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里所谓“臷民之国”的国字,与其他诸国字,均当读如域,意为巫臷民族分布地域。其时大约尚未建国,至多只是具有领导四邻部落力量的氏族公社而已。当巴和楚强大建成国家之后,巫臷文化便逐步消灭,遂为巴、楚文化所代替。
按《山海经》所传,巫臷之兴,亦当与虞夏同时,可以算得我国上古时代两朵并蒂花。但它的所在地不似中原那样宏阔开展,而是狭促崎岖的一个石灰岩山谷地区,所以发展到了农业优先的时代,便不能不为巴、楚文化所代替了。
综上所述,可以把巫臷文化的发展过程分期如下:
1.巫盐发现初期,也可称为巫山氏族形成期。当时的领域,不出巫溪河谷。时间在五千年前,约与中原的黄帝年代相当。
2.巫盐外销初期,也可称为巫臷民族形成期。尽管巫盐已销到大巴山区的庸、濮诸部族去,到底限于地形,不可能使他们融合为一个民族。唯循巫溪出大江,与臷溪住民联络最便。所以他们自然融合成为巫峡与瞿塘峡间这个盆地的巫臷部落了。
3.巫盐出峡时期,也可称为巫臷民族的极盛时期。峡路水运既通,巫盐通过夔峡畅销于四川盆地,通过巫峡畅销于云梦盆地,以及黔中高原等广阔地区。巫臷国邑(今巫山县)繁盛起来,百货所聚,臷民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成了极乐世界。时间约在西周前后的六百年间。
4.巫臷衰老时期。即巫盐发展停顿,巴国兴起,开发了水下盐泉,夺取巫盐的四川盆地销场以后,巫盐无法与之竞争,巫臷经济发展停顿,但它还是保持其独立古国地位的。巴国与楚国都仍尊重它的地位。楚国更非仰给于它的食盐不可。楚和巴与它都是友好的,并能保护它。
5.巫臷覆亡时期。当它丧失楚或巴的友好时,危亡的征兆就出现了。可能就是楚庄王初年,它与鱼、庸、麇、濮联军伐楚。被楚、巴与秦联合灭庸(《春秋》文公十六年),开始与楚有隙。但因与巴无间,未至亡国。楚亦因食盐需要,与它敷衍。但间隙总是会扩大的。大约在楚平王时,夺去了原属巫臷的郁山盐泉。同时与巴国暗契,许巴国兼并了巫臷作为交换。是故巫臷国未入战国之世,便灭亡了。(www.daowen.com)
【注释】
[1]石渠县北的哈姜盐海,原是德格土司所辖杂渠卡小土司地面。清末改流时划归石渠县。建国后,黄河沿设玛多县,石渠北部次第被划玛多,改隶青海果洛区。昌都市东北的策零多盐池,原是纳夺土司属地。清末改流,属同普县。其盐,由昌都藏官经营汲煮行销,现隶昌都市。
[2]盐源县的两处盐池,是汉代才被汉族人利用的。其被西南夷之人煎煮,可能早些,也不会超过一千年。因为泽水苦咸,附近不生草木,所以被人类发现得晚。
[3]四川社会经济的发展,汉不如唐,唐不如宋。唐代号称“扬一益二”。宋代则天下财赋重心在蜀川矣。这种社会发展的进度,也就与井盐发展的进度恰成正比。这不是偶然的。
[4]按此东字,当是西字讹。下文明书“一曰臷国在三毛东”。则此原不作东字甚明。
[5]三苗(三毛)原在今河南的西部,可能是南阳地区,原是羌支民族,喜居高地。后世的“伊洛之戎”“扬拒泉皋之戎”,可能即其后裔。一支南徙占有云梦盆地,即吴起所说的三苗之国。其后楚国强盛,三苗又分道避者,有可能被楚人称为蛮濮。其进入今贵州省者,被称为布依。其进入云南者仍称为苗。年年搬家,烧山垦种,与他苗不通往来。然已不自知其为三苗之裔矣。
[6]关于宋玉《高唐赋》解释,另有《高唐赋发微》一文,尚未发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