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说:巴国的疆域,“南极黔涪”。黔涪是乌江(黔江)与其支流郁江(丹涪水)的统称,也就是秦黔中郡地的主要部分。黔中郡的南界,并不极黔涪而止,更还包有今湖南的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与黔阳地区和贵州的东部,即所谓“五溪地区”。那些溪谷住民,依靠郁盐为生,视同珍宝,有“斗米换斤盐,斤盐吃半年”之谚,至今还在土家语中流行着。是故,巴国虽然设官遣戍不到五溪,巴盐却在此区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奠定了牢不可拔的纽带,为巴民族的向南发展打下了基础。即是说:郁盐的实际领域,也就是巴族的实际领域。秦灭巴、楚后,即以郁盐领域为黔中郡。巴国灭亡后必有一部分巴人避居于此,依楚抗秦。楚国灭亡后,他们虽作黔中郡民仍自保持其巴人旧俗,便是今之“土家”。
巴国王族在亡国后被暴秦杀害的人很多,至大江以南的黔中地区,必然还保存得不少,绝不只廪君的五姓,可能还有更多的人留在黔中。这可由下面一些条件推断:
第一,此区以郁盐关系,与巴国发生经济依赖,从而发生政治关系,同样在军事上也会有利。加以地形险阻,适合为巴族人民最后抗秦的地盘。陶渊明《桃花源记》虽被人视为小说,也可能有传说的事实作为依据。其地正在此区。(www.daowen.com)
第二,巴国虽强大,其东、北、西三面的楚、秦、蜀更强大。要向那三方兼并小部落,到了一定限度就会受到限制,不能向前更进。商业争夺地盘亦正如此。唯独南方各民族都文化落后,资源丰富,最适合于巴民族的侵入。善于经商的巴人是最容易笼络其人的。当巴族还在经营四川盆地之时,他们还未注意到这样一些水道艰险,交通很不方便的民族部落。楚国的商人,早已从淯江河谷深入到巴的地方,占领郁山盐利,行商到鄨邑与且兰地区。当巴既强大以后,楚国本身尚且受巴威胁,占去“那处”,逼近郢都,何况巴南这些民族部落,当然会被巴族所控制,又何能限于黔、涪,不向更南发展呢?
第三,黔涪以南的五溪地面,秦代是划属黔中郡的。汉废黔中郡,才把其南部的五溪地面划为武陵郡而以其北部的黔涪地面划隶巴郡。由这一过程,亦可知巴国南界是到了五溪的(其实在秦灭巴蜀的战争中,楚国已乘时抢先占据了枳县以东的沿江城邑,和枳县以南的黔、涪、五溪的巴国故地,置黔中郡。秦不过因其旧制列入三十六郡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