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的70年内,由于工业化、交通运输业以及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农村城市化也随之大发展,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先后在世界各地出现,“城市群”成为现代总体规划的大方向(图1-52)。如大纽约、大伦敦、大巴黎、大东京圈(图1-53)等地区,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长江中游和成渝等城市群均已陆续出现。据2014年统计,全国GDP达到了63.6万亿元,而五大城市群的GDP总和就占据了约一半(图1-54)。
图1-52 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布图
图1-53 东京都市圈复合城市群结构示意图
图1-54 中国五大城市群
我国已摒弃早期过分强调“发展小城镇”的思维模式,在新的城市化进程中,规划城市群已渐成主流。“珠三角”在规划城市群方面走得较早,20世纪末的广州城市交通规划即已冲破行政区辖概念,把佛山、东莞等融入以广州为核心的交通体系;现在则把广州与佛山组合成一个同城化的核心中心区——“广佛都市核心区”,向外辐射带动十多个城市一体化发展(图1-55、图1-56)。2008年12月,国家颁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以广州佛山同城化为示范,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切入点,积极稳妥地构建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提升整体竞争力。到2012年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初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到2020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图1-55 珠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城市群布局示意图
除了以上海为辐射源的“长三角”城市群之外,国务院2015年4月批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这一举措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图1-57、图1-58)。
随着城市化的大发展,更多的城市群将不断涌现。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未来我国还将打造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国的城市群规划已进入正式编制阶段,初步确定打造20个城市群。包括5个国家级城市群、9个区域性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城市群。
北京早在21世纪初即已有了“大北京规划”的构思,在京津冀的空间范围内,一体化布局城市群(图1-59)。(www.daowen.com)
图1-56 广(州)佛(山)城市群一体化结构示意图
图1-57 “长三角”城市群分布图
图1-58 长江中游城市群示意图
图1-59 “大北京规划”中的城市群关系示意图
只有优先编制好区域规划,才是切实编制好城市总体规划的上位依据与保障。以北京为例,以往的总体规划仅局限于北京市域的范围内研究问题,尽管规划中有“采取差异化战略,加强北京在京津冀地区、全国和全球产业链中的合作与分工”的提法,然而只是浅浅一笔,缺乏全面而具体化的内涵。目前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空间范围,是实施区域规划迈开的坚实第一步。今年已把京津冀协同发展列为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并强调了“三要”,即:“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要大力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增强资源能源保障能力,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要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但是,仅着眼于“京津冀”有限的空间范围,尚不足以解决好合理的资源配置、产业安排、劳动力及人口统筹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难题,还应把对京津冀的资源和环境保护有很大关联度的内蒙古、山西纳入区域规划(相当于华北行政区范围),并更宜加上环渤海经济圈,才能避免分散性重复建设(如化工、汽车、制造业、港口乃至远洋捕鱼等),更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使北京的总体规划有更合理的区域布局和环境资源支撑。
同时,应关注增强集聚要素的吸引力。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镇可以有序改市,把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培育壮大陆路边境口岸城镇,完善边境贸易、金融服务、交通枢纽等功能,建设国际贸易物流节点和加工基地(表1-7)。
表1-7 中国计划重点建设的陆路边境口岸城镇一览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