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从巴颜喀拉山脉发源有四大支:色柯河汇合多柯河自西向东流,梭磨河汇合麻尔柯河自东向西,都流于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高原上。是为上源部分,属于阿坝、马尔康、壤塘、色达四县和大金县的西部的阿坝高原区。从古迄今都是羌族的牧场。两条相对流向的上源,就地文来说是因流行于一个横卧的山脉北侧而形成的。相汇合后,乃穿破山脉,向南直流,成为一个丁字形,人称此水为“桓水”。羌族人则称它为“色曲”,意为金河。因为很早以前,羌人在这里拾得许多自然金块(镠)[1]。
这个大渡河上游地区的四县不仅以产金著名,而且森林茂密、野兽繁多、水草茂美,是牛羊蕃息的乐园。祁连山屏蔽于正北,西伯利亚寒潮不能至,属稳定的冷温带气候,河原可种麦类、蔬果,盛产药材。故羌族入居甚早,并与华夏交通亦早。“昌意降居若水”,便是由此往来的。《禹贡》称其人为“西倾”。
大渡河从东西两源汇合处起,湍急陡落,二十公里间海拔剧降至二千米以下。历金川、小金、丹巴、康定、泸定、石棉、汉源县界,约三百公里地段,海拔在两千至一千米之间,是为其中游。
中游又可分为三大段:北段,羌语称为“嘉绒”,似为王谷之意,汉人称作“金川”。北来正流为大金川,东来大支流曰小金川,今为金川、小金两县。又有西来的丹东河与旄牛河,齐汇合于丹巴县治附近,是为金川盆地。河面海拔在一千八百米左右,为温和多雨的温带气候,盛产大小麦与各种果树、蔬菜和药材。虽已山高谷深,但河原可耕之地、高山宜牧之地与山崖森林宜猎之地相当,是川边羌族由牧业向农业过渡的最佳地段,也是川边羌族文化发育最早的一个地区。由于对外交通不便,其社会发展历史,不能似蜀族那样明确。只能知道汉代的钟羌,隋唐的嘉良,与清代的金川都有过辉煌可惊的历史。清代镇压金川少数民族,征剿数十年,平定时附近土著几乎被全部消灭。乃开设绥靖、崇化、章谷、懋功、抚边五屯,移徙汉民耕种。唯有得到收降的若干小土司保存了其边缘部分的土民。这些土司、土民,是真正的嘉绒民族,虽已接受汉族文化近两百年,已经不知道自己的历史,仍还保其旧俗和语言不少,是很值得调查研究的[2]。
大渡河出丹巴入康定界,又通过一段绝峡,出峡后海拔下降到一千五百米左右,两岸高山,则海拔三千米到五千米(西岸的木雅贡噶雪山群高七千米以上),河谷壁陡之部甚多。谷中垂直温差极大,往往是高山降雪,谷底流汗;高山花开,谷底果熟。谷底燥热,每呈亚热带气候,有沙漠间出,仙人掌成林。盛产水稻、玉蜀黍、桃、李、梨、樱、胡桃、油菜豆类和花生,无牧场,为纯农区。是为大渡河中游的中段。若更细分,则还可从冷竹关到康定鱼通段划为泸定段。康定段有瓦斯沟与金汤河两支谷。其鱼通区最闭塞,保存羌俗甚多。瓦斯沟路通康定与泸定桥,汉民多,土著几乎完全与汉族融合了[3]。
泸定县原为咱里、冷边、沈边三土司分管地(还有岚州、察道两个古老的小土司)。冷、沈二司辖地皆在县境东岸的南部,以佛耳崖为界。佛耳崖以南,海拔降落到一千米以下,气候更炎热了,现在已引种柑橘成功。从沈村、摩西以南,经得妥、湾东、海耳洼、安顺场,下至富林与大树堡,至万工堰入峡,为大渡河中游的南段。河谷比较宽阔,水道比较平静,蜀滇之间的古驿道经过此区。社会开化得早,民族历史变化很大,自乾嘉以来殆已全面融合于汉族了。资源得到开发,生产技术与社会文化都得到提高,一切与内地相似[4]。但在公元前的各世纪内这区则是多种民族交织的地区。(www.daowen.com)
大渡河穿过金口河峡谷以后,进入四川盆地,海拔降到五百米以下。经过金口河、峨边、峨眉县界入乐山县境,岸山渐低,河谷开阔,至沙湾以下扩展为大平原。与青衣江汇合后,不到十公里入于岷江,是为下游。
大渡河与青衣江的分水线,为邛崃山脉。也就是四川盆地的西界。
邛崃山脉,从松潘县毛儿盖南山的西端开始与松潘草地形成分水线。经鹧鸪山(杂谷脑河与梭磨河分水的山口)、洪桥山(杂谷脑河与抚边江分水的山口)、巴朗山(汶川草坡河与小金川分水的山口)、夹金山(宝兴河与小金川分水的山口)、马鞍山、二郎山、蒲麦地(皆青衣江与大渡河干流分水的山口)、大相岭(青衣江与汉源河分水的山口),至东西瓦山,越金口河与万工堰间的大石灰岩峡为大凉山山脉。划分开四川盆地与川边高原的界线。
以上所举的许多山口与更多的小山口,海拔皆在三千米左右,成为大渡河盆地与青衣江盆地人民往来的主要通道。也就是古羌族由大渡河地区进入四川盆地的商路。
青衣江自飞仙关以西为上游,有芦山、宝兴、天全、荥经四县,是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住区。自飞仙关以东,雅安、名山、洪雅、夹江、乐山五县界内为下游。属于腹地汉民已很早就已住居的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