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事业的发展
蒙山县地方文化发展较迟,艺文更欠册载。新中国成立后,蒙山县文化事业百废俱举。1950年,蒙山县新华书店开业,并设县广播站。1952年成立县文化馆,群众文化得以发展。1977年,设县图书馆,并建电视差转台。
1.演出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蒙山县文艺演出活动多是配合历次政治运动或专门举办文艺会演进行。1950年,解放军四三五团文工团在湄江戏院演出大型歌剧《刘胡兰》《钢筋铁骨》。1951年冬至1952年,配合剿匪反霸及土地改革,蒙山中学业余文工团演出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银戒指》等,城厢中心小学教师演出团演出《赤叶河》。1954年,蒙山县文化科、文化馆举办全县文艺会演,各乡镇代表队在蒙中小礼堂演出了《阿三气公爷》《双推磨》等大批传统节目。1954年至1956年,连续三次举办全县民间文艺会演,剧目有《王三打鸟》《阿三气公爷》等,演出单位是全县各乡代表队。1959年,中共蒙山县委宣传部主办的演出团演出桂剧《永安怒潮》。1960年,蒙山县文工团成立,在人民礼堂落成时演出了彩调《刘三姐》。1961年,蒙山县委财贸部主办余粮换购工业品宣传队下乡演出歌舞、曲艺等。1962年,中共蒙山县委宣传部主办的演出团在大礼堂演出歌剧《白毛女》。1963年和1964年,中共蒙山县委社教文艺宣传队下乡演出《三丑会》等。1965年,蒙山县乌兰牧骑式农村文化工作队下乡演出歌剧《卖椰子的姑娘》《老两口学毛选》等。1968年,蒙山县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成立样板戏演出团,演出桂剧《智取威虎山》。“文化大革命”期间,蒙山县宣传站、文艺队演出大型话剧《槐树庄》、京剧《红灯记》;参加梧州地区专业文艺会演有彩调《红梅颂》《一张车票》《一根扁担》《心红苗壮》《三根椿木》,参加自治区曲艺调演有曲艺《果园擒狼》。1978年,蒙山县文艺队演出的彩调《熊外婆》参加梧州地区专业文艺会演,获创作一等奖、演出二等奖;同年该剧又参加自治区文艺会演,获三等奖。
2.电影
1955年,成立蒙山第一支放映队,设队长1人,放映员2人,人事财务隶属省电影管理处。1958年7月,设电影俱乐部。1960年,电影俱乐部改为县电影院。1961年,成立电影管理站管理县电影业务工作,设站长1人,财务1人,技术员1人;辖全县国办电影院1个,集体放映队4个,人员18人。1963年,电影院将湄江、超美、群峰、东风等公社电影队收归国办,成立国办县一队、二队,后又成立三队、四队,人员共12人。这段时间放映的《刘三姐》《五朵金花》以及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内容的电影,深受人们喜爱。
蒙山县电影院(邱达三 摄)
3.广播、电视
广播方面:1950年,广播收音机站址先后设于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民银行等机关院内,刚开始时人员仅1人,设施仅一台美式收音机,主要业务是收听记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编印《广播快讯》,开展宣传工作。1953年,增配500瓦广播扩大机1部,安置于县委前门楼上,并在城厢乡农会(现在民主街委隔壁)及解放街十字街口设高音喇叭进行广播宣传。1956年12月11日,正式成立蒙山县广播站,站址在原蒙山县粮食局德胜仓(现永安州宾馆),配置500瓦广播扩大机1台,并立起简易木杆天线,于1957年春节开始正式广播,每天播音时间为晚上7时20分至8时50分,主要内容是宣传农业技术、破除迷信等。1959年,蒙山县140个大队全部通喇叭。1963年1月,广播站整顿,人员增至5人,播音时间为每日2次。1968年冬,在原站址建新楼一座,内设播音室、值机房、文艺录音室等,建筑总面积360平方米。1969年,机构扩大,人员增至11人。1970年,增加扩大机1台,电唱机1台,录音机3台。1970年10月,为试验推广广播载波讯号传输,自治区调拨发射机1台。1971年,对广播讯号传输线路改革成功,实现全县广播载波化。同年,添置收音机1台。1975年,更新录音机1台,添置录音机1台。1976年起,播音时间改为每日3次,内容除了宣传时事,还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及本地新闻等。
电视方面:1976年,在蒙山县城南面燕子寨山顶始建电视差转台,于1977年10月1日建成投入差转使用。
(二)教育事业的发展(www.daowen.com)
为了不再出现新的文盲,让所有人都有入学机会,让新一代的劳动者受到更好的教育,为国家各项建设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蒙山县逐步增设教学网点,培养和吸收新的师资,修建校舍。为了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教师不足和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1972年8月,在蒙山中学旧址(武庙玉兰树北面)成立蒙山县师范学校,担负教师的培养和进修工作。1978年,蒙山县每个村都设有小学,方便孩子就近读书,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初级中学,县有高级中学。
蒙山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整体文化水平提高了,也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接收新技术,为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972年8月,在蒙山中学旧址成立蒙山师范学校(蒙山县档案局供图)
(三)卫生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蒙山农村缺医少药,天花、疟疾、霍乱等传染病经常流行,人们一旦染上病,大多无医可看,无药可吃,只好听天由命。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变了蒙山县缺医少药的状况。
1953年土地改革结束,蒙山县先后在县城设立医院,各乡镇设立卫生院,在每个村设立卫生室,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为了有利于专项疟疾的防控,还成立了县防疫站、妇幼保健院和精神防治院。每年有计划地施行预防接种,普查妇女病工作,推广新法接生,发动蒙山县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先后消灭了天花、霍乱等传染病和疟疾、麻风等传染病,控制麻疹、白喉、百日咳、被伤风、脊髓灰质炎、结核病6种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得到及时治疗,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日益提高。
(四)科技普及与应用
蒙山县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黄豆、小麦、红薯等,水稻总产占粮食总95.1%。
新中国成立以来,蒙山县科学技术工作逐渐得到发展,先后开展了水稻高产栽培、甘蔗高产栽培、大瑶山区桑蚕技术开发等100多项研究试验,且推广应用“优选法”、土化肥、土农药生产等。先后获自治区、市、县各级科技成果奖的科技项目有温室无泥育秧、氧化锌静电复印机研制、甘蔗组织培养等30项。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的科技论文或著作共67篇。从而,推动蒙山县工业、农业生产及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