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自大巴山发源,横穿若干重山梁石阈,南入大江。会口当巫峡西端。大江自此直西上至瞿塘峡口一百里,有自南而北的大溪沟入江。瞿塘峡一称“巴峡”,为巴东三大峡之首。其东口(即大溪口)与巫峡西口(即巫溪口)之间百里,河谷开阔,多耕地。与巫溪河谷、大溪河谷相连,构成一小盆地。天然成为这个盐泉民族(臷民)发展的地盘。是为“巫臷之国”。
巫溪由于运盐的需要,水道虽极湍恶亦很早就已通船了。大溪沟源流很短,水流同样湍激,至今无可通船地段,只有沿岸山间开有一条山路,南经庙坝,逾七岳山,进入施南盆地,与彭水县的郁江盆地通联。这两个盆地(合称为黔中盆地)在上古年代实曾隶属于臷国。起码也是巫臷文化区,所以这条道路开辟得很早。大溪沟这个“大”字本地人读音为黛,与臷同音。近年在这大溪沟附近,发现许多群古臷民的墓葬(特点是用鱼殉葬)。显然是巫臷国王曾推出首领驻此,推销巫盐。“大溪”应是“臷溪”字讹。
巫溪上游有许多支流河谷,从这些支谷逾大巴山,有几条小路,通向汉中、安康和房山、竹山这些汉水支流各河谷盆地。那些盆地,自上古迄于近世,都只依靠巫盐为食。人力运负,每百里增值一倍以上。他们把巫盐当如珍珠玛瑙,商贾贩运利厚,而苦于山路艰险,故不须有官府提倡,而就地集资,在那险恶的大巴山上,修建出一段段大石砌成、平稳宽舒、不再泥泞的“盐道大路”来。巫溪是凶滩恶水连绵不断的小河,原是不能行船的,因为用舟运盐入大河省费,古代盐商们才想尽一切办法疏导此河,使其能通舟运,其时比秦蜀间开辟南北栈道还早。若把盐泉这个因素抽掉,是难于达到那样的建设成就的。(www.daowen.com)
此外,其他各种生产,在这石灰岩山谷中,也是很有发展的。例如煤矿的开发。在原始森林茂密的时代,他们用木柴煎盐。迨至森林残毁,燃料缺乏以后,促使他们不能不研求煤矿开发。因而这个山区矿业成就也是突出的。产业发达,地方繁荣,行政机构也就缘之设置。唐宋迄今,这一弹丸地面,随时都置有两县以上,有时还是三县(宋代是巫山、大昌、大宁三个县级机构设在这一短小的河谷内)。人口繁盛,文化普及,在四川边区中,这里也是挺然突出的。这些都说明巫溪盐泉,不但是上古时代创造巫臷文化的唯一条件,而且也是保持这个边区地方繁荣的主要力量。由它在后代表现出来的卓越成就,以推究盐泉在上古时代的功能,是可以说明食盐这个东西在研究史前历史的重大作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