在其亡国数年之后?所臣服为秦王所封之蜀侯耶,则是求附秦也,又何能与“相壮杀蜀来降”于秦合连成句?审其文,为蜀侯欲反,招丹犁与义渠为援。蜀相陈壮不欲,反杀蜀侯以绝丹犁与义渠,乃报请附秦。秦讨其擅杀之罪,诛壮。并伐勾结作乱之义渠与丹犁。或相壮图据蜀,勾结丹犁与义渠,杀秦子通,乃诬以谋反,自请附秦为国王。而秦讨灭之,并伐从乱之义渠与丹犁。总之,丹犁应是与蜀侯通和蜀相壮的居近之地,不能远到云南(义渠国界包陇西,公子通国邑在葭萌,亦颇相近。则丹犁当在蜀川附近)。(4)隋于眉州西界置丹棱县,无人能说县名取意。不止丹字同,犁、棱亦音近。其县在眉州西七十三里,属眉州西界的第三纪黄土丘陵区。南齐时置“齐乐郡”,见《元和志》,而《南齐书·州郡志》并无此郡,其为齐初暂时抚有之“夷郡”可知。夷叛即废。“周明帝复置齐乐县”者,再抚定,遂永为县治也。“武帝改为洪雅县。隋开皇十二年,因县南有洪雅镇,就立洪雅县,改今理为丹稜县。”(并引《元和志》。同卷洪雅县云:“开皇十三年改洪雅为丹稜县”)由此可以设想:丹犁虽为秦所灭,其民族仍存在,但只退入眉西瘠土丘陵地,为顺民。历两汉、六朝,皆自有王侯,承担赋役,习汉族语文、风俗,自语则仍称丹犁,音转为棱。周隋始置实县,因其自呼作丹棱,而以为县名也。舍此别无可解。

据此分析,丹犁故国,在武阳以南,青衣江下游洪雅、峨眉、夹江地界。秦灭丹犁,亦只开通岷江水道。其人民众多,族性顽强,不可尽诛,只分隶于武阳、南安两县,因其俗以治之而已。前汉立犍为郡,沿岷江只三县:武阳(今彭山)、南安(今乐山)、僰道(今宜宾)。武阳、僰道之间,四五百里,只南安一县。若眉山平原、青衣江盆地、犍为沿江皆无县治,可以说明夷强汉弱,难以治理的情况。丹棱一族,所据为川西平原之南部,亦至周隋乃克驯顺,接受汉制。则其民族历史悠久,不易屈服于汉族可知。(www.daowen.com)

按元谋猿人的活动地面推断,丹犁人应属于滇支民族之最早入居于四川盆地者。其入居于嘉眉盆地之早,可能比蜀族与青衣羌更早。蜀国与巴国,虽文化较高,亦不能占有其地,但能通岷江水道而已。青衣与徙皆后至,故不能出熊耳峡(今云竹箐关)与之争地。由其人文化低,经济生活当仰资于巴蜀,故少叛乱,史文鲜及。迨蜀已亡,乃欲相结抗秦,以致灭国。然非灭种,其种终归融合于汉族。

丹犁与郪,实为四川盆地在巴蜀进入以前的土著民族中,已经具备国家组织的大奴隶主。谈巴蜀民族古史者鲜予注意,合当提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