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东部七岳山脉与湖南的武陵山脉之间,为一海拔较高的骈褶地带,与川东骈褶带属于同一构造类型,而地质不同。其农地利用价值远逊于四川盆地,从来为少数民族居住区。乌江(黔江)从贵州高原流经此区,通过一路险滩,至涪陵(枳)入于长江。其支流郁江上游的郁山镇有伏牛山盐泉自山麓涌出,被人类利用甚早(大约稍晚于巫溪盐泉)。早在巴族尚未立国以前,即已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的食盐来源。
郁山盐泉的煎煮方法,可能是向巫溪盐泉学来的,或是巫臷人去教会的。故这一骈褶地区,曾经是臷民之国的一部分,这可由巫臷与郁山间的山道开辟得很早而知[1]。当巴、楚两国并兴时,此区仍是属于臷民的。巴国强大以后,并未占领此区。大约春秋末叶,此区为楚国占有,称为“黔中”。秦始皇灭楚,即沿楚旧称置黔中郡,为三十六郡之一,皆缘有此盐泉之利。
此区不仅有此盐泉足以聚民兴利,还是我国古代盛产水银与丹砂的地区。丹砂,为水银之氧化物,中华自新石器时代,秦岭与王屋山中已产之。帝尧之子名丹朱,见于《尚书》。足见其时华人已知采用此物,甚见贵重。但采之易尽,供不应求。大约殷周之际,已有丹工入巫山地区,开采峡外的丹山了(楚都丹阳,在今秭归,即缘丹山为名)。这与巫溪盐业亦有关系。古时,煮盐、炼丹和医药等方技,都是巫师所擅。《山海经》说巫咸等十巫赴灵山采药,中有“巫朌”,就是“巫臷民朌姓”的朌(音颁)字。可以设想,巫朌就是到巫山采药,从而改进巫泉煮盐和开采丹山朱砂的祖师。郁山盐泉的煎盐,和黔江丹穴的采朱,与巫朌也有关系。《史记·货殖列传》说:
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礼抗万乘,名满天下。(www.daowen.com)
《汉书》用《史记》文,巴下无蜀字。足见蜀字是宋刻本的衍文。秦始皇时的寡妇清,就是巴郡人。她好几辈先人,都是以开采涪陵丹穴而连续致富,富可敌国的专利者。虽然经过七国时兵戈扰害,都能用财自卫,未受侵害。可能她招募有卫厂、卫运输的军队,势力小的暴徒不敢侵犯她。还可能是捐斥一部分财物助军,买得统治者的保护。她家实际是战国时这个地区的土皇帝。所以“比于封君”。
从煮盐、采丹、聚集人口、开发地方产业,到疏通水道运输,便是郁山地区文化的特点。一切都与巫臷文化相似。巫盐藉大江水运之便,行销甚远。郁盐地位虽然不如,但加上丹穴之利,便能与巫臷比肩发展,进入封建社会了。这个古老的黔中文化区,是巫臷文化区的孪生弟弟。它们很早是一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