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年底,关里敌人的五次“强化治安”被粉碎,而关外的敌人却在加强“扫荡”。敌人为在伪“满洲国”和冀东地区之间造成一条所谓的隔离地带,实行集家併村,制造“无人区”。敌人把这样的地区叫作“无住禁作地带”。在这样形势之下,我们在关外的活动已受到威胁,为了便于坚持报纸出版发行,崔林同志带领少数同志首先进关,到达迁西县的山区。
当报社还在关外河南大峪活动的时候,党派来原陕北公学教务长的吕光同志到冀东地委(冀东区党分委由这年八月改为冀东地委)任宣传部长;曾任《晋察冀日报》编辑的顾宁同志(在晋察冀时化名司马军城)派来担任《救国报》的编辑(相当于后来的总编辑)。崔林同志进关后,由吕光同志带领报社其余同志与崔林同志等会合。从此,《救国报》就在迁西县滦河东岸的山区,继续出版发行。报社进入了又一个发展时期。
一九四三年夏,冀东地委改为冀热边特委,下设五个地区委。这时,崔林同志调到特委任秘书长,特委宣传部长吕光同志兼任了《救国报》的社长。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特委决定由五个地区委分别出版《救国报》的地方版:一地区委在冀东西部,出版了《救国报——滦西版》;二地区委在滦河中游一带,出版了《救国报——滦中版》;三地区委在滦河下游,出版《救国报——滦东版》;四地区委在冀东西南部,燕山之南,出版《救国报——燕南版》;五地区委在京山铁路以南,出版了《救国报——路南版》。各地方版都有自己的报社,只有二地区委由于是特委和《救国报》社所在地,所以没有另设立报社,而由《救国报》社兼任滦中版的编辑、印刷、出版发行工作。《救国报》社另出一种十六开本文献汇编性质的《救国时报》,这个刊物刊载一些八开小报无法容纳的时事解说和论文。报社本身也撰一些配合形势、任务的文章,向各级领导机构提供时事宣传和时事学习资料。
五个地区的《救国报》地方版,经过短期的筹备,都先后于夏天与各地区军民见面了。这些地方版,在各地区委的领导之下,经过报社同志们的努力,很快就成为广大读者所欢迎的报纸,这样,报纸的发行量就等于增加了五倍,而且发行路线也大大缩短,更为有效地配合了本地区的抗日斗争。
一九四三年春季,报社的一些同志们组织起一个业余文艺团体,起名“铁骑社”,出版了文艺刊物《铁骑》。这个刊物大受军民群众的欢迎,对于冀东地区文艺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这件事,引起了特委宣传部的重视。
这年秋季,在吕光同志的倡议下,成立了一个文化艺术性质的群众组织“新长城社”,原来的“铁骑社”併入,出版文化文艺综合的刊物《新长城》。虽然,新长城社和刊物《新长城》都不属于特委机关报《救国报》的范围,但是,组织成员不少都是报社的工作人员,其编辑和出版发行等工作,也是由报社予以代理。《新长城》的出版也取代了已停刊的《文艺轻骑队》和《国防最前线》。这个刊物,对于团结文化、文艺界的知识分子,起了积极作用,并且推动了冀东地区的抗敌文化和文艺工作的开展。
这一时期,报社的任务增加了,人员编制也扩大了,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但是特委并没有满足于这种现状,又指示并支持报社筹备建立石印印刷所,以便逐步过渡到铅印,建立铅印厂,为抗战胜利后能够立即出版铅印报纸打下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石印印刷所建成,而且是建在一个非常隐蔽的处所。接着,报社又着手筹建铅印厂。这个工作,对抗战胜利后很快就能出版铅印报纸,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九四三年秋末冬初,报社与特委机关一起,驻迁西的东水峪与黄槐峪一带。东水峪当时化名“天津”,黄槐峪化名“北口”。一天凌晨,突然遭到三千多敌人远距离的奔袭、包围。恰巧,敌人到来的头一天晚上,有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的四个连,来到了东水峪的周围,加上特委的警卫连,一共有五个连的兵力。当敌人包围过来之后,这五个连队都同敌人接了火。
敌人为什么远道派遣重兵奔袭东水峪呢?据后来被俘的敌人说:因为“天津”这个化名被他们探听到了,并谣传在“天津”建成了几条商业繁华的大街,因而猜测这儿一定驻有八路军的重兵,所以出兵前来“围剿”。
经过一天的苦战,我们的五个连击退了敌人几十次的进攻,一直坚持到夜幕降临。特委机关干部在部队掩护下分别突围,报社负责编辑出版《救国时报》和《新长城》的同志们和特委机关一起,经过三昼夜的迂回周旋,才脱出了敌人宽达三十里的包围圈,安全转移到昌黎北部的山区。还有负责翻印学习材料的同志们,在一个连队的掩护下,突围出来,转移到了关外。
根据特委的决定,我们在昌黎北部山区安顿下来,编辑组在冯家山、收报组在焦家山、印刷所在半壁山,三个活动点隔山相望,成为犄角之势。因为这一带是新区,敌人不太注意,我们得到了大约两个多月的稳定环境,使《救国时报》与《新长城》的编辑出版工作,得以继续并有所提高。这时,特委机关又回到二地区所在的滦中去了。
两个月后,也就是一九四三年的年底,特委以电报通知报社,要报社迁回中部。编辑组、收报组和印刷所集合到冯家山,准备由地方部队的一个连队来护送我们出发时,遭到了敌人的突然袭击。部队在作战,报社在转移,报社的同志们在枪林弹雨之下安然脱险了,而护送我们的连队却有二十一位战士牺牲了。(www.daowen.com)
报社西迁一到了丰、滦、迁联合县的北部,活动在山地与平原相接的地区。这时,由昌黎北出边塞的那一部分同志也来到这里,全社的人员又会合了。
这是一个稳定的春天,顾宁同志被派往四地区委主持《救国报——燕南版》的工作。不幸,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仅仅战斗了三个月,在丰润县白官屯附近一次突围战斗中英勇牺牲。顾宁同志不仅是一位富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而且是一位富有才华的诗人。吕光同志生前为悼念这位亲密的战友,用鲁迅“惯于长夜”的原韵写了一首诗,发表在顾宁同志曾为之付出心血的《新长城》上:
正当绿柳迎春时,
噩耗惊心颤发丝。
伤友岂宜洒热泪,
雪仇应待搴敌旗。
一朝雄师缚厉鬼,
三军壮歌作哀诗。
俯首停笔无由写,
任他东风弄征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