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应当解决的问题。按常理说,既已有了茂汶盆地这样好的地方,已经定居下来,而且已开渠灌溉,组成与华夏匹敌的氏族公社了,其人就该已丢掉“迁徙无常处”的习惯,不会艰难跋涉翻过刀脊式的安乡山,迁徙到海窝子和虹口、湔堋这个地区来。然而他们毕竟迁徙来了,并且发展成成都平原的开拓者,建成了蜀国。推动他们如此前进的原因,从前无人说到。兹缘地理条件,作如下的几种推测:
1.他们为了打猎,翻过安乡山来,发现海窝子这块沃土,分出一支人扩张到这里来。又才从海窝子发现湔山、虹口、湔堋、小郫这样一些地区,以至于开辟成都平原与四川盆地。于是原居茂汶盆地的蜀人也陆续迁徙来了,其仍居的一部分人,别称为冉氏、氏,成为蜀部的附庸。这种推断方法,叫作“引力说”,即是说:蜀人是出于自愿,主动迁徙来的。
2.当柏灌氏的文化发展到相当高度的时候引起了草原地区游牧羌落的垂涎,他们因农牧市易而开始接触,而发生纠纷,而结为仇怨,而爆发战争。牧民强悍而贪,每次战争都要大肆侵略。农民为了避免侵掠,被迫迁徙到敌人难到之地。正如周族的太王去邠迁岐而兴。这种推断方法,叫作“推力说”。即是说:蜀人是被迫兼主动翻过雪山,迁入四川盆地的。
3.由蜀山氏、蚕丛氏、柏灌氏到鱼凫氏,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了,氏族分支很多,各以恩怨,相结、相仇,内战频仍,势分力弱,为羌支冉氏氏所乘,突来暴力,蜀人无能抵抗,由岷江西岸退守东岸,仍不能御,由河谷退居高山,不能生活。于是退入山后河谷分散为若干部。入海窝子者初最艰苦,然而得天独厚发展成为蜀国。其他各支皆成附庸。
比较三者,第三说最有可能。而且可作这样的估计:(www.daowen.com)
——蜀族在殷周之际,已经分成南北两大部落了。北部以居于茂州河原者为首领,其附庸有石泉盆地、叠溪盆地、黑水盆地三部分。南部以居威州河原者为首领,其附庸有杂谷脑盆地、绵虒盆地与湔水盆地三部分。他们分歧为若干氏族,像近世凉山夷支一样的打冤家,削弱自己,外敌是必然要从草原地区来收渔人之利的。
——从杂谷脑方面侵袭来的是称为的部落,来得很早。当其最初侵入杂谷脑河上部时,是臣服于威州柏灌氏的。迨其蚕食到这河谷中、下段时,还是自居附庸之列。柏灌氏(或鱼凫氏)力不能讨,迁就敷衍,相处下来,一旦南北两部开衅作战时,水部落突然转附北部,联合进攻,所以鱼凫氏只好翻过大山,退到湔水湔山来了。
——北部的蜀族,暂时统一了茂汶盆地。不久仍与族决裂。另有冉族的部落从北袭来,与族联合,击逐了蚕丛后裔,重新分据南北。原居北部的蚕丛之裔只好向石泉盆地退却。他们拥挤在石泉盆地,生活困难,也必然会北向青片、白草两河谷推进垦殖,南逾山进入洛水、绵水与通口河谷去找耕地,亦终于进入成都平原。由于他们后来与河谷的发展条件差了,只成为鱼凫氏的附庸。
这样做的推断,不是毫无文献依据。试看秦灭蜀国,置蜀郡,并不管到冉地区。到汉武帝时,才“以冉为汶山郡”,足见冉并非蜀国统治之地,而其地又是蜀族原始居住和开辟出来的故国。这就可以肯定冉不是蜀族分支留下来的部族而只能是外来部落鸠夺鹊巢。又,威州的鱼凫氏先人,不从土门浅岭退向石泉盆地,而从安乡雪山险道徙到湔水盆地,就可见其时茂州河原是他的敌国。茂州地区,又复转为冉族之地,足见冉族所夺占的时间比族入据南部晚。至于族,是从杂谷脑河来的,由《汉书·地理志》称它为“水”可知。冉族是后来夺据北部的,亦可由“冉”联称与《魏略·氐传》举“蚺氐”而略氐而定。盖茂州河原局面阔大,居之者容易发展统一之局,水流域只能居于附庸地位[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