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天津南市时调的流传及妓院密切关系

天津南市时调的流传及妓院密切关系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时调的名称,不知起于何时。时调在天津的流传的年代很久。特别是南市出现了大量的妓院,而时调的传布又与妓院有密切关系。人们称之为“胶皮调”,也是时调的新的发展。同时在南市“三不管”、河东地道外、西南角赵家窑一带,还有一种专演唱时调的说书场,男女演员同台演出,唱词猥亵下流,不堪入耳。

天津南市时调的流传及妓院密切关系

时调的名称,不知起于何时。顾名思义,时调的突出特点是个“时”字,是一定时期、在一定地方受群众欢迎的流行一时的曲调;从时调的演变情况看,又是某些流行于天津地方的曲调的通称。另有一种说法,是时调里总有交代季节、时辰背景的词句,如什么“春季里……”,“正月里……”,“一更里……”等等,很切合“时”字的含义,因而称之为时调。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及前者确切。

时调在天津的流传的年代很久。在一百多年以前,称之为“鸳鸯调”,又叫“二六板鸳鸯调”(二六板是音乐上的术语,指节奏快慢适中)。鸳鸯调的内容,都是描写男女私情的,色情色彩较浓,流行于下层社会。当时天津的繁华中心是北门外和西城根,许多商店和小手工业作坊集中在估衣街,消费娱乐场所和妓院多在侯家后,西城根是各种艺人“撂地”卖艺的地方,鸳鸯调就流行于这些地区。当时经常在闹市招摇称霸的一些地痞流氓(也就是所谓的“混混儿”),都以能哼哼几句鸳鸯调,弹上几下大三弦为荣。辛亥革命以后,又出现一种慢板鸳鸯调,取名为“新鸳鸯调”,将旧鸳鸯调称之为“老鸳鸯调”。新鸳鸯调主要来自下等妓院,仍没有摆脱男女苟合调情的色彩。

十九世纪末叶,在鸳鸯调流行的同时,又形成了一种新的时调,名为“靠山调”。这个新曲调突破了“鸳鸯”体裁的樊篱,以叙事、写景为内容,标新立异,颇为劳动群众如车夫、轿夫、搬运夫、小手工业者们所喜爱,大有压倒鸳鸯调之势。

关于靠山调的形成和名称,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我经过访问几位过去喜好时调的老票友,认为他们提供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靠山调最早是在绱鞋作坊里形成的。那时绱鞋工人们干活时,大多坐在房屋的山墙下(背靠山墙),在马扎上一边绱鞋一边唱着小曲,内容和腔调都是工人们随意编凑起来的。如有一个绱鞋工人中年丧妻,抛下两个孩子无人照顾,心情沉闷,唉声叹气,工友们同情他的遭遇,就哼起小曲为他排遣烦恼。时令正当旧历七月初七,工友们便以牛郎织女天河配为体裁,你一句我一句,赶辙压韵地凑成了二、三十句,名曰《光棍哭妻》;逐渐唱开了以后,又有人在词句上加工润色,渐臻完善,节目名称改为《七月七》,传布得越来越广泛了。因为这种曲调是绱鞋工人背靠山墙编唱出来的,所以取名为“靠山调”。

由于清末民初天津社会的巨大动荡和变化,对时调的演变也有一定影响,出现了几种新的曲调。在一九〇〇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以后,帝国主义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对天津的侵略势力日益深入,促使天津在各方面发生变化。天津的商业中心和娱乐场所,逐渐从旧天津城西北转向东南,即日租界和南市一带。特别是南市出现了大量的妓院,而时调的传布又与妓院有密切关系。在一九〇〇年以前,天津只有一家“落子馆”,名叫天合茶园,地点在侯家后;一九〇一年以后,在南市新开设了一个华乐茶园,在日租界也出现了一个中华茶园,时调演唱的场所日益扩大。这时在南市一带的妓院里,由于妓女们不堪忍受皮肉生涯的折磨,借唱时调以发泄内心的痛苦,出现了一些反映妓女悲惨遭遇的新曲调,当时通称之为“青楼恨”(也叫“秦楼恨”,俗叫“青楼悲秋”)。腔调是引用外地小曲“糊涂调”加以改编的,定名为“反拉哈调”,特点是节奏缓慢,音调低沉,适于表达妓女的苦闷心情。“青楼恨”的曲调比较通顺流畅,看来是出自粗通笔墨者的手笔。(www.daowen.com)

一九〇〇年以后,日商三井洋行从日本运来一百辆人力车,从此天津街头出现了这种新的交通工具,同时也产生了拉人力车的新的行业。当时人力车被称之为“东洋车”,又因为车轱辘上贴的是胶皮(没有内外带),所以又叫“胶皮车”,简称“胶皮”。人力车夫租车揽座,到处奔跑挣钱餬口,每当休息时便停车道旁,坐在车簸箕上,一边等乘客,一边唱几句时调消遣。一时大街小巷人力车夫唱小曲声到处可闻。人们称之为“胶皮调”,也是时调的新的发展。

民国以后,连年军阀混战,天津人口猛增,五方杂处,消费娱乐场所随之加多,尤以妓院及茶园(即落子馆)更是畸形发展。在南市除了原来的华乐茶园外,又开设有华林、群英、权乐等茶园,日租界新增了一个同庆茶园。这些茶园都是妓女们进行演唱的场所,窑主为妓院招揽生意,便迫使妓女们在茶园演唱二黄、梆子、时调等,等于是妓院招揽嫖客的活广告。每个茶园都联系着数十家妓院。妓女们所演唱的曲调,其内容多是反映妓女生活的,俚俗色情,淫词浪语,社会上称之为“窑调”。同时在南市“三不管”、河东地道外、西南角赵家窑一带,还有一种专演唱时调的说书场,男女演员同台演出,唱词猥亵下流,不堪入耳。他们所演唱的时调,又称为“新鸳鸯调”。

时调起源于妓院,本来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但却不为社会所厌弃,从民国以来,经过一些艺人及文人墨客的改编及革新,逐渐成为群众所喜爱的曲调。创新的曲调如“数子”,以天津地方语言半说半唱,伴以音乐,活泼流利,别具一格;还有“正拉哈调”,字句由始至终一气呵成,娓娓动听。总之,经过逐步创新的时调,在解放前的三、四十年间,作为一种演唱节目被保留下来了,至于内容淫秽的新旧鸳鸯调则逐渐地被淘汰了。

解放后,天津曲艺界在党的领导下,对时调推陈出新,积极进行改革,一洗过去陈旧粗俗、靡靡颓废之情调,成为内容健康、曲调清新、富有天津地方特色的曲种,定名为“天津时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