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四川巴族溯源:从羌族分支到文化巨匠

四川巴族溯源:从羌族分支到文化巨匠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巴族在周代,虽已建成大国,有其卓越的文化成就,但它的族源问题,却是传说混乱,没有定论的。看来“太皞生咸鸟”一句,是表巴人族源的省文。世业不替,到了第三代,便兴盛成为巴人氏族了。上文说的巫,正该是从陇西羌族分支东徙,缘大巴山来到长江三峡地区的。巴族本就是由巫运盐工人起家的。巴族虽缘为巫运售盐巴而兴,却不是羌支民族。即巴族不得与“巫”及“巴氐”等同族源。故可以认为巴族原住国邑在此。

四川巴族溯源:从羌族分支到文化巨匠

巴族在周代,虽已建成大国,有其卓越的文化成就,但它的族源问题,却是传说混乱,没有定论的。

山海经》的末卷,叫《海内经》,中有一条说:

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禧,乘禧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有国名曰流黄辛氏(郭注:即酆氏也),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尘土(郭注:言殷盛也)。有巴遂山,绳水出焉(阮元校云:此似释海内西经流黄酆氏也)。

此文前半段似出于《世本》,或魏晋人辑成的《续世本》,可靠性不大。但亦有些依据,不致完全出于虚构。如其所说,则巴族是伏羲氏之后,自太皞下三代人,便形成巴族了。咸鸟的咸字,就是古代咸味的本字,应与盐有密切联系。也就是说与巴东盐泉有关系。由伏羲传三四代,只可能在黄帝、尧、舜以前,可能已有巫臷,不可能已有巴国。看来“太皞生咸鸟”一句,是表巴人族源的省文。从“咸鸟”起,才是巴族祖先可知者的开始。它可能是巫臷国做运盐行销的商民,故被称为咸鸟。世业不替,到了第三代,便兴盛成为巴人氏族了。就时间性说来,是可信的。

其后段“流黄辛氏之国”,郭璞与阮元,都说为《海内西经》“流黄酆氏之国”的重复。校核这两条文字,只“中方三百里”句同,下文就不同了。“酆氏”与“辛氏”也显然不同。我体会他们是同族分离的两个氏族,他们代表的是巴族和巫臷民族。“流黄”是黄莺的古称。这种美丽而鸣声悦耳的鸟,原产在我国长江流域,温暖的阔叶林带。疑所谓“流黄酆氏”,就是指的巴国都邑酆都(《华阳国志》作平都)。而“流黄辛氏”是指的巫臷之民辛苦。所谓“巴遂山”可能就是巴国的山[1]。绳水即金沙江,亦是四川长江的旧称。巴国正是沿这条河发展起来的。

古书一致称伏羲氏为“太皞”,说他是三皇之首,生于成纪。《汉书·地理志》天水郡有成纪县(后汉属汉阳郡),从来学者都说就是伏羲氏国邑所在。考其地,即今陕西陇县西界至甘肃天水区清水川一带,地文上属于陇山东端的天水盆地的边缘。他是以“养牺牲以充庖厨”著称于后世的。用现代研究史前历史的方法来推断,则他代表的古羌族东徙到了陇山地区的一个开始转向兼营农业的氏族。华族农民豢养牲畜,是从他学来的。他只能是新石器时代初期的一个氏族。《山海经》说他才到第四代便开始形成巴族了,当然是荒谬的。但要把咸鸟说为太皞氏族的支裔,则又是可取的。上文说的巫臷,正该是从陇西羌族分支东徙,缘大巴山来到长江三峡地区的(说在《羌族源流探索》)。“咸鸟”与“巫山神女”一样,是巴、楚人民用来表达巫盐的隐语。说“太皞生咸鸟”,即等于说巫臷为羌族一个支族的意思。乘禧与后照,可能是巫臷的盐工,或运销巫盐的船工的名字。巴族本就是由巫臷运盐工人起家的。“后照始为巴人”,是说后照有才能,得封国,其子孙与崇拜者遂拥戴他,自别为巴族了。

巴族虽缘为巫臷运售盐巴而兴,却不是羌支民族。《山海经·海内南经》说:“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色青黄亦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这里所说的巴蛇,明明说的是热带的蟒蛇。蟒蛇之大者,的确能吞食象等巨型动物。蟒肉鲜美,与其胆汁皆对人身有良好医效。这一传说,应是南方人民实知其物者,很古就有的传说。汉字的巴字,就是依据巨蟒的传说制成的。《说文》巴部:“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象形。”篆文作张口吞物之形(已即古之蛇字,象形。《说文》蛇字作它,而释已与巴皆为时令字,是失了造字本义的)。中华不产如此巨蟒,而很早就有巴字,并又成为民族名称,当是其族有此自称,并以巴蛇为图腾,巴字是依据其图腾造型而用其民族自称之声。若此种看法不误,则可以肯定,巴族是从南方来的,而不是从西北的羌人来的。即巴族不得与“巫臷”及“巴氐”等同族源。所谓“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禧”之说的“巴人”,只能是建成巴国的人,而不能理解为巴族是太皞的曾孙的氏族。(www.daowen.com)

这样说来,则“巴人”这个民族部落,应该是华族的一支。它与华族是从桂林地区进入长江流域来的。初期以渔业为主要生业,其后华族由神农氏创始经营农业,并向中原移进,形成伟大的民族,成为东亚文化最先进的民族了。遗留在云梦盆地,从事渔业的部分,便是巴族(三苗虽也曾居住云梦盆地,那是比巴族较晚的时代)。

今天在两湖盆地(云梦盆地)内,还找得出许多巴族遗存的地名来,可以说明巴族住居在这一地区历史的悠久。

今天湖南的岳阳市,旧称“巴陵”。《元和郡县志》说:“后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因曰巴陵。”《元和志》虽是唐代的书,却不能说它没有依据。唐以前我国只有写本书,自秦燔诗书,汉世专崇儒术,所以有许多写本书都隐藏起来了。隋唐统一后,古书才渐渐出世。故唐人著述引据,多有汉魏晋世著述所未见的,而用历史科学方法去分析推断,则是比汉魏纬书更可靠的。当地至今还传有“巴蛇洞”这样一些古迹。又还有“巴丘”地名两个。一个在今岳阳北的城陵矶,它是《三国志》中孙权命鲁肃防备荆州关羽的兵要重地;一个在今江西省内赣江之侧,是孙策初建吴国时命周瑜防备山越的驻兵地。按我国丘字的用法,一个是土丘适于居人作邑之处,一个是古代氏族部落的国邑所在。试审看城陵矶这个地势与部位,说它是巴族的中心邑聚,是恰当的。它位于云梦湖泊地带的中央,下临长江与洞庭湖水的会口,地势高起,最适于渔业民族的聚居,南距岳阳只十来里,正是相传羿斩巴蛇之处。故可以认为巴族原住国邑在此。

又还有许多沿江地名,如鄂西的巴东、松滋、长杨等县皆有“巴山”。鄂东的罗田黄冈两县界有一条小河叫“巴水”,其入长江处叫巴口。《国语》中白公于张谏楚灵王,有“巴浦之犀、牦、兕、象,其可尽乎”语。“巴浦”谓云梦也。

这些地名,都不在春秋的巴国境内,而是在楚国境内。其地又不出巴蛇,而偏是使用巴字作名,流传甚久,就不能说是偶然的,而只能说云梦盆地以内,古代曾经是巴族渔业时代的居地了。

从“羿屠巴蛇”的传说推测,可以设想:巴族是当夏代有穷后羿当国时,在云梦地区被破灭了的。他们的大首领被诛,小首领分散逃走。其故地为华夏所有,开辟为农耕与水上商业的多种经营地区了。由于他们需食巫盐,有可能夏人把这个地区划归巫臷管理。所以夏桀败亡时,“夏耕之尸”逃罪,远奔于巫臷(已见上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