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梓潼与郪国:四川上古史新探

梓潼与郪国:四川上古史新探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梓潼这个名声之大与其重要性。若以今世梓潼县地理位置与当时郡领各县对比,就令人无法理解。我曾勉为其难,做出初步解答如下:梓潼是一个民族聚居区。使用“子同”二字,还有表示“同属子民”之意,亦即说明这个地区还有一部分旧民族未完全融合,仍自称为“子同”,即梓潼。这个广大地面,也就是秦汉间梓潼民族分布的地面。

汉书·地理志》广汉郡:“莽曰就都”,属县十三。郡治不在平原沃野而在山瘠水浅的红土丘陵内之梓潼县,后汉才徙郡治到新都。蜀汉更把梓潼升为郡,领梓潼、涪(今绵阳市地)、晋寿(今广元市地)、白水(今青川县地)、广汉、德阳(皆在成都平原内)。可见梓潼这个名声之大与其重要性。若以今世梓潼县地理位置与当时郡领各县对比,就令人无法理解。这乃是我国历史地理学上所难解答的一个问题。我曾勉为其难,做出初步解答如下:

梓潼是一个民族聚居区。族大人众,历史悠久。梓潼二字,“莽曰子同”。可以设想,二字是译民族本语的音,并无汉文取意。王莽改作子同,并非他也提倡简化字,只是“译无定字”。使用“子同”二字,还有表示“同属子民”之意,亦即说明这个地区还有一部分旧民族未完全融合,仍自称为“子同”,即梓潼。

更还可以设想:古梓潼县地面很宽,约有今天梓潼县的十倍。大概东抵嘉陵江,西抵成都平原,包括有今梓潼、剑阁、青川三县和江油、绵阳、盐亭和广元的大部。这个广大地面,也就是秦汉间梓潼民族分布的地面(亦可说是古梓潼国的地面)。作此推断的依据,是因为它是四川盆地内红土丘陵区最高的部分,应该出水得早,当羌支人民向大巴山区猎食东进时,首先就会发现这一可耕之地区,留下一部分人定居开垦。次第发展几万年,才到秦代。虽然其部族组织未免松散,但由于形成民族的历史已很悠久,族性顽强,不可能以武力征服,只可以高度的经济文化去抚绥他们,使之逐步融合。所以秦汉必须在这个民族核心的故国都邑,加强示范领导。建成地区首邑,开展工作。

至于这个故国的首邑,也不是在今天的梓潼县治,而是在今江油县东部的马角坝或雁门坝附近。这自然还待考古发掘来做证实,现在只是假说。为何要设想秦汉的梓潼县治,只能在那些地方呢?又是何时迁徙到今治来的呢?我的推断,当是三国以后才徙治的。因为三国以前,秦蜀之间的通道是经过马角坝这个地带的(即今铁路所经线)。诸葛亮开剑门阁道后,才改由昭化桔柏津渡河经剑阁、涪、雒至成都。旧路此后乃废(今马角坝,为古马鸣阁驿站,原有桥阁栈道。钟会伐蜀,阻于剑阁时,还从此道与邓艾联络)。(www.daowen.com)

梓潼还很早就建成了一座雷神庙,来显示它的民族威力。那就是今天还保存下来的七曲山的文昌庙。隋唐以后,才说他为“司禄命之神”。秦汉到南北朝都说他是凶恶的雷神。其庙叫善板祠[14]。这样以神道设教来管理顽强的民族,可能是梓潼王创造出来的,抑或是蜀王所做的事,也可能是秦王做出来的(蜀王先已降伏此国,才可能把国境推进到褒斜去)。

梓潼民族虽是很早就居住到此区的民族,由于地方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进入铜器时代很晚,文化发展缓慢,生产落后于蜀族和巴族。也很早就成为蜀国的附庸了。秦置郡县后,其地发展很快,在公元前,即已全面汉化。故王莽改县名为子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