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蜀山氏之国的位置揭秘

蜀山氏之国的位置揭秘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就这些地名,就可知蜀山氏居地是今何处了。昌意既降居此,则所娶蜀山氏,应亦去此不远,他断不可能远娶到山东。昌意居若水,其与华夏往来亦须经过江水,故得因青阳与蜀山氏联姻。根据以上所述,可以这样认为:与昌意联姻的蜀山氏之国,位置似在今镇江关与叠溪之间的岷江河谷。故知嫘祖只是介绍蜀山氏拾野茧抽丝制绵之法于中原者,非教养蚕者。《汉书》所言“蜀山”,正是指的蜀山氏所居岷江左右之山。

蜀山氏之国的位置揭秘

既然《史记》与《大戴礼》同样说黄帝娶西陵氏女生昌意与青阳,昌意降居若水娶蜀山氏女生颛顼,和青阳降居江水(泜水),其孙为帝喾。只就这些地名,就可知蜀山氏居地是今何处了。

首先,可以肯定它当年在华夏之西、陇蜀之间的河谷地区,而不是山东的蜀山或蜀邑。理由是:

1.黄帝生平事业在兖州以西,不在泰山以东。

2.黄帝所娶之“西陵氏”,无论是今何地,总当在华夏的西方,不会在东方。

3.昌意降居的“若水”,《汉书·地理志》明确指出,在旄牛县界。其文云:“鲜水,出徼外,南入若水。若水亦出徼外,南至大笮入绳,过郡二,行千六百里。”汉旄牛县治在今汉源县。其辖境,则包有今甘孜州东部,本为沈黎郡地。汉武帝初置沈黎郡。南部为大笮、定笮、笮秦三县,隶越巂郡。“鲜水”,今藏语仍称“鲜曲”,即道孚河,经三查坝,至雅江界入雅砻江。“若水”即雅砻江,发源于今石渠县,经甘孜、新龙、雅江、木里、九龙、盐源等县,至渡口市入金沙江。金沙江古称“绳水”。志云“过郡二”,谓蜀郡、越巂二郡也。古今地理无不吻合,则若水为雅砻江可定矣。雅砻江在甘孜段,与其支流鲜水的炉霍、道孚段,合为一斜长的断层河原,温暖可耕种。昌意所降的“若水”部落,应即在此。昌意既降居此,则所娶蜀山氏,应亦去此不远,他断不可能远娶到山东。

4.青阳降居的江水,《大戴礼》作泜水。泜水名,曾见《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传云“汉三年,韩信已定魏地,遣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陈余泜水上”。徐广曰,泜水“在常山”。《汉书·地理志》常山郡房子县云“赞皇山,石济水所出,东至瘿陶入泜”。是彼泜水在今河北、石家庄地区,距若水遥远,不可能是昌意婚娶处。江水,在上古为岷江专称。岷江上源羊膊岭,属松潘草地,有路平通陇西,为上古牧民游牧于华夏与陇蜀间行盐、经商的孔道。故黄帝能遣其子降居于此江水与若水。昌意居若水,其与华夏往来亦须经过江水,故得因青阳与蜀山氏联姻。以此推测,青阳所居为今岷江上游,而非常山泜水,可定。大戴实误因冉为氐类,而改江作泜字。非江水有泜之别称也。

5.松潘草原的北、东、南三方,皆有河谷行水,亦皆流入四川盆地,亦俱自海拔四千米降落到五百米以下。如:北侧的白龙江,西南侧的大渡河,上源部分皆纡曲回绕,久久才入暖谷,有桑林。惟岷江径向南流,六百公里即入成都平原,海拔降低三千余米。故循江水而南的羌支氏族,进入农耕生活,较从其他河谷寻求耕地者为早。从松潘循江南下,不到五十公里,至镇江关以下,海拔降到二千米。再四十公里至叠溪,为茂汶县地,海拔又下降了四百米,便有桑林和野蚕了。根据以上所述,可以这样认为:与昌意联姻的蜀山氏之国,位置似在今镇江关与叠溪之间的岷江河谷。或许还可再南一点,也不能过杂谷脑河口(今汶川县)而止。从松潘到叠溪这段岷江河谷,已经可以进行耕种了,但可耕地面太少,估计当时的蜀山氏仍只以牧业为主,兼营狩猎和养殖,耕种业还很薄弱。其出色的产业,在于拾野蚕茧制绵与抽丝。所以特以“蜀山”著名。

6.这种拾野蚕茧抽丝制绵的新事业,可能要经过几百年以至几千年的观察、试验,才能够从素所未见的情况下把它试制成功。一经成功后,就会成为当时人类所爱好的商品,随其流通所届,传其技术。于是凡有桑林和野蚕的地方,也都能照样办了。我国相传西陵氏女嫘祖为黄帝妃,始传蚕丝业于华夏,这也可能是向蜀山氏学得的。嫘祖这个嫘字,本只作累,音同于雷。雷字,初造时只作(雷纹),象抽丝之形。篆隶演变才写作畾、雷、累字。足见嫘祖,只是传抽丝制絮之法而得名,初无养蚕之义。华夏“蚕”字制作颇晚(周代之书乃见),丝字制作则甚早(殷代已多见之)。故知嫘祖只是介绍蜀山氏拾野茧抽丝制绵之法于中原者,非教养蚕者。(www.daowen.com)

7.“蜀山”二字,亦见《汉书·地理志》的蜀郡本注(班固原注),原文为:“《禹贡》桓水,出蜀山西南,行羌中,入南海。”今按《禹贡》梁州云,“西倾因桓是来”,谓西倾之夷,循桓水入梁州市易也[5]。《汉书》所言“蜀山”,正是指的蜀山氏所居岷江左右之山。出其西南的桓水,谓大渡河也。大渡河上游有二源,东源出今红原县之埌口,经梭木、松冈、卓克基、党坝(四土司地今并为马尔康县),会麻尔柯河后,与西源(多柯河)合,再经大金、丹巴、泸定至石棉县。原是直向南入安宁河。后因拖乌地垒涌起阻断,乃东折入岷江。

【注释】

[1]吴序所云“德事孝宣帝”未详所据。窃疑其出于谯周《古史考》。谯周重经学,颇斥司马迁。所撰《古史考》悉遵经义。收用大、小戴、白虎观诸儒之说为多。去戴氏时近,故能知其仕宣帝时。其书今佚。唐、宋人汇书犹多引之。张澍《蜀典》曾有辑文。虽亦未得此语,意者宜有之。

[2]家藏尊经书院刻本此注显有脱文。兹用司马贞《史记索隐》注裴骃《史记集解序》引刘向旧文补“帝王,卿,世谥名号”七字,加注意点区别。

[3]韦昭注:“令,谓先王之官法时令也”,“语,治国之善言”,“故志,谓所记前世成败之书”,“训典,五帝之书”。

[4]《颜氏家训》谓皇甫谧《帝王世纪》说“《世本》左丘明书,而有燕王喜、汉高祖,由后人所羼,非本文也”。又章怀太子注《后汉书·廪君传》亦引《世本》。皆非周代事。应是后世多有增益之验。唐、宋人书引《世本》者多。或作《代本》,或作《系本》。元以后亡佚。

[5]胡湑《禹贡锥指》定白龙江为桓水。《一统志》以白水江为桓水。俱与《汉书》悖谬。《地名大辞典》解桓水为梁州贡道,尤与地理形势不合。梁州贡道,为“浮于潜,逾对沔,入于渭,乱于河”。不由桓水。“西倾”,谓极西之羌落。其来梁州,系为交易,非为入贡甚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