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蚕丛氏与蜀山氏: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

蚕丛氏与蜀山氏: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蚕丛氏始聚野蚕于一器而采桑饲养之,使便于管理。迨其成功,则使制丝之术成为一次飞跃,故世遵行其法者敬之,颂为“蚕丛氏”。故蚕丛氏阶段与蜀山氏阶段,在社会发展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先民学其术者却是充分知道的,所以“蚕丛氏”这个尊号能够永远流传至今。提出这一问题,就可说明蚕丛氏不是石器时代的氏族,而只能是铜器时代的氏族。蚕丛氏后之立国,犹承用蜀之名,可知蜀王蚕丛,是自蜀山氏分出的了。

蚕丛氏与蜀山氏: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

野蚕性孤独,各据一叶,以保证其食叶充足。故蜀字亦引申为孤独之意(犬旁为后人所加)。扬雄方言》:“一,蜀也。南楚谓之独。”《尔雅·释山》:“大山峘,属者峄,独者蜀。”孔颖达疏:“虫之孤独者蜀。是以山之孤独者亦名蜀也。”丛者聚也(《说文》)。自聚为集,被聚为丛(叢)。故丛聚之字并从取。蚕丛氏始聚野蚕于一器而采桑饲养之,使便于管理。结茧于簇,则茧无遗佚。选蛾交配,则种可优良。产卵于皿,则卵不散乱而便于冬藏控制孵化。凡此种种,皆今世养蚕者遵奉之法而导始于聚饲者也。野蚕性不聚食,其初强之聚食,须经多次失败。迨其成功,则使制丝之术成为一次飞跃,故世遵行其法者敬之,颂为“蚕丛氏”。不言丛蚕而曰蚕丛者,羌语宾语在谓语后。盖其时蜀族仍为羌之一支,群羌称之如此。

驯养多数野蚕于一器,不惟技术难度大,所需器物条件亦较高。故蚕丛氏阶段与蜀山氏阶段,在社会发展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例如:要把赋性孤独的野蚕强迫聚食于一处的器具,就不是石器时代所能有的,起码也要用盆形加盖的陶器。陶器加盖就不通气,盛入多数野蚕会闷死,就非用穿有多孔的陶器不可。但这样的陶器迄今并无发现。可以设想:蚕丛氏可能是用细眼竹筐加盖,强制聚养野蚕的。筐眼要小到蚕体不能通过,就还需随蚕体的发育多次换筐。(换筐又便于除去粪砂。)这样逐步改进,致使野蚕驯服,安于聚饲,也须经过几百年以至于千年才会成功。后世养蚕只用浅边平坦的箔子,不曾知道先民创造养蚕成功的辛苦过程。先民学其术者却是充分知道的,所以“蚕丛氏”这个尊号能够永远流传至今。但是由于时间荒远,人已莫知其取意了。

竹,是岷江河谷所盛产的(今天仍是满山的箭竹)。石刀能伐竹,但若制成细眼竹筐,则需有刀能劈竹成篾片不可。那刀只能用青铜器刀,不能仍用石刀。提出这一问题,就可说明蚕丛氏不是石器时代的氏族,而只能是铜器时代的氏族。(www.daowen.com)

岷江上游河谷产竹,但不产铜。附近虽有铜矿,他们也还没有条件进行采冶和铸造。唯其时中原华夏)的文化高,早已进入青铜器时代了。由于两地素有通商往来的关系,所以有铜器和刀输入岷江部落使用,帮助了养蚕事业的发展,使蜀山氏子孙创造成功家蚕饲养的方法,而以家蚕丝运入中原与华族交易。

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是随时分支别出另为一氏的。相传“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史记·五帝本纪》)。就说的他有十四个儿子各有才能,其子孙另成一个氏族。如降居江水的玄嚣,为青阳氏。降居若水的昌意,其子颛顼名声大,则自别为高阳氏。青阳之孙喾有声誉重望,亦自别为高辛氏。《后汉书·西羌传》里先零分支为烧当之类为例甚多。蚕丛氏后之立国,犹承用蜀之名,可知蜀王蚕丛,是自蜀山氏分出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