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勘书图》:王齐翰的千年流转与文化研究

《勘书图》:王齐翰的千年流转与文化研究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京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南唐画家王齐翰的《勘书图》,常被誉为该馆的镇馆之宝。倒是宋阙名的《悦生所藏书画别录》所记名画五十八卷中,有“王齐翰《勘书图》”,这是目前所知有关王齐翰画有《勘书图》的最早记录。二王齐翰《勘书图》先由北宋王巩收藏。

《勘书图》:王齐翰的千年流转与文化研究

南京大学艺术考古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南唐画家王齐翰的《勘书图》(又名《挑耳图》),常被誉为该馆的镇馆之宝。只是从未见有详细探讨,至其千年间又是如何流转的,更是无人提及。今依据图上的历代题识,结合相关书画著录和各种文献的记载,试图勾勒其前后播迁流转的轨迹,透示历代藏家珍藏转让该图的复杂过程,期能为进一步赏鉴这一国之瑰宝增加一些背景材料,也为考索书画收藏的具体过程作些尝试。至其前后易手细节,尚难完全榫合处,尚待高明指示,匡我不逮。

王齐翰《勘书图》,现为南京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所藏的年代最早的一幅画。画幅纵34厘米,横571厘米,绢本设色。画上一座巨大的三折屏风,屏风前略偏左为一长条大案。案上陈有厢匣书卷等物。右侧矮案前,一人坐椅上,手持耳匙,左目紧闭,作惬意挑耳状。右边立一瀹茗侍者,背身探头向屏风后面。屏风上画青山绿水,意致潇洒。画卷首位上方分别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勘书图”和“王齐翰妙笔”,左下侧钤有南唐后主李煜“建业文房之印”,卷后有宋人苏子由(苏辙)、苏东坡苏轼)、王晋卿(王诜)和明人董其昌、文震孟以及清乾隆帝的三位皇子、谢墉等一大批文臣名流的题识。王齐翰的此幅《勘书图》,不独在于其可能是作者至今尚存人寰的惟一作品,兼且在于图上留下了历代名流大家的题识,弥足珍贵。

有关图作者王齐翰其人,记载很少。《宣和画谱》称其为金陵人,世为右姓,事南唐后主李煜为翰林待诏,“画道释人物多思致,好作山林丘壑,隐岩幽卜,无一点朝市风埃气”。《宣和画谱》还载,当宋太祖开宝末年宋军进占金陵时,有步卒李贵者入佛寺中,得王齐翰所画罗汉十六轴,以高价售与商人刘元嗣,载入京师。后刘元嗣质当于僧寺,等到要还贷赎回时,僧以过期拒赎,元嗣控诉到官府。当时太宗为京督尹,索取其画,一见而大加赏叹,就留画厚赐,而释放刘元嗣。十六天后,即位为皇帝,即将该画命名为“应运罗汉”,藏入御府。除了《宣和画谱》和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王齐翰“工画佛道人物”的评价外,《图画见闻志》将王齐翰列于“业于绘事驰名当代者一百四十六人”和人物门的五十三人中,又说他与顾德谦等人,“无不以佛道为功”;《绘事杂录》则称其“自童时已能画地,成人有挺立之势,日见加益”。可见王齐翰少年即解艺事,当代即已成名,而且尤以擅画佛道人物享有盛名。元人汤厚君称,“王齐翰画佛像神仙山水,笔法虽佳,不免近俗”,似乎评价不高。其他人倒另有看法。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吴兴唐棣赏鉴王齐翰的名作《江山隐居图》时说:“余尝游京师,见法书名画极多。今观王齐翰山书长卷,则唤醒尘梦也。矧后之能鉴者鲜矣,惜哉!”明思宗崇祯九年(1636),闽县人商家梅也在该幅画上题识:“汉魏后,以画垂声者,恺之、道子,然皆以人物得名,兼山水者绝少。王齐翰为五代人,不独以人物推重,兼工山水,多作青绿,与顾、吴两家异。其名则与顾、吴两家并重。然亦不多作。画苑称其人洒落不凡,即时贵不能得其一笔,兴至自娱,故不苟作。此幅在近时如优钵昙花,偶落人间,示现色相。向藏弇州先生家,后转入张茂实氏,盖至宝也。赵宋诸名士,咸师法此君,赵千里尤为入室。故其青绿点染,别具精采,迥异诸家。细阅此图自见。夏彝商蜼,历世弥重。盖不仅爱其陆离璀璨,正以其神骨具在耳。”在商家梅看来,王齐翰不独所画人物可与顾恺之吴道子比肩,而且其山水为顾、吴所不具,尤其值得称道者,王齐翰不为时贵所累,不轻易挥笔,风骨挺立。五代著名画家,有工道释神像的支仲元、左礼、朱繇、陆晃,擅画仕女的王商、杜霄、周文矩,画罗汉高僧的僧贯休,工画天王的燕筠,画山水的关仝、董元、李昇,画花果的徐熙,画鹰鸟的郭乾晖,画马的郝澄等。王齐翰是善画释道人物的突出者。

然而有关王齐翰的画,《宣和画谱》卷三只记录下了支仲元和陆晃的各一幅《勘书图》,而该书卷四所录王齐翰的《传法太上图》、《江山隐居图》等七十幅图中,却无《勘书图》或《挑耳图》其画。倒是宋阙名的《悦生所藏书画别录》所记名画五十八卷中,有“王齐翰《勘书图》”,这是目前所知有关王齐翰画有《勘书图》的最早记录。

王齐翰的《勘书图》似乎始终未曾在内库藏品中出现过,《宣和画谱》既不见其名,列有王齐翰《古贤图》的宋杨王休的《宋中兴馆阁储藏图画记》也无其迹。清宫乾清宫贮有唐人《勘书图》一轴,养心殿藏有宋人《勘书图》一轴,以及王齐翰的《江山隐居图》一轴,但仍无王齐翰《勘书图》,题为《勘书图》的两幅画,观其内容,与王齐翰《勘书图》毫无共同之处。看来自北宋直到清代,王齐翰《勘书图》一直在民间流转而未进入深宫,于是就有不断播迁流转的佳话。

王齐翰《勘书图》先由北宋王巩收藏。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正月初十日,苏辙在《勘书图》上题:“羽衣丈夫据床剔耳,胸中萧然,殊可喜也。定国方无事,可以为此,但行将驰驱,不复尔耳。”观苏辙题意,似该图其时为定国收藏。北宋人以定国为字者,有王钦若(962—1025)、杜惟则(950—1031)、张景宪(1004—1080)、王觉和王巩数人,而元祐年间在世者只有王巩和王觉二人,由与二苏关系以及本人的家世来看,此定国,当为王巩无疑。王巩,大名莘县人,字定国,自号清虚居士。太尉王旦孙,工部尚书王素子,参知政事张方平婿。神宗时上书言事,历任大理评事、太常博士等。曾从苏轼游,坐罪与苏轼往来,谪监宾州盐酒税。哲宗末,新党再起,编管全州。徽宗时,列名元祐党籍。生平练达时务,好臧否人物,议论时政,屡遭贬逐,官位不显。工诗文,为苏轼兄弟所推重,与二苏和著名画家王晋卿私交甚笃。由《东坡全集》所收,可知苏轼至少与他诗赋往来二十余通。苏氏兄弟曾踏雪造访王巩,同饮于王家清虚堂。王巩从贬所归来,汇成诗集,苏轼为之作序,高度评价其诗学之工整和为人之豁达。王晋卿画《烟江叠嶂图》,苏轼赋诗十四韵,王晋卿和以诗,图为王巩所藏。王晋卿又画有《著色山》,又为王巩所藏。著有《甲申杂记》《闻见近录》《随手杂录》及诗集等。由苏轼等人记载,可知王巩富于收藏,拥有《勘书图》正合情理。此苏辙题文所谓“定国方无事,可以为此,但行将驰驱,不复尔耳”,当指定国拥有《勘书图》,本可以挑耳勘书,却遭贬逐,行将外放,不能如图中所示。这是目前所知《勘书图》最早的私人藏家。

北宋末年靖康之难,此图可能就在兵燹乱离中从王家佚出。南宋孝宗时,王巩从曾孙从谨在四明回忆:“早罹中州之难,不能保传家图籍之藏,至于先世文集所自著书,亦皆散逸,穷处江海,极力访求,仅获一二”。在北宋灭亡的乱局中,王巩后人连先人的著述都无法保存,祖传家藏图籍就更易散失,《勘书图》可能就在时局大变动中换了主人。

王齐翰《勘书图》继由北宋名臣李清臣后裔李叔夏收藏。金完颜永济大安二年(南宋宁宗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洹山道人史公奕在图上题:“王齐翰画《挑耳图》,吾乡李叔夏先生所藏物也。叔夏宋名卿清臣之后,清苦寡合,其家书画甚多,平生靳靳不肯容易示人,然而死未久,为不肖子孙所鬻。今观之,不觉叹惋弥日,乃知三变之子何代无之。”史公奕,字季宏,号洹水,自号岁寒堂主人,大名人。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1188)进士,再中博学宏词科,累迁著作郎,翰林修撰,同知集贤院,以直学士致仕,年七十三卒。公奕才高学博,有诗文集《洹水集》,有《归去来辞》一卷,今似仅存诗一首。李清臣,先世魏县人,徙居安阳,皇祐进士,早年所作文字即被欧阳修推许为可比苏轼,而以词藻受知神宗,元丰时自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丞。哲宗立,进左丞,因反对废除新法,罢知河阳,徙数州府。哲宗亲政拜中书侍郎,主绍述之说。徽宗即位,入为门下侍郎,逾年罢知大名府。李叔夏,尚不知其行状,仅知梁克家所纂淳熙《三山志》卷五《地里类五·驿铺》中,提到“有洪文馆秘书李叔夏为记”,知其任过清要职务。由洹山道人史季宏题识可知,李叔夏为名臣李清臣之后,生活清苦,而收藏书画丰夥,其中就有《挑耳图》,且视图拱若珍璧,轻易不肯示人。不无遗憾的是,在李叔夏身后不久,《挑耳图》,就被其子孙辈鬻卖了。时代约在南宋中期。这也是最早称《挑耳图》的记载。

王齐翰《勘书图》南宋末年曾由奸相贾似道收藏。宋人名濌者从《悦生别录》中抄出贾士道所藏名画五十八卷,中有王齐翰《勘书图》。其人又作按语:“贾似道收蓄书画妙绝古今,不特搜访详备,尤是目力过人,盖其相业虽误国,而鉴赏则称独步矣。”其人又认为,贾似道用过悦生葫芦印,按明人文士都穆的说法,悦生即贾似道所用堂名,如此,则贾似道收藏过此画。贾似道,字师宪,台州天台人。理宗朝以右丞相入朝,专恣擅权,误国殃民,其人品为人所不齿,其鉴赏书画之功夫收藏之繁夥,却迥出时人之上。当其声势赫盛时,容易获得此图。

明中期,吴宽曾收藏过《勘书图》。苏州名士书画家文徵明次子文嘉记录严嵩钤山堂所藏宋人名画时称:“王齐翰《勘书图》二,其一为吾苏吴文定公家物,后有东坡跋语,图作挑耳状,曲尽态度。其一则摹本也。”吴文定即吴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苏州府长洲县人,为成化八年(1472)会元、状元,官至礼部尚书,文定是其谥号。正德初年的首辅大学士、以文章著称的长沙人李东阳称颂道,吴宽“取甲科,官史局,文名满天下……其为诗深厚醲郁,脱去凡近,而古意独存;其为文典而不俗,鬯而不汎,约之义理,以成一家之言”。同时的吏部左侍郎苏州人王鏊则称颂:“公之文矣,摆脱尖新,力追古作,丰之千言不见其有余,约之数语不见其不足;其为诗,寄兴闲远,不为泛艳之语,用事精切,不见斧凿之痕。……纾徐有欧之态,老成有韩之格。”《明史》说他“于书无不读,诗文有典则,兼工书法”。四库馆臣则评价:“宽学有根柢,为当时馆阁巨手。平生最好苏学,字法亦酷肖东坡,缣素流传,收藏家珍如拱璧。其文章和平恬雅,有鸣鸾佩玉之风。诗笔更深厚郁,追踪作者。……而宽之才雄气逸,更足以笼罩一时,明代中叶以还,吴中文士未有能过之者。”前后大家众口一词高度评价其诗、其文、其才。吴宽不但工诗文,擅书法,而且精绘事,其文集《家藏集》,题画诗篇甚多。吴宽更以其博雅高才,搜罗宏富,《家藏集》中就有这幅《勘书图》。吴宽为此图还专门赋七言诗一首:“彩毫细染王良史,玉手亲收黄保仪。剔耳不妨闲释卷,撚髭全胜苦寻诗。危言自足惊都尉,善戏何须及帝姬。写入志林传后代,眉山此段事尤奇。”并出注:“后有东坡跋语,载王晋卿耳聋事。”次日观赏《挑鼻图》又赋五言诗一首:“昨见剔耳人,今见挑鼻者。莫言人道我,有嚏我自打。”观诗意,吴宽的得意之态跃然可见。按照文嘉的说法,后来严嵩钤山堂所藏《勘书图》真迹,曾由吴宽收藏过。至于吴宽是从何人手中获得此图的,目前尚无任何材料能够说明。好景不长,此图在吴家并没有像吴宽希望的那样“写入志林传后代”,似乎不久就易手了。吴宽只有田数顷,常以“周亲故之贫者”,大概身后中落,是以子孙守不住名画。

松江漕泾杨氏收藏过《勘书图》。都穆《寓意编》称,松江曹泾杨氏藏有南唐王齐翰《勘书图》,此图上有李后主建业文房之印,宋徽宗御题及眉山两苏、王晋卿跋。此松江曹泾杨氏,可能是松江华亭县漕泾人杨周。杨周字起东,号西涯。据地方文献记载,杨周少攻举业不售,辄弃去,说:“丈夫顾自立何如耳!”其兄杨伊,豪于资财,将死,知其子劣,悉以其家授杨周。杨周抚孤甚挚。杨周虽为布衣,但轻财仗义,为人所敬服,里中有疑难事,多由其裁决。子杨鹤,诸生,官绍兴知事;孙子亨,字履卿,嘉靖四年(1525)举人,选顺天府司理。看来从杨周子杨鹤开始,漕泾杨氏通过科举由庶民上升为绅衿了。都穆还称,杨氏还收藏有唐韩干《神骏图》、蔡苏黄米真迹一卷,宋徽宗《瓴毛写画图》横卷,长几一丈,宋陆放翁自书诗一卷,夏圭《千岩竞秀图》,元钱舜举《竹溪六逸图》,元赵子昂《袁安卧雪图》等。看来杨氏收藏了一大批名人真迹,富而有眼力。

正德、嘉靖年间,无锡安国收藏过《勘书图》。文徵明曾孙、天启二年(1622)状元、崇祯时官至大学士的文震孟(1574—1636)在《勘书图》上题:“王齐翰画,宋思陵题,二苏及王晋卿墨妙。余非鉴赏家,不敢强作解事语也。惟是此卷为锡山安氏家藏,自桂坡翁以及无咎,数十年来得而失,失而复得,类若有神明护持之,洵为珍物矣。辗转流传,无咎复之尤艰,更一洗洹山道人之难。崇祯辛未小春题于菊华下。”清中期无锡人钱泳(1759—1844),也在其《履园丛话》丛话十《收藏》“五代”条中云:“王齐翰《挑耳图》卷,前有徽宗御题‘勘书图’三字,又‘王齐翰妙笔’五字。画一贵人自挑其耳,坐于屏幛之前,衣纹精细,设色甚工,俨然吴道子法也。后有苏东坡、颍滨兄弟及王晋卿题跋。旧为吾乡安氏之物,嘉庆壬戌十月在扬州吴杜邨太史家见之。”可见无锡安氏确曾收藏过此画。

桂坡翁即无锡安镇人安国,生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卒于嘉靖十三年(1534)。安国字民泰,居胶山,因山治圃,植丛桂于后冈,延袤二里余,因自号桂坡。葬之日,时任南京礼部尚书后为内阁首辅的严嵩为他撰墓表,说他“既自崛起大振,原田莓莓,囷仓峨峨,锡川之稼,如茨如云,父殁后不数年,富侔封君矣”,是个典型的业农起家的地主。其富裕程度,“甲于江左,号安百万”,正德、嘉靖时,与邹望、华麟祥同为无锡的三巨富。安国成为巨富后,好古书画彝鼎,广购异书,曾历任南京户、兵、刑、工尚书的无锡秦金称颂其“又嗜左书名画,商彝周鼎,一见辄辨真赝”。安国又大力刻印善本,曾刊《初学记》等书,板心上表“安桂坡刊”,每卷标题之下,又称锡山安国校刊。又行义地方,出手大方,广交名士,“誉闻遐迩,所至达官重卿,虚馆授粲,文人骚士云附景从”。死后,由声望如日中天的严嵩为之撰墓表。这样富厚又喜风雅的人,拥有《勘书图》是顺理成章的。图上钤有“大明锡山桂坡安国民泰氏书画印”章。无咎即安广誉,无咎是其字,为安国之孙东林八君子之一的安希范之子,地方志将他列入《文苑》中,说他“不事绳检,而文采宕逸,与弟广生并工于诗,兼善书画”。深通赏鉴之学的嘉靖时华亭乡绅何良俊说:“世人家多资力,加以好事。闻好古之家亦曾蓄画,遂买数十幅于家,客至,悬之中堂,夸以为观美。今之所称好画者,皆此辈耳。”安国大概就属于何良俊所说的“好古之家”一类。从文震孟笔意,安氏所藏《勘书图》,由金李叔夏所藏一脉下来。至安氏如何获得此图,迄今尚无任何线索。(www.daowen.com)

嘉靖年间,大学士严嵩收藏过《勘书图》。严嵩为饱学之士,又长期为首辅大学士,搜括财贿繁夥。严嵩被抄家,后人有《天水冰山录》,记其籍没财产,其中古今名画手卷册页类3200多,其中就有王齐翰《勘书图》(二卷)。又上述文嘉也记钤山堂书画,中有此画二轴。严嵩字惟中,号介谿,江西分宜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嘉靖二十一年入阁,长达整整二十年,任首辅时招权纳贿,恣行无忌,搜罗财货难以估价,《明史》入奸臣传。以严嵩当时的势焰,以安国的长子安如山礼请严嵩为其父撰写墓表的极力巴结,很可能安家将《勘书图》作为厚礼献给严嵩以投其好。严嵩拥有此图虽出于安家馈赠,但因其位高势赫,自难免万历时沈德符所谓“严以势劫”之嫌。有意思的是,严嵩以其权势和财力,将真假《勘书图》都搜括到了他的相府中。

万历时,沈图南曾藏有《勘书图》。据万历时著名鉴赏家嘉兴人李日华日记所记,万历四十年二月二十四日,李日华在苏州“同盛寓庸、方巢云、戴鉴若、释印南过沈图南,出观诸种。……又王齐翰《挑耳图》,李公麟《耕耨图》,俱不真”。其时的《勘书图》,已由苏州藏家沈图南珍藏了,惟是否系真迹,时人已表怀疑。图南未审是谁,沈周字启南,图南或为沈周之弟。此“不真”之《挑耳图》,很可能是钤山堂主人严嵩败后散出的那幅假图。到数十年后的崇祯四年(1631),《勘书图》辗转回归到了无锡安家,其间不知是否又曾转移过别家。

崇祯时,无锡安氏重获《勘书图》。前述安氏,在安国时为素封地主,其长子如山即中嘉靖八年(1529)二甲进士,选为庶吉士,出为裕州知州,后官至江西参政,安家从此跻身士林。如山次子希范,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官行人司行人、迁主事,上疏忤旨,斥为民,讲学东林,《明史》有传。万历时的嘉兴人沈德潜说:“嘉靖末年,海内宴安,士大夫富厚者,以治园亭、教歌舞之隙,间及古玩。如吴中吴文恪之孙,溧阳史尚宝之子,皆世藏珍秘,不假外索。延陵则嵇太史应科,云间则朱太史大韶,吾郡项太学,锡山安太学、华户部辈,不吝重赀收购,名播江南。”锡山安太学,即如山长子希尧之子绍芳,为太学生,地方志说他“善画,得黄公望法,今亦高价矣”。当绍芳时,安家正处于收藏字画鼎盛时。不过就是从绍芳开始,安家的科举事业就中断了。安氏一系自希范后在地方志耆老中列有传记者为三人。绍芳之外,另一位是希范次子广誉,还有一位是希范长子广居之子安璿,其活动年代已在清初,善诗,入当地的云门诗社,列“云门十子”。然而由于科举功名不显门祚已形衰落,由安广居的《安廓庵日记》可知,明末的安氏,一再以种种理由请求地方官府免除田赋。而早在万历后期,原为安氏之收藏在市上就能轻易见到。其时的安家,更是日见萧条,因此安广誉要物归原主,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怪不得曾为侍读日讲官当时赋闲在家的文震孟题签称“辗转流传”,怪不得安广誉重获祖传宝物后要请文震孟为之题签。

清代康熙前期,耿家父子收藏过《勘书图》。此图上有“千山耿信公书画之章”。此耿信公,当指耿昭忠,盖因耿昭忠字信公,号在良。世籍山东,后徙辽东盖州,故为辽阳人。生于崇德五年(1640),卒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47岁。《清史稿》有传。祖父即靖南王耿仲明,父继茂,昭忠为次子。昭忠顺治间入侍世祖,授为一等精奇尼哈番,妻贝子女,例得多罗额驸,进秩视和硕额驸,康熙七年加太子太保。康熙十三年兄耿精忠叛,昭忠与弟率子姓于家待命。逾年贳其罪,复秩如故。以镇平将军驻福州,代耿精忠掌藩政。卒谥勤僖。昭忠不但武功卓著,兼有文才。徐乾学墓志铭称颂他:“技勇猷略,超迈绝伦,又雅擅文章,工艺事,所居图书鼎彝照耀几席,鉴别不爽铢黍……旁及书法绘事、琴、弈、箫、筑、医、筮、博之类,往往精诣。”由印章和墓志,可知耿昭忠是深谙艺事富于收藏的皇戚,收藏了此《勘书图》。《勘书图》上又有“耿会侯鉴定书画之章”“汉水耿会侯书画之章”;画幅上有“耿嘉祚会侯藏号漱六主人书画之赏章”“湛思记”等。此耿、耿会侯,即耿昭忠之子,嘉祚为名,会侯为字。清廷养心殿收有元高翼所书《通书》一册,至元三年(1266)之物,标明“神品”,上面钤有明人嘉兴大收藏家项子汴的诸多印章,并有“耿嘉祚印湛思”“宫保世家平生真赏耿嘉祚”印,“字会侯”“会侯珍藏”等。耿嘉祚自誉“宫保世家”是因为其父耿昭忠获授过太子太保衔。由《通书》上的印章,可知此物曾是汴家珍物,后为耿嘉祚所有,也说明耿嘉祚在耿昭忠身后不但全部继承了珍藏,而且继续搜罗书画,恢扩乃父收藏。耿嘉祚在世时代,由其在父耿昭忠死后礼请徐乾学撰写墓志铭时为候补某官,后来担任设于康熙二十年(1681)的正黄旗汉军第五参领第二佐领的第四任,可以推知康熙三四十年代是其活动主要时代。如果此图即为安家所藏的真迹,那么由无锡安家易手到北京耿家(耿昭忠当时应在北京任职),当是清初安家彻底衰落和耿家升为新贵之时。

康熙时,著名学士、鉴赏收藏家高士奇曾藏有《勘书图》。高士奇《江村书画目》进字壹号33:“北宋王齐翰《勘书图》一卷,宋徽宗题,赝,八两。”在高士奇进字壹号的五十一幅书画中,《勘书图》的价格仅次于唐褚遂良临《兰亭》一卷(李龙眠补图)的十六两和明仇十洲《五百尊罗汉图》一卷的十二两。高士奇(1645—1703),字淡人,号江村、竹窗等,浙江钱塘人,曾入值南书房。一生收集古旧字画,擅长书画鉴赏,被也长于书画赏鉴的宋荦推许为梁清标后的第一巨眼。高士奇将所收藏的王齐翰《勘书图》鉴定为赝品。如高未走眼,则此赝品可能就是万历四十年(1612)李日华在苏州沈图南家见到的那轴“不真”的王齐翰《挑耳图》。而真迹,也许仍在北京耿家珍藏着。

乾隆中期,乾隆诸皇子和众大臣似曾同赏《勘书图》。由图上题识可知,乾隆时,皇四子、皇五子和皇六子三位皇子以及诸位清要官员赏识过此图。皇四子和皇五子都题明是乙酉年春,乙酉即乾隆三十年(1765),皇六子和谢墉、观保、张泰开、金甡、卢文弨、刘星炜、汪廷玙、李中简、汪永锡等均未注明赏图年月,但这些大臣都是同时人,都为词臣,大多入直过上书房,或相互之间关系密切,金甡与张泰开,汪廷玙与李中简、刘星炜为同科进士,谢墉和金甡都互相赴过对方作东的雅集,李中简与金甡有诗文往还,金甡和汪永锡都是皇四子的老师。因此,由诸位词臣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与诸皇子的关系推断,很可能他们是与诸皇子在同一天赏观了此图,诸位皇子题字,各位文臣紧跟着凑趣。若果真如此,这么多皇子和清要大臣殿下之师同赏一图,堪称是书画赏鉴史上的盛事了。乾隆的三个皇子和他们的老师等名流同赏此图,最可能的地点是北京。只是没有任何材料能够说明,他们是在何家何处赏鉴此图的。

嘉庆时,吴绍浣曾收藏过《勘书图》。如前所述,王齐翰《勘书图》,鉴赏家无锡人钱泳曾于“嘉庆壬戌十月在扬州吴杜邨太史家见之”。吴杜邨即歙人吴绍浣,一般清代碑传文等传记资料无检,其世代寓居扬州,家道殷富,与兄绍燦连捷中乾隆四十年、四十三年进士,入为翰林,为中书,后因爱虎丘之胜,买屋与短簿祠相对,家事中落,不得已报捐道员,补河南南汝光道,年七十五卒于任所。绍浣精于赏鉴,所藏法书名画甚多,“皆世间稀有之宝”,当时大学士彭元瑞、董诰、王杰、刘权之等人向皇帝进贡图籍书画,必经他品题而后奏进。嘉庆初年,精于赏鉴尤娴法书的无锡钱泳每次到扬州,总是住在他家,而吴绍浣也视钱泳造访为乐事,“必扫榻以待之”。唐王右丞《江山雪霁》卷,被董其昌视为海内墨皇,由镇洋人毕泷拥有,毕泷之兄毕沅是大收藏家时思得之,毕泷靳不肯让,吴绍浣数次往观,精诚所至,竟以原值捧归。唐怀素小草《千卷》文,黄素绢本,笔法严密,字字用意,有自然之趣,乃《宣和画谱》所载四卷之一,先后为明严嵩、清康熙间江苏巡抚宋荦和大学士明珠所有,乾隆五十一年(1786),吴绍浣购于京师,送给精于赏鉴的湖广总督毕沅。吴绍浣有小幅立轴,无锡钱泳曾双钩刻石赠人。颜真卿《竹山书堂联句诗》真迹,书于绢素,雄古浑厚,用墨如漆,迥非后人所能模仿,清初藏于著名鉴赏家大学士梁清标家,刻入《秋碧堂帖》,乾隆五十六年(1791)为毕沅所得,毕沅故后,为吴绍浣所有。嘉庆十二年(1807),广东李符清知府携有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墨迹卷到苏州,正好吴绍浣也携怀素小草《千卷》文至,无锡钱泳邀请,三人同赏于虎丘怀杜阁下,引为佳话。钱泳在扬州吴绍浣家见到《勘书图》的嘉庆七年(1802),正是吴绍浣收罗毕沅等散出收藏最富的时候。诚然,吴绍浣是从何处得到《勘书图》的,无法断言。

清末,两江总督端方曾收藏过《勘书图》。吴绍浣精于赏鉴,嗜于收藏法书名画,但入不敷出,家事中落,官运不畅,不得已报捐道员,终至卒于任所,所藏名画自然先后散出。辗转到了清末,王齐翰《勘书图》就归笃嗜金石书画的两江总督端方所有。道员义州人李葆恂称,王齐翰《挑耳图》,“今藏陶斋”。陶斋为两江总督端方书斋名。端方字午桥,托忒克氏,满洲正白旗人。光绪三十年(1904),摄两江总督,寻调湖南。三十二年,移督两江,宣统改元,调直隶。三年(1911),以侍郎督办川汉、粤汉铁路,四川保路运动兴起,端方至资州,所部鄂军起义,端方遇害。钱塘人吴庆坻说他“不拘小节,笃嗜金石书画,海内孤本精拓,宋元明以来名迹,闻风(水旁加从)萃,悉归储藏,丰碑断碣,辇致京邸,庋廊庑几满。尤好客,建节江、鄂,开阁延宾,文酒之会无虚日。遭时承平,亦阮太傅、毕尚书之流风也”。端方的幕客劳乃宣也说他,“麇集朋侪,摩挲金石,评骘书画,考订碑板典籍,把酒咏歌,诙调谈笑有时……熙熙然几疑乾、嘉盛世,置身于尹文端、毕镇洋所矣”。时人皆描摹端方笃嗜金石书画,可以比肩喜好收藏金石书画的乾、嘉盛世时的两江总督尹继善、湖广总督毕沅和两广总督阮元等人。有名的毛公鼎,就由其收藏过。端方政务之暇醉心于古物书画收藏之时,还招聘精于艺事的人士编纂藏品目录。再督两江时,招聘精于鉴别和富于收藏的樊增祥、缪荃孙和程雒庵三人编纂陶斋所藏名迹为《壬寅消夏记》,道员李葆恂加跋,众人乃尽睹美备。因而有《陶斋吉金录》八卷和《陶斋吉金录续录》二卷刊行于世。端方两任两江总督,很可能其时从吴绍浣家流散出来的王齐翰《勘书图》就在附近流转,端方以地利和声势之便,收罗到了此图。若果如此,则光绪宣统之际观赏到此图的陈宝琛、萧绍棻、铁良、张祖翼、方药雨、黄以霖和日人西村博等,都是在端方拥有此图时寓目的。

清末民初,美籍加拿大人福开森曾收藏《勘书图》。福开森(John CalvinFerguson,1866—1945),字茂生,号观斋,毕业于波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1886年受遣来华传教,两年后在南京创办汇文书院,自任督学。翌年辞教会职,被盛宣怀聘为上海南洋公学督学。光绪二十五年(1899)主办《上海新闻报》,兼任南京格致书院提调并南洋大臣洋务委员,二十六年(1900)任南洋大臣洋务参赞并湖广总督洋务参赞,二十八年(1902)任商务大臣参赞官,二十九年(1903)任铁路总公司参赞并修改商约大臣参赞官,宣统三年(1911)任邮传部洋文秘书、红十字会总董,民国四年(1915)充任政事堂顾问,次年任国务院顾问,六年改任总统府顾问,后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1917年至1928年任北洋政府总统府顾问,1936年至1938年间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福开森被日军拘禁于北平,1943年被遣返回国,两年后病故。

福开森在华生活半个多世纪,清末与两江总督端方等地方大吏往来密切,对中国文化文物怀有浓厚兴趣,利用在华任显职和结交地方大吏的机会,“举凡南北古物无不搜罗殆尽”,收藏中国书法绘画作品颇为丰厚,被古物陈列所所长钱桐誉为当时“中国惟一收藏家”,收藏中国书法绘画作品颇为丰厚。福开森还聘请多位中国文物专家共同编集了《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1931年)、《历代著录画目》(1933年)等文物书画目录,著有《中国绘画》、《中国美术大纲》等。端方遇害后,1924年,藏品不少被后人卖与福开森,王齐翰《勘书图》可能就在其中,为福开森所有。1934年10月14日,时居北平的福开森将四十年间在华搜罗的花费三百万元的千余件古物,除了已先期运回美国者外,悉数捐赠金陵大学。在捐赠的七十八件名画中,最为珍贵的是南唐画家王齐翰的《勘书图》和大观帖六卷残本,《勘书图》就归公家所藏。来年7月1日,福开森古物馆在北京正式开馆,开馆前一日下午4时,社会各界代表三百余人前往古物馆先睹宝物,文化要人或社会名流马衡、沈兼士、梅贻琦、洪煨莲、容庚等“在王齐翰《挑耳图》陈列处参观最久”,《挑耳图》最为引人注目。1952年,此画就由金陵大学转为南京大学收藏,复归中国所有。

需要指出的是,王齐翰《勘书图》以外的作品,历代也有流传。如上所述,《宣和画谱》收录其画作七十幅,大多是佛道人物画像图。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秘书监杨王休清点御藏书画,见“王齐翰《古贤图》二,御书‘王齐翰古贤图’六字”。南宋人周密《云烟过眼录》记有王齐翰《高士图》《药王像》《修史图》《仙山图》等,其中的《修史图》似不见于《宣和画谱》所收。《云烟过眼录》罗列上述画作后称,“以上书画止是短卷,大者不在此数,其中多佳品,今散落人间者,往往皆是也”。《云烟过眼录》又记,“王齐翰《罗汉》两轴,每轴四躯”,“王齐翰《重屏图》未佳”,“王齐翰《岩居僧》甚古,徽宗题。一胡僧筅耳,凡口鼻皆倾邪,随耳所向,作快适之状”。《宣和画谱》中的《陆羽煎茶图》,明末名士华亭人陈继儒称由嘉兴项元汴收藏。《宣和画谱》中的《江山隐居图》,绢本,纵一尺三寸,横六尺三分,青绿山水树木,山中村宇皆界画。此图元末人唐棣、明万历时人董其昌和崇祯时商家梅等,均曾欣赏过,并有题识。明末清初的徽州歙县古玩商人吴其贞也曾寓目过,并称:“王齐翰《江山隐居图》一卷,气色尚佳。画法雅正,盖用小劈斧皴,不作颤挚之笔。卷后有汝南彭凯、逸史姚公绥题跋。”后来收在清宫宁寿宫,乾隆二十八年有御题。吴其贞还经眼过王齐翰的其他几幅画,他记道:“王齐翰《白衣大士图》画一幅,绘大士看瓶(瓶字清本作瓯)中宝光发现,分为九道,内中有天花珍宝之类。”“王齐翰《山水图》绢画一卷,古雅似唐人。”“王齐翰《渊明图》绢画一小幅,丹墨虽佳,绢质则剥落甚矣。画渊明执菊而行,画法古雅,有意到笔不到之妙。识隶书三字曰‘王齐翰’。以上三图,观扬州吴期玉手,时丁巳十二月六日。”康熙丁巳为康熙十六年(1677)。王齐翰另有《采芝仙》一轴,绢本,设色,纵三尺一寸,横一尺六寸七分,画采芝仙姑花荷筠篮,一鹤随后。商丘陈淮、兰陵文子、吴门缪氏等欣赏过,清康熙中期江苏巡抚商丘宋荦审定为真迹,后入清乾清宫,乾隆鉴赏钤印。说明直到清朝初年,王齐翰的画,皇宫和民间都有收藏。藏在宁寿宫的《江山隐居图》,1924年清宫点查旧藏历代法书名画时还在,被溥仪携出宫外,建国后被东北博物馆接收。如此则王齐翰留存至今的作品当不止《勘书图》一幅,今人所谓“王齐翰唯一的传世品《勘书图》”的说法就有待商斟。

综上所述,南唐王齐翰画《勘书图》,又名《挑耳图》,似乎从未进入皇室内府,而直到清末民初近千年间只是在民间辗转流转,中间不知经过了多少藏家和赏家之手,不知发生过多少令人兴奋或令人扼腕兴叹的悲喜故事。虽然该图在有些时段如南宋末年至明代中期如何流转,清前期藏家之间如何易手等情形,并不清楚,还需留待日后进一步考索,但是其流转的轮廓,似可勾勒出来。北宋元祐年间,由名臣之后新党王巩收藏,先后由苏辙苏轼弟兄欣赏,后来到了名臣李清臣的裔孙李叔夏家,南宋中期又从叔夏的子孙辈处逸出。后又不知经过多少人之手,到了误国权臣而赏鉴书画目力过人的贾似道手中。二百多年后的明中期,又辗转为弘治时名臣苏州人吴宽所拥有。稍后即在苏州邻地无锡崛起了大富豪安国,安国富而好藏,《勘书图》从吴宽家散出,大概也就到了安家。安国去世,严嵩时任南京礼部尚书,安国之子裕州知州如山礼请他撰写墓表,后来更长期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公私名画囊括到其府中,以严嵩当时显赫的地位权势,安家很可能将此宝物主动地送到了严府,因此,很可能安国身后不久,此画就转移到了严嵩府中。值得玩味的是,当时市面上已有了摹本《勘书图》,而真假二图居然都进入了严嵩的相府。严嵩被抄家后,《勘书图》不知何故仍在民间流转。崇祯四年(1631),无锡安国的曾孙安广誉又通过艰难的努力再次拥有此物。康熙年间,此图不知何故又被清朝新贵靖南王耿仲明之子孙耿昭忠耿嘉祚珍藏赏鉴。在此前后,万历后期的李日华在苏州沈图南家见过“不真”的王齐翰《挑耳图》;康熙中期,高士奇拥有视为“赝”品的王齐翰《勘书图》,准备进呈康熙皇帝。乾隆中期,乾隆的皇四子、皇五子和皇六子三位皇子,诸多清要大臣如谢墉、张泰开、金甡、观保、刘星炜、卢文弨、汪廷玙、汪永锡、李中简等,都曾鉴赏过此图,并纷纷题识留墨。只是这些人均未说明是在何处赏玩的此图。宝图至迟到嘉庆初年已流转到了著名收藏家扬州吴绍浣家。嘉庆七年(1802)颇具法眼的无锡钱泳在吴绍浣家得以大饱眼福。钱泳所谓《挑耳图》“旧为吾乡安氏之物”,大概只能理解为此图早年曾由安家收藏过,而不能理解为吴氏直接从安家得到了此图。吴绍浣家道中落后,书画散出,该图不知入主谁家。到了光绪末年,被笃嗜金石书画的两江总督端方搜罗入囊。光绪、宣统之交,名臣陈宝琛、萧绍棻、铁良、张祖翼、方药雨、黄以霖以及日人西村博等,先后赏鉴了此图,地点当是在端方官邸。端方遇害,所藏旋即散佚,《勘书图》就到了时任金陵汇文书院督学的美籍加拿人福开森手中。1934年,福开森将所藏书画金石等物悉数捐赠金陵大学,在私人手上留转了八九百年的稀世珍品重又回归公家,真如明末文震孟所言“类若有神物护持”一般。绝代珍品由金陵大学转为南京大学所有,就结束了不断播迁的旅程,而找到了永久的归宿,乃为国家所有。此幅有历代题识的宝图,通过辨认题识,结合书画著录和文献所载,互相能够印证,看不出作假的明显痕迹,当非明万历时人李日华称为“不真”和清康熙时高士奇视为“赝”品的摹本,而是留存近千年的真迹《勘书图》,殆可断言。

(原载《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