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二年夏秋之交,河北省委和保属特委根据当时的形势和群众的要求,发动了高蠡地区的农民游击战争。起义之前,党加强了领导机构,在组织上机密进行,并有一批骨干深怀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他们坚决执行了上级党组织的决议。然而,起义终归失败。失败的原因,当时,党中央、河北省委、保属特委的领导同志已经从多方面作了详尽的分析。我作为一个参加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一九三二年,王明路线在党内处于统治地位,高蠡起义从始至终受左倾路线的影响,在一些领导同志中犯了严重的主观、片面、盲动的错误。当时高蠡地区广大群众处于天灾人祸无以为生的情况,在党的宣传教育之下,阶级觉悟有所提高,人心思变,确是事实;对武装起义有顾虑,信心不足,也是事实。从前文提到的起义之前我所接触到的党内骨干的表现可知,据说起义之后游击队把没收地主的财物分给群众,有些群众还不敢要呢。但省委、特委、尤其是少数领导人,事先不了解下情,也不重视、不研究下级的汇报,例如,八月八日我们向亚克同志汇报时就曾提到我们只在党内作了些宣传工作,但他无视当时实际情况,只是一味督促我们加紧准备。又如,八月二十三日保定的扩大会上只是少数人争论条件是否成熟,其他人没有充分发表意见,反映情况。省委既没有考虑某些同志的不同看法,也没有进一步了解各地区的基层情况,硬是认为条件成熟,决定武装起义。可是,发动起义时,来到高阳的负责人赵同志(即鲁夫,保属特委秘书,已病故),就根本没有按计划行动,还有别的负责起义的同志也临事动摇。由此看来,武装起义不仅群众有顾虑,领导思想也不一致。后来,我在某文上见到说,早在四月一日河北省委的指示中就有“直南直中保属的起义条件更是成熟”的话,可见关于高蠡地区起义条件是否成熟,省委早有定见,不过是想通过特委扩大会进一步明确和统一认识而已。因此对敌我双方情况,力量对比,等等,会上没有认真加以具体分析就断然作出决定。这次起义可以说只是某些领导人的意志,缺乏群众基础。所以经不起挫折,很快就被打散了。
(二)高蠡起义之前,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河北省委和保属特委的领导下进行,起义之后却不尽然。湘农同志以省委身份受省委指示直接领导起义,但他对某些准备起义的地区没有统一领导,通盘考虑,甚至不闻不问,缺乏联系。八月二十五日,他在蠡县宋家庄召开紧急会议,规定起义日期,布置高东南的起义工作,对高西、高北则置之不管。我和树功负责高西、高北的起义,他既没有通知我们参加会议,也没有和我们联系,更没有指示我们怎样行动,怎样配合,放弃了对高西、高北的领导,等于放弃了高西、高北的力量。二十七日,湘农他们在宋家庄提前举义我们也不知道,就连住在保定的保属特委也不了解他们的情况,既送不到指示(把隐书信让我们送交),也得不到起义武装的消息。游击队后来脱离了党的领导,形成了盲动的军事行动,迷失了方向。加之起义地区互不通气,无法配合,所以一旦遭到敌人进攻,便陷于孤立无援难以招架的地步。
(三)我们缺乏斗争经验,行动早已暴露,敌人早有戒备。八月初和八月下旬,天津报纸就登载了共产党在蠡县暴动的消息。我们基层活动频繁,不仅引起敌人严密注意,也混入了坏人,我们却警惕性不高。后来游击队在军事指挥失误。平原本是四通八达,起义武装集于北辛庄之后,应该迷惑敌人,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寻求有利地域,发展壮大自己,但却驻于一地未再移动,造成便于敌军捕捉目标。我方侦察警戒工作也差,直至敌人到了大门口才发现。由于事先计划不周,没有应急措施,突围后的集合地点亦无规定,以致被打散后就无法收拾。(www.daowen.com)
(四)高蠡起义的烈火暂时被扑灭了,许多参加起义的同志,有的流血牺牲了,有的下落不明,党的组织遭到了一定的破坏,但是这次起义的意义和影响还是很大的。因为这次红色风暴是在远离苏区的保东平原极为不利的环境下发动的,短短几天就发展到数百人的游击队,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斗了地主,打了高利贷者,分了他们的财物,烧了他们的地契,狠狠地打击了当地敌人的反动气焰,显示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敢于向压迫他们、剥削他们的恶势力进行英勇斗争的大无畏精神,也使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只有走共产党指引的道路才是摆脱贫困的唯一道路。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烈士的血没有白流,播下的革命火种没有熄灭。五年之后,这个高蠡起义失败之地,就成为新的抗日武装最初发展之地,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在广大平原创造了如火如荼的人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日寇,为抗日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