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强化治安的动荡时期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强化治安的动荡时期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九四二年四月,侵华日寇在冀东搞第四次“强化治安”运动。四月十三日凌晨,敌人纠集重兵,包围了鲁家峪东峪,在鲁家峪大庄设立了“扫荡”指挥部。果然,九月末,敌人企图搞第五次“强化治安”的情报陆续传来,报社决定转移到塞外的河南大峪一带去。印出的报纸,通过新建的转运站,及时发送到关里,分送到读者手中,有力地配合了全区军民粉碎敌人第五次“强化治安”的斗争。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强化治安的动荡时期

一九四二年四月,侵华日寇在冀东搞第四次“强化治安”运动。四月十三日凌晨,敌人纠集重兵,包围了鲁家峪东峪,在鲁家峪大庄设立了“扫荡”指挥部。从此敌人开始了对冀东地区空前残酷的进攻。

在东峪的《救国报》社部、编辑组、第一印刷所和《国防最前线》的同志们,都被敌人包围在山峪里。大家按照惯常的办法隐蔽在东峪沟的旧报社专用的火石洞里。敌人对火石洞不敢进入,也不敢搜索,可是他们不予破坏又不甘心。在包围东峪的第三天,敌人先是朝火石洞里施放瓦斯弹,稍后又用炮弹把洞口崩坍。瓦斯弹没有害伤洞里的人,洞口坍塌却把大家封锢在洞里了。

东峪被围困的第四天下午,敌人忽然从山头上暂时收缩到鲁家峪大庄去了。老乡们立即抓住这个暂短的时机,火速地集合了一批凿火石的能手,把被敌人崩塌的洞口全部扒开。被封锢在洞里的同志们得救了。拂晓,报社的同志们刚从火石洞脱险出来,敌人又从鲁家峪大庄回来,重新包围了东峪。直到入夜,才由崔林同志指挥,利用敌人的空隙,突围脱险,撤到鲁家峪东面的耍儿峪。敌人包围东峪的时候,还没有包围北峪,在北峪的第二印刷所的同志们,隐蔽在火石洞里观察敌情的变化。十三日傍晚,敌人进北峪,占据了北峪西面的影壁山。同志们与社部失去联系,只能自行决定如何行动。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利用夜幕作掩护,转移到东面的白园、耍儿峪一带。

五天以后——十八日晚上,东峪的同志们和北峪的同志们在耍儿峪会合了。这时候,敌人占据了山头,而我们就聚集在山下,已经脱离了敌人的包围圈。崔林同志主持一个临时的会议。崔林同志分析了形势,对此后如何活动也作了部署。他说,敌人的第四次“强化治安”从此开始了,他们想把冀东游击根据地搞垮,所以,我们已经不可能在这里坚持下去了。为了保存实力,以图再战,必须实行大分散,活动的单位越小越好。根据崔林同志的意见,当晚大家就开始分散。崔林同志决定到军分区司令部去,以便利用司令部的宣传工具,进行可能作到的宣传工作,并且随时了解形势的变化,以便适时地恢复报纸的出版发行。

此后的十几天中,敌人把鲁家峪几个山峪,尤其是东峪和北峪的民房全部烧光。稍有可疑的地方就掘地三尺,梯田的坝坎也全部拆毁,粮食全部抢走,家具全部砸碎,还屠杀了抗日群众和工作人员一百八十多人。繁荣兴旺的鲁家峪,变成了一片焦土。

在敌人的这一次血腥的“扫荡”中,《救国报》三位同志牺牲了。他们是《救国报》创始之一的刻字组组长尹铭钰同志和广播抄收员冯国玺同志。这两位同志在遵化南部夜萌峪的突围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生命。另一位是《老百姓》的编辑于布同志,在丰润北部腰带山同前来包围的敌人搏斗而英勇牺牲了。

经过冀东军民顽强的反“扫荡”斗争,到六月初,敌人的凶焰逐渐收敛。这时,崔林同志化名李杉,离开了司令部,来到了报社发祥之地的卢沟寨附近。他立即召集可能召集到的同志,着手恢复《救国报》。崔林同志召集到七位同志,其中有刻字员、印刷员、交通员,还有两位收报组的同志。人数虽少,工作门类却很齐全,报纸的复刊已经没有什么困难了。(www.daowen.com)

而最可庆幸的是两位收报员同志,利用反“扫荡”的空隙,认真钻研,反复试验,用我们的收报机,终于能够收到延安新华社的电讯新闻了。处在抗日最前线、敌人远后方的人民群众,可以通过新华社的红色电波,听到了延安的广播,听到了党中央的声音,大家心情为之振奋。这时,报社好象又回到了一九四〇年的初创时期,但是情况不同了,可以用新华社的新闻向冀东广大群众报告胜利的消息了。

崔林同志化名李杉来到卢沟寨的两天之后,《救国报》的复刊版就同读者见了面。复刊版的第一篇社论是崔林同志撰写的。社论分析了敌人“扫荡”将被粉碎的形势,颂扬了冀东军民反“扫荡”斗争的英雄气概,指出了今后对敌斗争的任务。报纸发到读者手里,读者把它当作反“扫荡”的捷报而争相阅读。《救国报》的复刊,也被当作敌人第四次“强化治安”被粉碎、抗日军民获得胜利的一个信号,极大地鼓舞着军民抗日的斗争意志。而延安新华社的新闻在《救国报》上的出现,使人们扩大了视野,见到了整个敌后根据地的形势,见到了人民的天下。

分散在各地的同志们见到了复刊版的《救国报》,如同接到了归队集合的号令,纷纷归来,人手渐多,《老百姓》报也随之复刊。

在《救国报》复刊的同时,领导上和同志们都在考虑,敌人在青纱帐时期之后,很可能还要搞第五次“强化治安”,来个秋季大“扫荡”。根据这一次反“扫荡”的经验,应该不使报纸中断,坚持出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到时候能够远距离转移,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变被动为主动。按照这一种设想,崔林同志派出四位同志,北出长城,踏进深山,熟悉地形,联系群众,物色新的活动基地。

果然,九月末,敌人企图搞第五次“强化治安”的情报陆续传来,报社决定转移到塞外的河南大峪一带去。同志为反“扫荡”作了许多准备工作,象印刷物资的运送,报纸发行的路线等,都作了必要的安排。然后,人员才分批北上。

河南大峪一带,已经是属于敌人卵翼下的伪“满洲国”范围内了,也是敌人心目中的“治安区”。敌人当时的侵华兵力不足,对于这一带已无暇顾及;加之,日寇的关东军华北驻屯军分属两个指挥系统,行动上不能完全统一。因此,这一带的局势比较稳定。报社在这里一经落脚,马上就可以出报。印出的报纸,通过新建的转运站,及时发送到关里,分送到读者手中,有力地配合了全区军民粉碎敌人第五次“强化治安”的斗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