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四川上古史新探:《竹书纪年》的瑕阳人与今世西藏的夏尔巴人

四川上古史新探:《竹书纪年》的瑕阳人与今世西藏的夏尔巴人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竹书纪年》有这样一条:周显王八年,“瑕阳人自秦,导岷山青衣水来归”。《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人的史书。那么《竹书纪年》中的这句话又该如何解说呢?故最早的康藏人民称它为“瑕域”。

四川上古史新探:《竹书纪年》的瑕阳人与今世西藏的夏尔巴人

《竹书纪年》有这样一条:周显王八年,“瑕阳人自秦,导岷山青衣水来归”(《水经注》引作“梁惠成王十年”)。这个瑕阳人,乾隆中当涂徐位山作此书《统笺》有这样一段解说:

笺按:晋有二瑕。《左传》郇瑕氏之虚,京相璠曰:“河东解县西南五里有故瑕城。”文公十二年,秦侵晋,及瑕。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处瑕。《西征记》:“陕州太原仓,北临大河,周回六里,即晋詹嘉所处之瑕也。”瑕阳人不知何属,无所考也。……《一统志》:“青衣水,出雅州芦山县,……至嘉定州大江。盖魏瑕阳人为秦导岷青衣水。至是,始自秦来归。若魏地,逼近大河,安用导青衣水来归哉。”

《竹书纪年》,是战国魏国人的史书。周显王八年,即魏(梁)惠成王十年。时周室已微,书曰“来归”,谓来归好于魏,非谓来归于周。徐氏执一瑕字求之,把古地名涉及瑕字的搜罗罄尽,判断其为魏国河曲地区的人。又因青衣水与岷山远在四川,不可能说成魏地与当时的秦地,遂设想为魏国的瑕地人为秦国去疏导岷山地区的青衣水,到这年才回魏国来。这样设想的错误有如下几点:

(1)那时秦与三晋对立作战,诈虞相图,不会有魏人帮秦治水的事。

(2)那时秦未灭蜀,不会与岷山和青衣水发生联系。

(3)如其秦要治水,也只能像用外国人开郑国渠那样,在渭水平原兴工,不会远到岷山与青衣江。

(4)青衣江区山高、谷狭、水流湍急,纵使其人已附秦,亦无可以疏导水路之处。

那么《竹书纪年》中的这句话又该如何解说呢?我的解释如下:(www.daowen.com)

第一,瑕阳人,是当时已从西倾地区游牧部落进入大小金川和鱼通、泸定,即“大渡河中游盆地”内居住的羌支民族,其时川边高原的羌人把这个地区称“瑕域”,即“东方地区”之意。

第二,“瑕域”(瑕阳)这个名称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只能从地理条件上来作答。大渡河中游地段,约长三百公里,宽不过五十公里,面积合大小金川计约二万平方公里,农牧生产地只可占得十分之一。因为岸山太高,坡度大,海拔虽在一千至两千米之间,全年气温都很高,接近于亚热带气候。康藏高原上的旄牛和藏犬不能在此河谷长期生活,所以,康藏高原上的羌族,不乐于居住到这一地区,唐代的吐蕃也未能征服这一地区。又由于它与四川盆地隔绝,华夏政府也未注意到它。汉代虽曾设至沈黎郡,未满半个世纪就罢废了。因为管理上有很大的困难,唐代也只把它们置为羁縻州,分隶于黎、雅两州,实际是放任不管。元、明也只委为土司领地,清末才改土归流。不过因打箭炉为茶贸重心,和西藏与金川用兵连年,运茶、开矿、采木、经商和文武员弁的汉民通过此区者渐多,沿途习俗有所改变而已。是故这个介于汉、羌之间的大渡河中游盆地,实际上成为几千年间华蕃之间的空隙地带。从西倾桓水向南入居此区的民族,可以自由自在生活下去,有如理想中的“桃花源”一样。故最早的康藏人民称它为“瑕域”。其人原是羌支,也接受了这个称呼,而称为“瑕阳人”。

第三,《竹书纪年》的这句话,究竟如何解释呢?这是一句瑕阳语(羌语)的直译。其本义是:这个使者(实际上是商人)自述他是溯青衣水,经过岷山,从秦国地界到魏都的大梁来贡献的。羌语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所以“自秦来归”这句话里夹上“导岷山,青衣水”一个子句,又把最先经过的路段列在补助语的最后。并不是说他先从秦国到岷山,再去青衣水。魏史官不懂他的语法,便将来的路线排列倒转成为回去的路线了。

这里所谓来归的归字,古与馈赠的馈字相通,并不是归顺、降附之意。古时异域民族的商人,凡所经过的地域都要向其统治人物馈赠商品为贽见礼以求其保护。中华商人行贸于异域也是如此。瑕阳人到青衣夷邑,到岷山(指冉国),到秦国,也皆必有所馈献,不必到大梁。不过秦国等国无史官书入史册,魏史官特书其事以夸能来远人,赖以传此事耳。

第四,周显王八年,正是商鞅自魏入秦的一年。魏国正强大,居华夏正中,富力雄厚,故瑕阳人亦来贸易。其时蜀国也正强盛。瑕阳人入华夏,不从蜀境取捷而取道青衣水和岷山入秦,显然是与蜀国不和谐互市的原因,但不可设想为是他有联合秦魏攻蜀的企图。因为那时的瑕阳还未建成国家,魏与蜀之间还有韩国、楚国和巴国,无聘使联络的必要。因而只能设想到他是商人。由于通过青衣、岷山和秦国,语言习俗方便。至于道路艰险,并不是那时商人所畏惧的。

第五,那个瑕阳部落,究竟在这河谷的哪一段?我的推测,是在今天的康定鱼通段。从鱼通经金汤(上鱼通曾为金汤设治局)逾山到穆坪(今宝兴县)便是青衣水。溯青衣水逾夹金山入小金川盆地。再逾山入杂谷脑河(水)即岷山国。溯岷江至陇西,便是秦国地界。就是当时瑕阳人来回的商路。

第六,瑕阳人为何能行商到如此远处?大渡河中游段,农、牧相宜地面太少,其人口在安定生活中发展甚速,不能不从事经商远行。远出经商,能提高他们的知识与见解,可找到迁流展拓的土地。因而他们早在秦汉年代就已经发展到青衣江盆地,建成为徙国了。其国邑在今天全的始阳镇。“始阳”这个地名始见于《魏书·地形志》。杨升庵说那就是《西南夷传》“徙,筰都最大”的徙国,和《司马相如传》“略斯榆”的斯榆。斯、始、徙、瑕都可能是Sar的对音,榆、阳、域都可能是筰的对音。只是,我还怀疑秦灭蜀以前瑕阳人还未到达始阳。因蜀王征服青衣,“雄张獠僰”,不会容许瑕阳人入居青衣江盆地甚至建国。瑕阳人在始阳建国,只能是秦灭蜀以后的事。所以我认为瑕阳人入魏是从鱼通出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