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四川上古史新探:青衣羌的发展与影响

四川上古史新探:青衣羌的发展与影响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衣江,因青衣羌住区为名。这既可证明他们入居青衣水区之早,又可证他们虽亦属羌支,却与瑕阳是两支。青衣羌居住在四川盆地的边缘,与高文化民族接触的机会多,故进步得比较快。瑕阳人与青衣羌住区皆不产牦牛,但瑕阳人与青衣羌狃于旧俗,至今都还重视牛毛布。汉代青衣羌的国邑,在今宝兴县的灵关镇。青衣王子,一直是拥护汉政权的。故唐宋人的书典称嘉峨之间的青衣水为“平羌江”。

青衣江,因青衣羌住区为名。开明氏第三世保子帝,“攻青衣,雄张獠僰”。足见这支羌人入居四川盆地内的青衣水区,约略与蜀族进入成都平原同时。按《竹书纪年》瑕阳人入秦、魏的文字,是战国初年这条河已叫“青衣水”了。这既可证明他们入居青衣水区之早,又可证他们虽亦属羌支,却与瑕阳是两支。按地理条件推测:瑕阳人是自西倾入大金河谷发展起来的,青衣羌是自西倾入小金河谷,再逾夹金山入穆坪河谷发展起来的。他们两者族源很是接近,习俗多半相同。不过瑕阳入住的是个闭塞区,所以难于发展,至今还保存羌俗、羌语很多。青衣羌居住在四川盆地的边缘,与高文化民族接触的机会多,故进步得比较快。但又还不能与地理条件更好的蜀族和巴族并肩前进,只能成为蜀国的附庸部落而存在。

青衣羌,又或省称为“青羌”(《樊敏碑》)或“青氐”(《魏略·氐传》),不是他们自呼如此,只是汉人因其用牦牛毛绩织的本色褐布为衣,而呼作“青衣”(那种淡黑色,巴蜀人叫青色,与中原人称天蓝色为青不同)。其实羌族本俗就是穿的这种牛毛布,后来才穿白牦子与花氆氇。其进入内地的温暖河谷后,才仿照汉族种麻而穿麻布。瑕阳人与青衣羌住区皆不产牦牛,但瑕阳人与青衣羌狃于旧俗,至今都还重视牛毛布。其毛与布都是从藏区贩运来的,价值比汉地销入的麻布、棉布高。所以到了近代,这两地区的人衣色变了,但他们的盛装,总还是有牛毛布点缀的。

《西南夷传》对于大渡河与青衣江地区的民族部落,只提到“徙、筰都最大”,未提青衣。《汉书》蜀郡既有旄牛县和徙县(它俩可以代表徙与筰都),又有青衣县。魏、周、隋后的徙阳县又在青衣江畔(今天全县的始阳镇),很能使人误解徙就是青羌。我近来考证汉代的徙县在大渡河谷,不在今天的始阳镇。故《汉书·地理志》把徙县叙在蜀郡青衣与旄牛之后。徙阳搬到青衣江区,是齐梁以后的事(此事我另有专文考证,将另行发表)。

汉代青衣羌的国邑,在今宝兴县的灵关镇。秦灭蜀以前,它的境域局限于飞仙关以西的今芦山、宝兴、天全、荥经四县地面。飞仙关以东,是丹犁国。两国之间夹有个汉民插居地带,为临邛通往邛国、滇国的大道(关于丹犁国,详第四篇)[7]。(www.daowen.com)

青衣王子,一直是拥护汉政权的。齐梁之后,中国大乱,青衣王国曾扩大到整个青衣水流域,远及大渡河以南。故唐宋人的书典称嘉峨之间的青衣水为“平羌江”。而大渡河以南的越巂郡界亦多有“青羌”的史事。元明世,青羌又退缩到天全六番以北去了。到明代,“穆坪董卜韩胡土司”曾经强盛一时。他就是青衣羌的遗裔。在清代,与打箭炉的明正土司结为一家,逐渐与汉族融合。其土司保存到1919年才改流。如今在最北的硗碛区,还有保存羌语的部分古羌族后裔,但不如鱼通地区保存羌俗之多。

为了便于大渡河区民族调查工作者的参考,特提供以上线索,不惜反复详述这部分羌支民族的历史发展痕迹。未免就越出题限的时间以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