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是确定这个城市性质和规模的主要依据。所以在做城市总体规划时,当地政府应先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多少年以来事实说明,国民经济增长是有一定规律的,只有在出现新的增长点后才会有所突破。在改革开放中,有的地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中央给予特殊的政策使得那里经济出现飞速发展,城市也迅速膨胀起来,由小村、镇发展成大城市。从这个结果看,似乎是城市快速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似乎进一步发展开发区,可使城市继续扩大带动更大的发展,但结果却不如所料,国民经济并没有更大的发展,反而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有些意见认为,上海也是在总体规划中提出,要建设成我国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因为进行了浦东开发,所以上海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得到了飞速发展。其实这也是只看到结果,上海之所以能成我国经济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并不是先被提出目标而是先具备了发展条件,这是上海多年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起源和发展都是依靠经济发展。从上海历史长河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上海在唐代天宝年间只是个小镇,那时叫青龙镇。到宋末改名上海镇,这时经济已经比较繁荣,这里成为“海商凑集”“富商巨贾、豪门右姓”会集之所。到元世祖至元年间上海建县,又经过250多年到明代嘉靖年间修筑了城墙,已发展成为一个较大规模的港口城市,当时有这样的说法:“闽、广、辽、沈之货,鳞萃羽集,远及西洋暹罗之舟,岁亦间至”,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当时,它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上海、广州等五个通商口岸。上海虽然不幸成为租界,但同时也接触到很多新的科学技术,成为我国近现代工业的起源地,整座城市空前繁荣。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就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金融、贸易中心。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和最大的工商城市,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拥有全国最大的港口和最多的外资金融机构,也是国际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并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及全国的分工合作、互相促进过程中,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这使上海初步具备了沟通国内外市场和与国内外经济循环接轨的能力,使上海发展成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内在条件逐步走向成熟。所以在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才明确提出,上海的城市性质确定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并将逐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图2-7)。
图2-7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图
城市总体规划一定要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但也不是说一个城市还没有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就不能做城市总体规划了。可以将两个规划同步进行。由当地经济计划部门、战略发展研究部门、主管工农业生产部门、民政部门、政府官员和有关专家一起研究,提出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应该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以下主要依据:
1)在规划期城市发展的目标。
2)经济发展目标和策略。
3)社会发展和策略。
4)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
以北京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为例。每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都将社会经济发展作为极其重要的内容。
如1992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文本共十二部分,100条。其中第二部分就是经济发展,第三部分是社会发展。从第6条到22条共17条阐明北京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又如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文本写法和1992年有很大不同,但关于北京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内容仍占相当大的比重。现将其主要内容摘要下来以供参考。
第9条 城市发展目标和主要职能
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首都在国家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信息、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发挥首都经济,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提高国际影响力;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创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首善之区。……
第10条 城市发展阶段目标(www.daowen.com)
按照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第一阶段,全面推进首都各项工作,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阶段,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第11条 经济发展策略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坚持首都经济发展方向,强化首都经济职能。依托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增强高新技术的先导作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不断提高首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促进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加快服务业发展,全力提升质量和水平。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3)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0000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0%,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29%左右,第一产业比重降到1%以下。
第12条 社会发展策略
1)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2)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积极促进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改善创业环境,建设完善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展。
4)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北京”,社会信息化各项指标达到与现代国际城市相适应的水平。
5)切实保障城市安全。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第13条 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强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空间与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核心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
2)加强与以天津港为核心,京唐港(王滩港区、曹妃甸港区)、秦皇岛港共同组成的渤海湾枢纽港群海洋运输体系的协调,建立以北京为核心的区域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体系,以北京首都机场为枢纽的区域航空运输体系,形成陆海空一体、国际国内便捷联系的区域交通网络。
3)在京津冀城镇群的核心地区形成以京津城镇发展走廊为主轴,京唐、京石城镇发展走廊和京张、京承生态经济走廊为骨架的区域空间体系,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