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四川上古史新探:蚕丛氏疆域推断及影响

四川上古史新探:蚕丛氏疆域推断及影响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典籍无言蚕丛氏疆域者,然其疆域不难推断。可以肯定蚕丛氏是自此处发迹的。这段峡江限制了蚕丛氏子孙的循江南进,而只能从另一条路进入成都平原。是故,蚕丛氏阶段的蜀族领域的南界当至绵虒与草坡而止。由于河岸平原的缺乏,不可能是蚕丛氏历史阶段的主要推进地区。这地区的农业技术,必然是蚕丛氏开创的。应也是蚕丛氏后期疆域一部分。

四川上古史新探:蚕丛氏疆域推断及影响

典籍无言蚕丛氏疆域者,然其疆域不难推断。因为它居于岷江上游,已经创造饲养家蚕缫丝的方法,为世所称。能饲养家蚕,就必须已有定居的住宅。定居的住宅,就只能是农业生产到了一定高度才会有的。农业生产又必然有较广阔的良好耕地,才能够发展到一定高度。岷江河谷,与其附近的许多从松潘草地流出的河谷,一般是最上游草原部分才有宽阔的河原,那里只能发展畜牧,不能发展农耕,也不可能栽桑养蚕。过此,便都是狭促湍流的谷地,无田可耕,或耕地碎小,虽较温暖,亦难于发展农业。惟岷江河谷自叠溪以下,河谷比较开阔,断断续续有些可耕的台地。尤其是茂州(今茂汶县治)与威州(今汶川县治)附近,各有宽达三五公里、长十余公里的平原与浅丘,耕地蝉联五十公里,温暖腴沃,独成一方奥区。是为“茂汶盆地”。历代汶山郡与其重要属县皆置于此。道路四通,横联小面积河原盆地亦多。故可判断:蚕丛氏的农业文化只能是在这一地面发展起来的。

叠溪为汉代的蚕陵县治,唐代曾立丛州。民国初年曾发现古碑,有“蚕陵”字。见龚煦春《四川郡县沿革考》。可以肯定蚕丛氏是自此处发迹的。他们必然会为追求更好的耕地而向南拓展,从而发展为更高的农业文化,与中原文化相比拟。他们与中原之间仍是从松潘草原和陇西草原之间的牧场互通往来的。在畜牧运输时代,那样的草原道路是主要的商道。正由于蜀族进入茂汶盆地以后农业文化有突出的飞跃,能与中原相当,而又互相往来,所以崇伯鲧和禹,会到这一地区来,生活一段时间,又到中原去做了唐虞两代的重要人物。若不从地理条件来求解释,则颛顼、帝喾和大禹生于川边羌域而为中原大君的事实,就无法说通了。

这个茂汶盆地,过了威州(今汶川县治)便渐形狭窄了。再约三十公里至绵虒(旧汶川县治)便更无河岸平原了。只东西两岸高处原有可耕的梯级台地。再约十公里到了下索桥的草坡公社,便连河岸梯级台地也不可得,只有岸山撑天的峡江了。这段峡江限制了蚕丛氏子孙的循江南进,而只能从另一条路进入成都平原。是故,蚕丛氏阶段的蜀族领域的南界当至绵虒与草坡而止(其中包括刳儿坪和涂禹山)。

但是,茂汶盆地的耕地发展,并不限于沿江一带。江水西侧还有几大河谷的可耕之地作为其发展的余地。

首先是杂谷脑河。《汉书·地理志》称为水。它从阿坝高原的鹧鸪山南流约百公里下降到了海拔二千米以下。自扑头折而向东又约一百公里,至汶川入岷江。自理县以下,渐有河岸平原与台地,海拔皆在二千米以下,适于耕种。实际是茂汶盆地的分支歧出部分,今为理县通化区、薛城区、城关区的社队分布地。农户略与茂汶盆地相当。它的农业,显然是从蚕丛氏开始,从茂汶盆地推展来的。(www.daowen.com)

还有一条黑水河,其北源从松潘草地的毛尔盖流出,蜿蜒万山间约八十公里入于黑水,海拔降到二千米以下始有耕地。其西源从阿坝高原的边缘小垭口山脊流出,约五十公里至黑水县治以下,乃渐有可耕之地。又约二十公里与北源汇合,再百余公里入岷江(当叠溪与茂汶之间,相距各百华里)。由于河岸平原的缺乏,不可能是蚕丛氏历史阶段的主要推进地区。

岷江东岸,全是一带高山:北为雪宝顶大山脉,海拔五千多米,突出于四千多米的草原上,还不显得十分高险。南为九顶大山脉,最高峰虽还不到五千米,但它逼在茂汶江水的东南侧,相距不过三十公里,高度突出三千多米,显得太雄伟了。其山脉直抵漩口,扼制了岷江不得径入成都盆地(只许在漩口急剧折转向东流入),因而也阻扼了蚕丛之人从茂汶盆地直接进入成都盆地之路。

唯有这南北两段山脉之间,接近茂汶县治之部有段甚为低落的山脊叫土地岭(旧称土门关),海拔两千米,只稍高于茂汶河原四百多米,距茂汶城只十五华里。越过此山脊,进入马羊沟,便属于北川县界,又是一大片宜于耕种的河谷农地。旧为石泉县境,是为“石泉盆地”[4]。这个盆地,属于涪江大支流通口河的上游。其东界,当曲山关(今北川县治)之西,有十多华里的江水流行于峡中。此峡把石泉盆地与四川盆地隔绝了,几千年都没有通路。其上游约百多华里的地段有河边台地,在海拔一千米以下,适于耕种。还有北来的青片河与白草河两大支谷,耕牧皆宜。这地区的农业技术,必然是蚕丛氏开创的。应也是蚕丛氏后期疆域一部分(墩上的禹穴,在此盆地西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