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的功能与作用

中国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的功能与作用

时间:2023-09-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土保持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四是需要水土保持各项举措推进新农村建设。根据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明确不同区域农村可持续发展对水土保持的特殊需求。2)西北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对水土保持的需求。①水土保持工作与工程项目管理,继续重视农户的参与。

中国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的功能与作用

4.4.2.1 水土保持特征

水土保持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实践证明,水土流失治理具有极强的综合性,需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探索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不同小流域各项治理措施的优化配比,形成符合水土流失规律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凭主观去配置工程措施或植物措施。

(2)反复性: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处在一个重要的爬坡时期,广大农民对改善自身生活条件、实现收入增长的愿望十分强烈,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对立十分尖锐,水土保持工作容易出现反复。

(3)长期性: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恢复和治理过程也是长期的,因此水土保持工作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4.4.2.2 水土保持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水土保持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一点可以从前面所述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典型水土保持项目案例分析中看出,这些水土保持项目在治理完成后都较好地推动了当地农村各方面发展。

(1)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各项目区的国民经济都得到了持续的增长,农业总产值增加,各种农副产品的生产量得到增长。项目活动的开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改善生产条件。农业实用先进技术在项目区得到全面普及推广应用。通过大规模植树种草,耕种面积大幅度减少,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3)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水土保持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粮食产量逐年上升。大批劳动力从单纯粮食生产向林牧业和其他非农行业转移,尤其是农村妇女,在项目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三农”建设强大的生力军,社会地位日益提高。

(4)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高标准、大规模、快速度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项目区生态防护体系日趋完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土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4.4.2.3 农村可持续发展对水土保持的需求

(1)基本需求。以上从事实层面上说明了水土保持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农村可持续发展对水土保持的需求总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需要将水土保持作为实现水土流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期条件。二是需要水土保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减少各种自然灾害。三是需要水土保持推动农民脱贫奔小康。四是需要水土保持各项举措推进新农村建设。

(2)区域需求。根据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明确不同区域农村可持续发展对水土保持的特殊需求。

1)东北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对水土保持的需求。对于东北地区而言,土地资源“量大质优”一直是该区发展农业的优势,继续稳定发挥和提高黑土资源的生产潜力是东北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保障。

①加强综合管理与协调,有效控制黑土流失。地方政府部门应该从全局性和发展的角度认识黑土这一优势资源的重要性,协同水利部门、林业部门、农业部门、环保部门、国土部门,根据黑土地区水土流失特点及自然经济特点,制定对黑土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的政策措施,共同努力,逐步遏制水土流失发展。

②建立水资源调节机制,高效利用水资源。通过采取工程措施、林草措施、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建立工程水库、森林水库和土壤水库,有效拦蓄降雨,减少径流形成,调节水资源平衡。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地开采地下水。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采取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③加强冻融基础理论研究,提高综合治理与综合开发水平。对黑土地区存在的冻融侵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摸清冻融侵蚀的机理、特点,提出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加强水土保持经济植物开发利用研究,尽早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www.daowen.com)

④改进农耕技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变原来单一种植为多种作物轮作、轮耕制度。在坡耕地采用横垄,防止水蚀;并且改良耕翻制度,调整种植业结构,在耕地中尽量避免在春季起垄,改在上年的秋季进行,并及时镇压,防止风蚀。加强黑土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修建小型水库,及时清理农田地膜

2)西北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对水土保持的需求。西北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需要水土保持进一步完善模式,及时调整有关政策,对关键技术理论进行科技攻关,特别是生态修复、封禁措施等涉及面很广的植被恢复措施需要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

①水土保持工作与工程项目管理,继续重视农户的参与。黄土高原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实施以来,数万名农民得到了培训机会,由于农民的参与,水土保持项目规划设计具有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既为项目顺利实施及预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又使农民成为项目成果的分享者。因此要继续强化农户对项目过程的参与。

②以水资源为核心,因地制宜进行林草建设。土壤水分的地带性的差异,是制约黄土高原植被地带性分布与生长状况的主要因子,因此,黄土高原进行林草建设时,应在水量平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配置林草,采取适宜的种植技术,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和有效的利用,使林草正常生长发育。

③应注重淤地坝排水设施的建设。在大力推进西部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亮点工程—淤地坝建设时,必须考虑完备的排水设施,做到拦沙排水,除有解决人畜饮水任务的淤地坝外,每年汛后必须排尽积水,减少无效蒸发。新淤成的坝地,必须形成有效的排水系统,防止盐碱化和沼泽化。

④尊重自然规律,考虑生态用水。黄土高原绝大部分地区适于旱生的草、灌生长,乔木只能生长在高海拔、低蒸发量的局部山地(一般为阴坡或沟谷地),没有人工补水的地方,造林成功的可能几乎没有。因此要尊重自然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

⑤维持退耕还林(草)效果,扩大自然恢复与生态修复比例。黄土高原地区未来退耕还林还草重点是维持效果,植被天然恢复和生态修复将成为核心任务。按照原来退耕还林目标,有些地区应该退耕的坡地已基本退完,但仍旧有适合退耕的土地,可以在退耕封禁任务中予以补退。

⑥培育创新能力,使植被恢复科学化。鼓励农林水土和经济等多学科联合,重点解决如何利用植被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实现黄土高原植被整体恢复与局部快速恢复相结合。以生态效益为目的植物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应以乡土植物种类为主,实行封禁和生态修复。以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生态效益的植被生态系统恢复要根据经济林木区划,进行科学经营。

3)西南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对水土保持的需求。结合西南地区石漠化水土流失特点,西南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从宏观上需要水土保持加大政府领导协调力度,从微观上要在进行封山育林(人工促进)、人工造林,实施森林植被恢复等生物措施的同时,开展必要的辅助工程建设。

①多模式并举,增加经济收入。在进行封山育林(人工促进)、人工造林,实施植被恢复措施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群众的经济收入,适度发展生态经济林,总结和发展石漠化地区“公司+农户+基地+科技+订单”的经营新机制,积极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②水土保持与扶贫相结合。短期目标应以解决缺水固土和生活能源问题,以改善生存环境和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目的,以保护为主兼顾富民增收;中期目标以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与富民增收并重为目的;长期目标是实现西南岩溶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③合理规划布局,修建水柜、水窖,解决石漠化地区农户生产生活用水。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是石漠化治理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它是解决降雨多、蓄水少矛盾的根本方法,既能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又能解决生产用水及生态用水的问题。

④加大以沼气池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力度,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沼气池建设扶持力度还不够,加上群众自身投入有限,石漠化地区沼气池建设步伐相对缓慢,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石山农村能源对森林植被的依赖性,薪柴能源消耗居高不下,影响了石漠化治理成效。

⑤积极引导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促进农户增产增收。抓住岩溶生态环境多样性的特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发展与农业有关的加工业,通过产业化提高其附加值。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极具特色的岩溶生态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变生态环境脆弱劣势为经济发展的优势,增加农民收入。石漠化区水土保持治理需要开辟多种生产门路,治理石漠化要以县为单位制定出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石漠化的规划,县属各乡镇要按规划制定出执行计划,分年实施,要使调整产业结构,改进生产方式,兴办石灰岩产业,开辟多种生产门路以及生态建设项目落到实处。

⑥人口控制。我国现阶段对石漠化少数民族地区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允许多生育,对此应有必要进行调整,采取与其他地区一致的人口生育政策,不但有利于石漠化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保护,同时也有利于石漠化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同时,给予石漠化地区妇女以发展地位和发展环境。另外石漠化地区要依靠政府调节能力,加大改革,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和社会照顾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口控制变成一个自觉行为。

⑦生态移民。一是开发性建设移民,在石漠化地区,就近利用自然资源建设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集中招工,使部分人口完全脱离石漠化地区而生存;二是城镇服务性移民,开放石漠化地区附近城镇户口管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定居,从事服务和商贸行业;三是区域集中居住迁移,在石漠化地区以区域(或乡、村)为单位,通过兴建集镇、集约经营农业,提高非坡耕地农作物产量,从而减少人口和能源对石漠化土地的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