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国迁都阆中以后,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巴东长江盐泉区发生过一次民变。当地镇将巴蔓子不能平定,曾借楚军来平定了。楚国大概就是此役取去了巫山、鱼国和巴乡这三座城邑的地面。常璩《华阳国志》记载了这段故事,偏颂巴蔓子的忠贞,说他并未交出城来。志文是:
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王曰:“使吾得臣如巴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楚国既能代为平乱,岂能无力取其所许之城?蔓子不过当楚军再来索地时,势穷自杀耳。楚王岂能因得其头为满足而遂听其欺骗,竟不取城?兹所当考者为乱在何地,三城为何城耳。
重庆市夫子池旧有巴蔓子墓碑,显然是后人妄因《华阳国志》文所制造。《明一统志》言巴蔓子墓在施州卫都亭山,全引《华阳国志》而续之曰:“楚王以上卿礼葬其头于荆门山之阳。巴国葬其身于此。”都亭山在今利川县西,为施南名胜。利川县,在七岳山下,去万县最近。利川赴湖北的捷径,即从万县赶船。它在湖北省,为最偏远之一县。凡傅会忠义遗迹者,率在大都市,无故不到僻县。而利川竟有此蔓子墓,为地方盛传之故事。则其可信度应远较巴地所传为高。利川在周之末世,已是楚国黔中的边界。蔓子因何至此自刎?结合拒授三城来推测,当是他原是巴东镇将,驻在巴族老家的故陵(巴乡盐出产地),管辖巫、鱼、朐忍一带盐务。可能是盐工们不胜暴敛,造反了。他自己无力镇压,又距巴国都城太远,无法待援,便擅自私借外援,以三城许楚。所许三城,就是巫、鱼、故陵三邑,也正是楚王欲夺之地,所以楚王亲自率军来为他平乱。平乱之时,实际已经占这三城了。还可能是巴王不许割地的诏令到来,蔓子拒绝授城,兵败,从羊渠后退,所以到了利川。走投无路,被迫自刎。楚国得了这三处盐泉,踌躇满志,感谢这位愚蠢、颟顸的将军,给予葬礼。巴人从而传扬称颂,得到常璩采录。正是此役使楚国占有巫、鱼地区,巫臷故地,为后来进取朐忍、平都和枳邑开辟前道。
【注释】
(www.daowen.com)
[1]大溪沟虽小沟,却有大道逾七岳山进入施南。施南盆地与郁山地区,是很早就合为一体的。
[2]《华阳国志》涪陵郡:“多獽、蜑之民。”汉发县(即汉复县)又云:“诸县北有獽蜑,又有蟾夷也。”
[3]蟾,旧只解为虾蟆。窃疑人类无以虾蟆为图腾者。古人对南蛮之称每用其音而加虫字,如“蚺氏”与“蛮”皆是。詹、丹古同音。丹工居此区久,血混,故后来汉民即可能呼其人为蟾。亦或本作蚒,缘与蚺字形近而改作蟾。读獽作攘,读蟾作丹,皆未有前人言及。姑倡此义以俟通人订正。
[4]文在《左传》昭公十九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