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城市总体规划:保护传统文化与历史建筑

中国城市总体规划:保护传统文化与历史建筑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毋庸讳言,中国城市大拆大建导致城市文脉与文化传统的破坏和城市“记忆”的丧失,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痛心疾首并招之高度关注。3)保护或部分恢复旧城内的历史河湖水系。4)保护旧城原有的道路网骨架和街巷格局。2)积极疏散旧城内过密的居住人口,复苏传统街区宅院的固有肌理和风貌,并提高居住生活质量。4)停止拆建大马路和破坏旧城街巷构架,建立并完善适合旧城保护和复兴的综合交通体系。

中国城市总体规划:保护传统文化与历史建筑

(一)背景与形势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城市的旧城区必须进行市政、交通与居住条件的更新改造,然而城市面临的保护与更新改造既是紧迫的现实课题也是难题。城市在保护与更新改造过程中,往往由于工作思维上的短期效益和急于求成,对建设与保护的规划和组织工作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市民对于拆建和外迁的缺乏配合甚至抵制,由此引发的上访,已经给城市领导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压力,并成为一个社会的热点问题;同时,城市的文化传承与生活传统,由于高速发展的汽车交通和粗犷的市政设施建设,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破坏。毋庸讳言,中国城市大拆大建导致城市文脉与文化传统的破坏和城市“记忆”的丧失,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痛心疾首并招之高度关注。

城市必须发展,城市又要保持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平衡。城市的领导者们试图从各种利益的冲突中去探索这种城市发展的平衡。“城市文化北京宣言”由此应运而生:2007年6月9日至11日,来自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市长、规划师、建筑师、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以及其他各界关注城市文化的人士,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的邀请,相聚在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北京,讨论了全球化时代的城市文化转型、历史文化保护、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等议题。宣言的中心内容为:

1)新世纪的城市文化应该反映生态文明的特征,“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恣意掠夺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可取;减少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相互和谐,应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点。

2)文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涵。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必须特别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城市的形态和布局要认真吸取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营养。

3)城市的风貌和特色要充分反映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城市的建筑和设施要努力满足普通市民精神文化和物质的基本需求。

4)城市规划和建设要强化城市的个性特色。要通过城市街道、广场和建筑演绎城市内在的气质、情感及其文化底蕴,让城市的特色蕴含在每一个细节和活动中。

(二)遵循的原则

1.全面继承

历史文化遗存由于沧桑沿革,大多在城市中仅存局部空间,为了彰显历史文脉,根据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经验,城市布局中对历史文化名城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应突出下列八方面:

1)保护城市传统轴线的空间风貌特色。

2)保护城郭形态和标志物,并沿城墙遗址或旧址保留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形成寓意古城旧址的区位。

3)保护或部分恢复旧城内的历史河湖水系。

4)保护旧城原有的道路网骨架和街巷格局。

5)保护旧特有的古城传统建筑形态、组合和色彩特征。

6)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保持旧城平缓、开阔的固有空间风貌。

7)保护重要景观视线通廊和街道对景。

8)保护作为活的历史文物的古树名木及大树。

2.保护和复兴兼容

城市是在传承历史文化进程中不断发展的,要以动态的思维使城市得到复兴和新生。一般应做到:

1)确定旧城内合理的功能和容量,疏导不适合在旧城内发展的城市职能和产业,鼓励发展适合旧城传统空间特色的文化事业和现代服务业、旅游产业。完善文化、服务、旅游、特色商业和生活居住等主导功能。

2)积极疏散旧城内过密的居住人口,复苏传统街区宅院的固有肌理和风貌,并提高居住生活质量。

3)在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强化政府的调控职能,特别注意要严格控制旧城的建设总量和开发强度,减少过度的房地产开发行为,不宜搞超强度建设,把建筑容积率保持在传统街区合理的水平以下。

4)停止拆建大马路和破坏旧城街巷构架,建立并完善适合旧城保护和复兴的综合交通体系。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中对旧城区的道路红线宽度,往往只是简单化地作为整个城市道路网的延续,红线宽度通常都较宽,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旧城区内的交通需求,更会因大尺度地拆建造成旧城区风貌和环境尺度的不可逆性破坏。因此,抓紧调整旧城原有道路红线规划,建立旧城自行车交通和步行游览系统,实施严格的停车管理措施,控制车位供应规模,已经成为复兴文化古城的当务之急(图5-75、图5-76)。

978-7-111-53249-1-Chapter05-74.jpg

图5-75 北京阜成门内大街文物保护单位与规划红线的冲突十分严重

978-7-111-53249-1-Chapter05-75.jpg

图5-76 北京旧城内拆成70m宽的“两广大街”破坏了文化古都的风貌

3.编制好保护规划

编制保护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总方针,达到“改变落后现状、适应现代生活,保护传统风貌、延续历史文化、挖掘文化资源、繁荣旅游产业”的综合目标。规划中应当明确四大重点,即:(www.daowen.com)

1)整体保护文物古迹、名胜景观及其影响环境。

2)对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予以重点保护,包括近代建筑群。对已经不存在的“文物古迹”一般不提倡重建、仿建或移址迁建,而是着重遗址遗迹的整理和展示。

3)编制保护规划应当注意对城市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与继承,尽力保持原住民居住生活及其活动环境特性,造就历史文化鲜活的场景。

4)关注保护区的民生要求。在编制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中,要注意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改善工作环境和市民生活,使保护与之协调发展。

欧洲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在总体保护方面,有着许多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如意大利在1947年建立了保护古迹的法律,许多古城与古建筑保护问题,都是通过议会决策的。意大利的罗马古城采用区别主次、分级分群保护。把整个罗马城划分为绝对保护区与外观保护区两部分在绝对保护区内所有古迹均采用遗址保护办法,绝不仿真复建;在古建筑群的周边一定范围内不准随意插建别的建筑,以免混淆古建筑群的个性和环境、破坏古建筑群的场景氛围(图5-77)。瑞士首都伯尔尼古城是13世纪开始发展的,城市建筑物原先主要为木结构,在1405年的一场大火中城市几乎全部被焚毁,后来用石灰石为材料加以重建,至今500多年还是完整地保持原样,新市区在其东部发展,互不相扰。三面环水的老城被划为绝对保护区,多座桥梁把两岸老城区和东岸新区连接在一起。在该保护区内旧建筑一律不许拆改。在这座古城里,中世纪古色古香的风格保持着几百年的文化传承(图5-78)。意大利的文化古城佛罗伦萨已采用了相似的保护措施(图5-79)。

978-7-111-53249-1-Chapter05-76.jpg

图5-77 罗马古城保护范围很明确

978-7-111-53249-1-Chapter05-77.jpg

图5-78 瑞士伯尔尼古城整体风貌被严格保护

978-7-111-53249-1-Chapter05-78.jpg

图5-79 被完整保护的意大利“文化首都”佛罗伦萨城市轮廓

4.引入新技术

积极引用现代科学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改善旧城的市政基础设施条件,探索适合旧城保护和复兴的新一代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特别是要由政府主导,在历史文化街区内推广节地型的市政综合管沟技术和垂直布线技术,以集约公共用地空间,保持街区传统空间的比例尺度(图5-80~图5-82)。

978-7-111-53249-1-Chapter05-79.jpg

图5-80 巴黎传统街道的环境景观

978-7-111-53249-1-Chapter05-80.jpg

图5-81 意大利佛罗伦萨传统街道的环境景观

978-7-111-53249-1-Chapter05-81.jpg

图5-82日内瓦市区街道的环境景观

在我国,许多城市对完整保护古城空间,在总体规划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传承、保存了城市的历史文化肌理,焕发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活力。在实践中,合肥、苏州、西安、菏泽等城市,都是较为成功的实例(图5-83~图5-86)。

978-7-111-53249-1-Chapter05-82.jpg

图5-83 合肥市旧城的环城公园是我国最早完整保护旧城肌理的创举之一

978-7-111-53249-1-Chapter05-83.jpg

图5-84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避开老城区在西郊建设新区

978-7-111-53249-1-Chapter05-84.jpg

图5-85 西安市完整保护旧城墙并开辟了我国最大的环城公园

978-7-111-53249-1-Chapter05-85.jpg

图5-86 菏泽以老城区为核心向外辐射发展新市区

然而,在中国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中,正确处理旧城保护与城市更新改造的成功案例十分稀少。那种摧毁历史传承、破坏自然环境的发展模式,倒是比比皆是,屡见不鲜。笔者认为,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中,应该纠正“人类中心主义”的偏颇观念,尽力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减少城市发展对环境的挤压,努力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之间的相互和谐融合。我国传统的敬畏天地、尊重祖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既是珍贵的世界文化瑰宝,也是对今天的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基本准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