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科学并非近现代才出现,早在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就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在营建都城方面,元大都的规划可以说是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布局。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地继承了《周礼·考工记》的规矩,以至于影响了如今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布局。
元大都的城址选择完全遵循了“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这是在本质上遵从“天人合一”的理念而演绎来的一种规划择址纲领。《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夫礼,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隐公二十年》还论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因此,我国古代列朝,全都离不开“以礼治国”的文治国策;而礼的本质,就是政治之道。在营国中塑造并仰仗一种“天人合一”的文化特征观念。这古代老子在《道经》中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更是把人、地、天、自然四者的关系十分紧密地串连成一体。
《周礼·考工记》中曾经记载:“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絷以县,以景为规,识日中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可见,当时人们已经会用天文知识来确定朝向。天文学家刘秉忠主持修建元大都城时,准确地测量了子午线,都城的中轴线正是以对准永恒不动的北极星为定位准星,从而也确定了整个都城的方位,因此元大都的中轴线就是子午线的方位,当时它与罗盘所指的磁北有一个2°10′的北偏西偏角(注:由于磁北逐年在不断变异,现已变化为5°50′)(图1-24)。
图1-24 “辨方正位”的元大都城定位图(www.daowen.com)
先人们在城市规划方面极为敬畏自然。应该肯定,《管子》及其“风水”的理论和实践,正是我国城市规划的宝贵文化遗产。抛开风水理论中一些玄虚迷信的部分不谈,其理论反映了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中“自然观”的一面。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藏风得水”都说明了中国城市在选址和建设过程中以人为本和对所在环境的尊重,这种尊重正是基于一种科学的态度。
如果说《周礼·考工记》对中国政治性大城市的规划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的话,那么“风水”理论在中小型城市的规划中发挥着更明显的影响力。在中国规划史上,很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同时反映了上述思想,这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城市规划。其中典型的例子如南京1949年以前的《首都规划》,它是在西方的功能分区规划思想传入中国之后,共同作用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富于个性的人居之城(图1-25)。
图1-25 《首都规划》总平面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