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性质是城市一个时期发展的总纲。城市性质一旦确定,对城市发展将带来持久的深远影响。城市性质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城市性质也会发展变化。因此,进行规划时不但要正确地确定城市的性质,而且还要注意及时调整,才能保证城市建设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下面将北京城市性质的确定和调整为例,作以全面的介绍。
(一)北京城市性质的确定
北京自金建都,经元、明、清到今天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一直就是政治中心(图3-13、图3-14)。1939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北京时编制的《北京都市计划大纲》,把北京城市性质定为:“政治、军事中心、特殊之观光城市,可视作商业城市”(图3-15)。
图3-13 北京城址变迁图(1)
图3-14 北京城址变迁图(2)
图3-15 1939年北京都市计划简明图
1945年9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之后,北京改称北平。1946年编制的《北平都市计划大纲》,把城市性质定为“将来中国之首都,独有之观光城市”。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定都北平,将北平改为北京。当时北京经济十分落后,工业总产值只有1亿多元,各种企业1.3万多个,100人以上的企业不过十几家。当时城市人口165万人,而企业职工只有8.3万人,仅占城市总人口5%,有失业人口十多万人。1949年5月都市计划委员会邀集中、外专家研究北京城市规划,大家一致认为:城市性质除了政治中心外,还应是文化的、科学的、艺术的城市,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大工业城市。
195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草案提出:首都应该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特别要把它建设成为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的中心。规划草案上报后,中央批转国家计委审议。国家计委于1954年10月16日,对北京城市性质和规模提出不同意见,不赞成“强大的工业基地”的提法,主张在北京适当地、逐步地发展一些冶金、纺织、精密机械制造和轻工业。
北京市随后对规划草案进行了局部修改,于1954年10月26日将《关于早日审批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请示》和《北京市第一期城市建设计划要点》两个报告同时上报中央。报告中就首都的性质与规模做了说明:“首都是我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学艺术中心,同时还应当是也必须是一个大工业城市。如果不建大工业,而只是建设中央机关和高等学校,则我们的首都只能是一个消费水平极高的消费城市,缺乏雄厚的现代产业工人的群众基础,显然这和首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中央对报告和规划虽然没有批复,但实际城市性质已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二)在建设大工业城市方针指导下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北京城市在“建设一个大工业城市”方针指导下,经济建设以工业为中心来进行。北京工业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北京市区工业按规划布局逐步建设
1953年北京市规划小组提出了《改建与扩建北京规划草案要点》,在这个规划草案中,北京市区工业规划布置了6个工业区,用地73km2,占规划城市建设总用地的23.1%,这6个工业区是:酒仙桥、通惠河北、通惠河南、南郊、丰台、石景山衙门口。
北京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工业建设,基本上是按照1953年规划草案要点进行的。在这期间,北京市区新建了35个工厂,新建工业建筑186万m2。
1953年,在通惠河北新建了第一棉纺厂;扩建通惠河南的度量衡厂、制药厂、酿酒厂、化学试剂厂;在丰台扩建了丰台桥梁厂。
1954年,在通惠河北又新建了第二棉纺厂;通惠河南新建了玻璃厂(扩建了光华木材厂);在酒仙桥建设了电子管厂、无线电器材厂和有线电厂。
1955~1957年,在通惠河北新建了第一机床厂、第一热电厂,扩建了人民机器厂、合成纤维厂等;在通惠河南新建了第三机床厂、混凝土预制构件厂、灯泡厂等。
从北平解放至1957年年底,北京市区工业建设用地发展到14.9km2,工业产值达到23.1亿元,相当于1949年的13.5倍。
2.北京市区工业发展高潮
1958年在以钢为纲的方针指导下,北京率先对石景山钢铁公司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并新建了北京特殊钢厂和北京钢厂。使北京成为一个拥有炼钢、炼铁、开坯、轧钢等技术的,比较完整的钢铁基地。(www.daowen.com)
1958年在衙门口新建了重型电机厂、汽轮发电机厂和第二通用机械厂;在通惠河两岸新建了化工实验厂、制药厂、化工二厂等15个工厂,同时对第一热电厂、化学试剂厂、第一机床厂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在酒仙桥工业区对电子管厂等也都一一扩建;在丰台新建了电缆厂、电气化器材厂。1958年北京市工业企业职工增加到57.48万人,工业产值达到46.02亿元,比1957年翻了一番。
1959年北京市区新建项目虽然不多,但工业扩建延续不断。石钢、北钢、特钢都进行了扩建,石钢的职工达到5.3万人,衙门口、通惠河两岸也继续扩建,在垡头新建了焦化厂和电解铝厂。
1958~1959年市区街道工厂发展特别快,有10多万家庭妇女,从家中走向社会,利用院内过道作车间,大院作厂房,建起了各种小工厂3000多个。
1958~1960年工业建设35亿多元,新建工业建筑面积约300万m2。北京市区工业新占地36.1km2,千人以上的工业企业由1957年67个,增加到116个。
3.工业大发展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加剧
在建设大工业城市思想指导下,加上急于求成、盲目追求现代化工业企业,使其工厂建设规模越来越大,远远超出原来的设想,造成工业用地挤占规划用地,生产建筑挤掉生活建筑。20世纪60年代末,在“大而全”“小而全”思想指导下,北京许多工业企业又建设了一批配套项目。到70年代初,市区的几个工业区都相继扩大。通惠河两岸发展到155个工厂,职工达15万人,工业占地达11km2;南郊工业区工厂达99个,职工4.7万人,占地3.9km2;石景山工业区6个大型工厂,职工5万多人,占地8km2。在此期间钢铁、化工等原材料工业发展过快、过猛;而轻工、电子、食品、服装等行业发展不够。1966~1970年北京重工业增长速度,平均达21.2%;而轻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9%。
市区工业大发展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尖锐。由于工业消耗大量的能源,使城市能源供应紧张,居民生活用电也往往不能得到保证,有一个时期北京市区只能分区拉闸停电,使老百姓晚上用蜡烛照明,不能看电视。由于工业用水量多,造成城市水源和供水紧张。1970年北京市区城市取用地下水共计4.42亿m3,其中工业用水为2.67亿m3,占60.4%。
在工业不断发展,相应的用水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再加上自备井无序开采,取水量年年增加,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到1979年市区地下水开采量9亿m3,超过允许开采量的50%,其中自备井开采量达到4.1亿m3,而在自备井水量中,工业用水量达到3.0亿m3,占到73.2%,市区地下水下降漏斗超过1000km2,贮量累计亏损16亿m3。
此外北京工业发展还造成环境污染,使城市环境不断恶化。
在62km2的旧城区内竟有上千家工业企业与居民住房交织在一起,有60%以上的企业有废水、废气、废渣危害环境;噪声、振动、烟尘、臭气污染严重,附近居民苦不堪言。
由于工业废水随意乱排,全市出现了大小34条“龙须沟”,污水、废水不断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市区地下水质污染逐年加剧,1975年市区地下水硬度超标(25度德国度),达到177.6km2,1981年扩大到220.7km2,第一水厂、第四水厂、第七水厂出厂水硬度超过30度,第一水厂、第四水厂出厂水硝酸盐超标。第七水厂还因受农药厂有机磷农药污染,有四眼井报废使水厂供水能力减少30%。
污染最严重的是石景山地区。由于首钢废水造成酚污染,地下水超过饮用水标准的面积达25km2;氰污染,地下水超过饮用水标准的面积达25km2。烟尘污染,石景山地区长年烟雾弥漫,严重危害居民健康。
(三)北京城市性质的调整
1980年4月,中共中央书记处领导到北京视察,在听取北京市关于城市建设问题的汇报后,对首都建设做了四项指示,明确指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是我国进行国际交往的中心。要求把北京建设成全国、全世界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第一流城市;同时还要做到经济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方便、安定,要建设适合首都特点的工业,不再发展重工业。中央书记处的指示,成为统一各方认识的基础,为北京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1982年3月北京正式提出《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草案)》经市人大讨论、市政府进一步修改后,于1982年12月22日正式上报国务院。这次城市总体规划关于北京的城市性质确定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不再提“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工业基地”。工业发展要适合首都特点,服从城市性质的要求,充分发挥现有工业的积极作用,更好地为首都建设服务,工业发展主要靠挖潜、技术改造、努力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繁荣首都经济,还要发展旅游、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农业。
为了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城市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首先对北京市区有严重污染的工厂和与城市建设有矛盾的工厂,向市中心区以外搬迁。
1986年以后,工业系统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推动技术改造和科研成果的转化。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为基础方圆100km2,采用技工贸一体化的运作方式,把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出现了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1991年,在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内又开发建设了上地信息产业基地。
北京市从1981~1990年,工业产值增长了1.6倍,而工业用水量却减少了1/3;1980年万元产值耗能8.32t标准煤,1990年降到了3.33t标准煤,下降60%。
1992年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又明确提出北京城市性质:“北京是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这就在1982年基础上,增加了“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这就在城市性质中强调了文化内涵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要求。
在北京城市性质明确后,北京经济发展就要突出首都特点,发挥首都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用地布局,促进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在工业方面,重点改造了耗水多、耗能多、污染严重的化工、黑色冶金、建材3个行业。在1990~2000年这十年中,通过调整,有100多个优势企业兼并了200多个劣势企业,城中心区迁移出众多工业,同时工厂兴办“三产”涉及金融、商业、服务业等20多个行业,占地达数百公顷。
北京在工业发展上通过调整改造,形成适合首都特点的工业结构,重点发展电子、汽车工业,积极发展机械、轻纺工业,优先发展适合首都特点和需要的食品、工艺美术、文化体育用品及家用电器等工业。提高工业集约化,发展以微电子信息、光导纤维、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及自动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
在北京市整个国民经济中,一产和二产在调整改造中得到稳步发展,而三产得以飞速发展,1990~2005年第一产业从43.9亿元增长到95.5亿元,增长1.2倍;第二产工业从262.4亿元,增长到2026.5亿元,增长6.7倍;第三产业从194.5亿元,增长到4764.3亿元,增长23.5倍。1990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生产中占38.8%,2005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69.2%。
在首都居住的人们都能亲身感受到,北京近些年的发展中,经济结构和资源利用日趋合理,城市环境得以逐渐改善,北京正朝着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