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发展迅猛,但是在人口多、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资源相对短缺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总体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我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出具有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我国推进城镇化的基本原则
1.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为了加快我国的农民工市民化发展步伐,根据国家职能部门的预测,将要有数亿的非城镇户人口将进城落户,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大趋势正在形成。同时,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2.城乡统筹
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理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形成“六化”格局: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3.优化布局,集约高效
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
4.生态文明,绿色低碳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能源、水等自然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城市运营模式。
5.传承文化,彰显特色
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及自然禀赋,努力体现地域的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二)我国推进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概括主要有下述四项发展目标:
1.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计划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www.daowen.com)
2.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
实现“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基本战略格局,新一代的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功能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
3.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密度较高、功能兼容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将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进一步严格控制在100m2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四节”型城镇进一步普及。
4.城镇生活和谐宜人
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三)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大致可分为4大类18小类,具体见表1-5。
表1-5 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一览表
注:1.带※为2011年数据。
2.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指标中,常住人口不含16周岁以下人员和在校学生。
3.城镇保障性住房包括:公租房(含廉租房)、政策性商品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等。
4.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按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为65.0~115.0m2,新建城市为85.1~105.0m2。
5.城市空气质量国家标准:在1996年标准基础上,增设了PM2.5浓度限值和臭氧8h平均浓度限值,调整了PM10、二氧化氮和铅等浓度限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