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筑施工技术-轻型井点降水设计

建筑施工技术-轻型井点降水设计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水井底部达到不透水层时称为完整井,否则称为非完整井。图2-13水井分类1—承压完整井;2—承压非完整;3—无压完整井;4—无压非完整井各类井的涌水量计算方法都不同,实际工程中降水应分清水井类型,采用相应的计算方法。(四)井点管数量计算井点管数量计算,按下式计算:式中Q——基坑总涌水量;q——设计单井出水量;轻型井点出水量可按36~60确定。

建筑施工技术-轻型井点降水设计

(一)平面布置

根据基坑形状,轻型井点可采用单排布置、双排布置、环形布置,当土方施工机械需进出基坑时,也可采用U形布置,如图2-10所示。

(1)单排布置。单排布置适用于基坑、槽宽度小于6 m,且降水深度不超过5 m的情况,井点管应布置在地下水的上游一侧,两端的延伸长度不宜小于坑槽的宽度。

(2)双排布置。双排布置适用于基坑宽度大于6 m或土质不良的情况。

(3)环形布置。环形布置适用于大面积基坑,如采用U形布置,则井点管不封闭的一段应在地下水的下游方向。

图2-10 井点的平面布置

(a)单排布置;(b)双排布置;(c)环形布置;(d)U形布置

(二)高程布置

高程布置就是确定井点管埋深,即滤管上口至总管埋设面的距离,主要考虑降低后的水位应控制在基坑底面标高以下,保证坑底干燥,如图2-11所示。

图2-11 井点高程布置

(a)单排布置;(b)环形布置

井点管埋深(不包括滤管)按下式计算:

式中 H——井点管埋深(m);

H1——总管埋设面至基底的距离(m);

h——基底至降低后的地下水水位线的距离(m),一般取0.5~1.0 m;

i——水力坡度。对单排井点取1/4;对环形井点取1/10;

L——井点管至基坑中心的水平距离,当井点管为单排布置时,L为井点管至对边坡角的水平距离(m)。

当真空井点的井口至设计降水水位的深度大于6 m时,可采用多级井点降水。多级井点上下级的高差宜取4~5 m,如图2-12所示。

图2-12 二级井点示意图

1—第一级井点;2—第二级井点

(三)涌水量计算

1.水井分类

根据地下水有无压力,水井可分为无压井和承压井。当水井布置在具有潜水自由面的含水层中时,称为无压井;当水井布置在承压含水层中时,称为承压井。根据水井底部是否达到不透水层,水井分为完整井和非完整井。当水井底部达到不透水层时称为完整井,否则称为非完整井。因此,水井分为无压完整井、无压非完整井、承压完整井、承压非完整井四大类,如图2-13所示。

图2-13 水井分类(www.daowen.com)

1—承压完整井;2—承压非完整;3—无压完整井;4—无压非完整井

各类井的涌水量计算方法都不同,实际工程中降水应分清水井类型,采用相应的计算方法。

2.潜水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

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的规定,群井按大井简化时,均质含水层潜水完整井的基坑降水总涌水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如图2-14所示。

图2-14 按均质含水层潜水完整井简化的基坑涌水量计算简图

式中 Q——基坑降水的总涌水量(m3/d);

k——渗透系数(m/d);

H——潜水含水层厚度(m);

sd——基坑水位降深(m);

R——降水影响半径(m),应按现场抽水试验确定;缺少试验时,也可按img计算,此处,sw为井水位降深当井水位降深小于10 m时,取sw=10 m;

r0——沿基坑周边均匀布置的降水井群所围面积等效圆的半径(m),可按img计算,此处A为降水井群连线所围的面积。

(四)井点管数量计算

井点管数量计算,按下式计算:

式中 Q——基坑总涌水量;

q——设计单井出水量;轻型井点出水量可按36~60(m3/d)确定。

当无经验数据时,设计单井出水量也可按经验公式确定:

式中 rs——过滤器半径(m);

l——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m);

k——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d)。

(五)井点管间距计算

井点管间距根据布置的井点总管长度及井点管数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 L——总管长度(m)。

井点管实际间距应当与总管上接头尺寸相适应,即0.8 m、1.2 m、1.6 m、2.0 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