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有这样的说法:“调查研究”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功。而规划师则从调查研究开始展开规划,了解城市的历史发展,现状情况和问题,编制出一个更客观的规划方案,规划成果需要符合城市的特点。北京市区,由于历史原因,已形成以旧城为中心区的大格局。之后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了扩大北京的城市发展,进行了新的尝试,打破了原有的分散集团式布局。所以坚持和维护北京分散集团式布局,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最根本的原则问题。

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调查现状情况,了解历史发展资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凡是多年从事城市规划的人,都有较深的体会。曾有这样的说法:“调查研究”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功。事实确实如此,因为任何城市建设发展,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有一定纹脉、有一定的规律。任何城市的发展绝不是突发性、跳跃式的,必定是一步一步稳定发展的。这也是规划师和建筑师最大的区别。建筑师自灵感引发创造,设计成果更多充满了个人风格。而规划师则从调查研究开始展开规划,了解城市的历史发展,现状情况和问题,编制出一个更客观的规划方案,规划成果需要符合城市的特点。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为例,从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3年、1954年、1957年几次规划方案修编,直到1958年才完成了“分散集团式”布局。后来一直按这种布局形式发展。在以后50多年城市规划和建设发展中,城市规模时大时小。在1958年规划时估计城市人口发展到500万人;后来为了消灭城乡差别,规划城市人口减为350万人;1981年规划又提出市区城市人口400万人;1991年城市总体规划市区城市人口为650万人;现在市区城市人口发展到了900多万人。城市规模这么多变化但北京城市布局没有改变,这就是北京城市规划布局上的灵活性,为城市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有人将这种规划形象地称为“猴皮筋”方案。

北京城市规划这种布局,是在充分研究了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北京市区,由于历史原因,已形成以旧城为中心区的大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新建地区工厂、仓库、单位和居住区等都环绕中心区,形成一个个集团发展。如果把中心区视为一个最大的集团,成为城市的核心,那么道路、河道、铁路就将各个分散的集团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其间以大片绿地将它们分隔开。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既有联系又互相分隔开,既集中又分散的布局。所有集团合起来就构成规划市区的全局。每个集团或工业或居住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又是所有集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北京城市这种布局,从它发展进程和形式演变来说,完全是历史形成的。解放初期,北京“地广人稀”但新建设发展很快,每个单位建设占地都是宽打窄用,城市建设比较分散。在规划上当时采取分散建设、紧凑发展的方针,就是把若干零散地块连成一片,使其形成新的街坊。这样便于弥补必要的福利设施和市政工程,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已有的福利设施和市政工程的作用。这就是分散集团式最初的萌芽和起因(图2-35)。(www.daowen.com)

978-7-111-53249-1-Chapter02-38.jpg

图2-35 北京市总体规划方案(1958年)

北京城市这种分散集团式的布局,经过50多年的历史。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城市规模经历多次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非但没有打乱城市布局,反而格外灵活,进退自如。之后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了扩大北京的城市发展,进行了新的尝试,打破了原有的分散集团式布局。从之后几年的实践来看,新的布局的指导作用并不明显,而北京城原来布局中的各集团之间的隔离地区却越来越少。如果分散集团式布局一旦消失,北京市区就成为一张“大饼”,城市生态环境必然恶化,大城市的一切“城市病”都将加剧。所以坚持和维护北京分散集团式布局,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最根本的原则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