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相声界轶闻往事:相声的起源、发展与禁令

相声界轶闻往事:相声的起源、发展与禁令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及蒲松龄《聊斋志异》上《口技》一文中所写的表演者,已具有相声之雏形。这叫做“暗相声”。于是每逢辰、斋等日,他就以相声补缺,到咸丰国孝时,即正式以说相声为生了。光绪三十二年,北京禁止说相声,原因是:有一天肃亲王穿便衣到护国寺听相声,那一天朱先生未出场,有一说“暗相声”者借地搬演。当时有一魏昆志者,在街上说单口相声,其词雅洁,听众最多。第二天,统领衙门通令全城,说相声的一律禁止。

所谓相声,最初就是模仿各种声音,如模仿人声、鸟声、兽声、水声以及其它宇宙间各种声音等,我认为战国时孟尝君的门客学鸡叫以解其危,就是相声的先行者。厥后历代相传,能者辈出,渐形成一种艺术。以及蒲松龄聊斋志异》上《口技》一文中所写的表演者,已具有相声之雏形。再后表演者主要模仿人声,又在其中掺上故事,于是相声艺术才告定型。现在舞台上的相声艺种,有单口、双口之分;后者较易,前者较难。

相声艺术,北京盛行较早,最初是设一布帐,一人坐于帐内,学兽叫、鸟叫以及各种单独的声音,听众在帐外围听。后来把它综合起来,掺进一个故事,成为较有系统的声音。这叫做“暗相声”。像当时一般流行的《醉鬼还家》、《五子闹学》等,就是这类节目。《醉鬼还家》段子表演情况如下:忽听见帐内好像有一人在走动,接着打门声、开门声、小儿哭声、夫妻吵架声、摔碗声、睡觉声依次而至,听众捧腹大笑。再后,学各种方言以及各行各业的叫卖声。这就叫做“暗相声”。

据我所知,咸丰年间,北京有一朱绍文先生(别号“穷不怕”),他是最早说“暗相声”的人。他八十多岁时,我才十来岁,曾见过他。他原来是学京戏的,唱小花脸。后来因为清朝规矩,不是天天能唱戏的,如斋日(祭天、祭地之日)、辰日(皇帝、皇后、太后之忌日),都必须停止动响器,当然更不能唱了。这些日子总算起来,每年多至五、六十天,各戏院就得一律停演。若再赶上所谓“国孝”(即皇帝、皇后、太后死了),更是规定二十七个月不准唱戏。后来缩减了,改为百日内不准动响器;但百日后,仍不准化装唱戏,马鞭子只许用青、蓝、白三色,不准用红的。这么一来,唱戏的就失业了。朱先生想出一个办法,拿白沙子撒地作字,以吸引观众。等到大家聚拢之后,他就在甬路(在街道中心垒土高五、六尺,备达官贵人车马行走之用的道路)旁边,手拿两块竹板,唱几段小花脸数板,再说几段小故事,要钱。他并且研究出了几个小段子,如《饽饽名》、《百鸟名》、《百兽名》、《百虫名》、《青菜名》、《京戏名》等。另外,又自己编了《五诉功》——胡不剌诉功、堆子兵诉功、棒子面诉功、夏布褂诉功、厨子诉功;还有两本小书——《千字文》、《百家姓》等。这样他就绘声绘色地说起来,很受群众欢迎。以后他又把京戏中《背娃入府》、《一匹布》、《打沙锅》等戏的内容,改编为小故事,在街头演唱,生意就更好了。于是每逢辰、斋等日,他就以相声补缺,到咸丰国孝时,即正式以说相声为生了。国孝后,戏班再邀他去唱戏,均行谢绝。以后又带徒弟,即创出了这一行。

光绪二十年,西太后六十寿辰。十月十日那天,把北京城各行各业摊贩和一部份生意人,都集中于颐和园宫门外,开设临时摊子,供西太后观赏。朱先生也去了,被西太后封为“八大怪”之一,由是声名益著。这“八大怪”是朱绍文(说相声的)、处妙鸾(学各种唱腔)、弦子里(“一人班”)、赵瘸子(盘杠子的)、傻王(大力士)、万人迷(学唱二黄梆子)、胡胡周(学唱梆子)、楞李三(耍八大锤的)。

朱先生住护国寺并在该处设摊,有一天恭王奕往游,见而奇之,审视地上沙字,真、草、隶、篆俱备。恭王问:“你能撒多大字?”答曰:“小大由之。”恭王说:“你可到王府去,为我撒百尺见方大字一观。”先生答:“今日不成,明日再去,因为带的沙子少了。”第二天,朱先生背一口袋沙子到恭王府去。恭王命在花园院中撒一双勾“学”字,霎时立成。恭王在假山上遥观,结构风神俱佳,恭王大悦,当即拨给钱粮一份(即每月给三两银子,四季各给三石零三斗粮食),作为酬劳。后又在罗王府得到钱粮一份,真是当时艺人中最幸运的人了。(www.daowen.com)

在旧社会里,艺人的苦难是说不尽的。特别是封建忌讳往往给艺人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我曾听老一辈的人说:咸丰年间,有人被叫去在咸丰皇帝面前唱八角鼓,《万寿香》段子中有一句是:“拿着一柱香儿来上寿”,被咸丰皇帝认为是犯了圣讳,发往云南充军十年。咸丰名“奕詝”,“一柱”与之同音,故得罪。光绪年间说评书的王致久,曾在恭王府说《彭公案》,内中有一句带“疑心”二字,恭王认为与他的名字“奕”同音,即打骂轰出。袁世凯做总统时,李德锡到总统府说相声,内有“元宵”二字,被副官打了好几个咀巴轰出,因“元宵”与“袁消”同音,认为是诽谤大总统。

相声这一行在天津是怎样兴盛起来的呢?经过是这样的:光绪初年,北京艺人玉二福因在京城生意不好,只身来到天津,说单口相声,颇负盛誉。后来有人说,天津相声玉二福是开山人,这是对头的。另外,还有一段缘由,也应该提一提。光绪三十二年,北京禁止说相声,原因是:有一天肃亲王穿便衣到护国寺听相声,那一天朱先生未出场,有一说“暗相声”者借地搬演。一熟人见肃亲王,问何以有兴趣听此?肃亲王面红而去。盖“暗相声”有些低级趣味,当时自命为有身份者不听。过数日肃亲王接任了北京步军统领,衙门在后门外帽儿胡同。一日坐轿外出,前有仪仗,后有随骑,声势甚盛。后门为繁华之地,生意场子多摆于甬路两旁,王爷过来,书场、杂耍场都要停止。当时有一魏昆志者,在街上说单口相声,其词雅洁,听众最多。肃亲王在轿上问道:“这是干什么的?”随人答:“是说相声的。”肃亲王忽然想起数日前在护国寺受窘事,立命轰走。看街的与魏有隙,遂大声喊道:“王爷有令,说相声的滚开!”魏站在桌子上大嚷:“冤枉!”并说:“说相声的也是人,为什么不准人说话?”肃亲王大怒,命人将魏按倒,打了四十鞭子,带枷游街示众三日。第二天,统领衙门通令全城,说相声的一律禁止。于是相声艺人只好改说评书餬口,北京相声由是衰落。光绪三十四年,肃亲王卸任后,始开禁。

其后不久,李德锡去保定,与张德全(艺名“张麻子)搭伙来天津。起初,在西城根“亮地”,后在“宝和轩”、“福来轩”、“升平”表演,时间很短就红了。这时,北京相声才算正式在天津盛行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