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蒙山县革命老区:中共党组织的建立与活动

蒙山县革命老区:中共党组织的建立与活动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合作事业指导室在蒙山的半年多时间里,因为是分散隐蔽活动,所以没有与地方中共党组织联系,也没有向上级党组织请示,以免暴露身份。就在李林林和覃舜恩离开蒙山不久,中共党组织设在桂林逸仙中学的重要工作据点也暴露了。

(一)中共蒙山县合作指导室支部的成立

广西学生军解散后,广西省当局把原学生军中一小部分转移到第四集团军军官干部学校学习,其余大部分安排到广西合作训练所学习三个月后,再分配到各县合作事业指导室任合作指导员。

1941年10月,在合作训练所学习结束的学员韦章平(韦振威)、陈惠贤、罗星光、陈刚博、谭炎辉、覃宝熙、朱信林等人分配到蒙山县合作事业指导室任指导员。其中韦章平、陈惠贤、罗星光、朱信林4人是中共党员,他们组成中共蒙山县合作事业指导室党支部,韦章平任支部书记,成为蒙山县第一个党支部,隶属于中共广西省工委。当时合作事业指导室的任务:一是通过合作指导员的合法社会职业和身份作掩护,深入群众了解社会情况,开展社会调查;二是团结好从学生军来的同学和合作事业指导室其他同事,宣传抗日,团结一致对敌,坚持抗战到底。

在开展工作方面,党支部号召分配到合作事业指导室的10个人,保持原来学生军的良好学风与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同时还以集体的名义,向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兼学生军司令夏威呼吁建议,继续发扬学生军的光荣传统,保留原来学生军办的《曙光报》,并以《曙光报》为纽带,把分散在各地的学生军同学团结起来,为抗日救亡作出更多的贡献。建议很快得到夏威的批准,《曙光报》继续办下去。为了使报纸有更多更新的抗战消息来源,由在南宁办报的原学生军同学发起,分散在各县的同学都组织通讯站,向《曙光报》提供稿件。

1941年12月,中共蒙山合作事业指导室支部与《曙光报》编辑部取得联系,在蒙山设立通讯站,韦章平任总干事,组织发动合作事业指导室的同事及广大学生为《曙光报》撰写稿件,提供信息。除了合作事业指导室的10个人外,原来参加过学生军,后转到蒙山县银行工作的王奇,也自动报名加入通讯站。

合作事业指导室在蒙山的半年多时间里,因为是分散隐蔽活动,所以没有与地方中共党组织联系,也没有向上级党组织请示,以免暴露身份。但他们利用宣传和《曙光报》通讯站,为革命和抗日做了大量工作。

(二)桂林“七九事件”后转移到蒙山的中共党员活动

1942年7月9日,桂林“七九事件”发生,中共广西省工委遭到严重破坏,省工委副书记苏蔓、省工委妇女部长兼桂林市委书记罗文坤、南委交通负责人张海萍等被捕牺牲。省工委书记钱兴根据党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白区工作方针,沉着指挥各处中共党组织进行紧急撤退,并指示中共桂林市委组织部部长、荔浦籍的中共地下党员黄嘉(当时化名为黄嘉尤)回到荔浦,负责荔浦、修仁、蒙山三个县的工作,并负责桂林撤退下来的中共党员的隐蔽和组织工作。

黄嘉根据钱兴的部署,把未暴露的中共党员隐蔽起来,已经暴露的迅速撤退到农村,其中一部分撤到荔浦、蒙山、修仁一带,或经蒙山再转移到别处。1942年7月下旬,黄嘉和从桂林师院撤出来的女中共党员李林林、覃舜恩一同乘车离开桂林,黄嘉到荔浦。

黄嘉回到荔浦,先与在学生军时期发展的中共党员潘晓初联系。当时潘晓初隐蔽在贵县,黄嘉两次步行到贵县,和潘晓初秘密商议开辟修、荔、蒙新区的工作问题。

8月,李林林和覃舜恩来到蒙山,住在覃舜恩当年随学生军到蒙山下乡宣传时相认的文圩契妈家里,并以暑假探亲为理由作掩护。但由于找不到公开的工作,也没有和蒙山韦章平的支部取得联系。

过了一个多月,暑假快要期满,李林林和覃舜恩决定离开蒙山到贵县去。后由学生军的同志介绍到贵县两山小学任教师。

就在李林林和覃舜恩离开蒙山不久,中共党组织设在桂林逸仙中学的重要工作据点也暴露了。在逸仙中学任教的中共粤北地下党员刘彦邦、容民铎、萧野(林莽中)、石平(石根源)、郑平(郑颖频)、吴师光、陈勉吾、陈清河等人,通过原逸仙中学同学,在蒙山中学任校长的孔宪铨的关系,先后撤到蒙山中学,由孔宪铨安排任教师。

8月,刘彦邦等人到蒙山不久,刘彦邦通过关系,介绍中共粤北党员李曼君(李平,刘彦邦夫人)、龙芝、白萍等人到蒙山,李曼君安排在合作事业指导室任指导员,白萍安排在蒙山县盐业合作社工作。当时为了保密,规定转移来的中共党员之间互不发生组织关系,在公开场合相见也装作互不认识,更不能相认。但他们却是亲密战友,同心协力共同战斗。在孔宪铨的协调下,转移来的中共党员,和蒙山中学师生的关系也搞得很好,相处十分融洽。

12月,斗争形势进一步恶化,韦章平接到上级党组织的通知撤离蒙山,秘密转移到修仁。随后,陈惠贤、罗星光、朱信林三位中共地下党员也先后秘密离开蒙山,转移到别处继续工作。当时吴师光和刘彦邦因爱人怀孕无法撤离,由瑶族学生赵培正带领,转移到瑶区三妹村避难,直到1943年3月,刘彦邦和李曼君转移到昭平黄姚中学,吴师光夫妇转移到平乐中学。

1943年1月,李林林奉钱兴之命到梧州,正碰上梧州发生“一一五事变”,只好再转移到蒙山文圩契妈家暂避。但因为契妈接待过李林林和覃舜恩,被国民党县党部叫去开会,当李林林再回到她家时,她显得害怕了,要李林林快点离开。李林林只在契妈家住了一晚,第二天便由契妈安排离开蒙山,经濛江转移到梧州。

1944年11月,桂林沦陷,蒙山告急,蒙山中学停课,教师和学生逐渐疏散转移到乡下。从桂林转移来的外地教师撤离蒙山,石根源、郑颖频、萧野、陈勉吾、陈清河等中共党员也相继回到广东。

(三)成立中共荔蒙修特别支部

1942年12月,中共广西省工委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需要,决定把一批党员骨干转移到农村开展工作。其中将在蒙山合作事业指导室工作的中共党员韦章平、在平乐合作事业指导室工作的党员黄史山(黄鹏)、韦纯束(韦国正)撤到修仁,把在贵县工作的中共党员潘晓初撤回荔浦。这批党员先在荔浦、修仁及蒙山等地隐蔽,然后陆续开展活动。

同年12月中,黄嘉在荔浦县荔城镇城北街115号潘晓初家中召开成立中共荔蒙修特别支部第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中共党员有黄嘉、潘晓初、韦章平三人。会上,黄嘉宣布中共广西省工委成立荔蒙修特别支部的决定,指定潘晓初为特支书记,韦章平为副书记兼组织委员,黄史山为宣传委员。特别支部隶属中共广西省工委,特支党员有潘晓初、韦章平、韦纯束、黄史山、林雨、覃江等6人。(www.daowen.com)

中共荔蒙修特支成立后,重新修订了《秘工条例》,强调党的纪律,实行单线联系,并对党员加强革命气节教育

荔蒙修特支建立后,上级党组织从外地陆续调来吴福贤(后改名玉家纯)、刘大春(又名余仁)、萧雷、毛仲平(又名黄刚)、李明(俸新民)、林岚等中共党员。具体安排分布是潘晓初、刘大春、吴福贤在杜莫中心校任教师,覃江在荔浦县城合作指导室任指导员,韦章平、黄史山、毛仲平在修仁县的广平小学任教师,林雨在修仁县合作事业指导室工作,韦纯束、林岚在修仁四排小学,李明在十锦小学任教师。经组织安排后,他们以教师及合作事业指导室指导员的合法身份作掩护,开展党的革命活动。

吴福贤等人调来后,为充实特别支部的党员力量,方便开展工作,中共荔蒙修特支下设两个党小组。第一党小组是杜莫中心校小组,党员有吴福贤、余仁、萧雷等;第二党小组是修仁建陵小组,党员有韦章平、黄史山等。两个党小组均由潘晓初兼任小组长。党小组成立后,规定每月开一次党小组会。

1943年1月,中共广西省工委委派黄嘉为桂东地区特派员,负责领导桂东地区的平乐、荔浦、修仁、蒙山、钟山、恭城、贺县、怀集(当时属广西)等县的党组织,中共荔蒙修特支隶属特派员黄嘉领导。2月7日,黄嘉和中共广西省工委交通员萧雷及潘晓初从荔浦步行到象州县大罗乡韦章平家,在韦章平家召开会议。黄嘉首先分析当前抗日战争的形势和广西对敌斗争的特点,总结荔蒙修特支成立两个月来的工作,研究今后特支的主要任务。

中共荔蒙修特支潘晓初的姐姐潘贤璧和杜莫中心校的教师李绍仲都是中共党组织周围的进步群众。通过他们的介绍,安排了潘晓初、玉家纯和余仁到杜莫中心校做正式教师。3月初,潘晓初到杜莫中心校当教师后,他团结进步教师,在师生中宣传抗日救亡,积极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当时校长梁其玉思想进步,支持革命,潘晓初通过他,先后安排外地疏散来的萧雷、萧永平、黄嘉、黄振华等人做临时教师,另外,还有庄协和、卢哲生、蒋洪都等进步人士都由梁其玉安排在杜莫中心校居住及隐蔽过,杜莫中心校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共地方党组织的联络转运站和重要秘密工作据点。

在杜莫中心校,由于潘晓初和几个外地籍的中共党员初到杜莫,对学校和杜莫的情况不熟悉,人际关系也还没搞好,为此,开展工作的指导思想重点是公开宣传“三坚持”和“三反对”,即坚持抗日,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工作的重点也放在学校内,首先教好书,拿出成绩,取得学校师生和学生家长的信任。在占领和巩固学校这块阵地后,再把工作放到社会上去。利用讲课,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抗日救亡和民主革命思想教育。通过开展工作,校长梁其玉,教师梁瑛、李绍仲和一批高年级学生受到革命思想启发,成为进步师生,校长梁其玉的家还成为秘密工作联络点。

1943年暑假,蒙山县当局教育科为招聘正式教师,举行全县小学教师考试。中共荔蒙修特支认为应趁此机会派中共党员参加考试,以便考取后取得合法身份作掩护开展工作。经特支研究后,派出潘晓初、吴福贤、刘大春三人参加考试,结果均以优良成绩被录取为合格教师,获得合法教师证件,更有利于开展革命活动。

同年9月,黄嘉陪同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钱兴到杜莫检查荔蒙修特支工作。中共荔蒙修特支根据钱兴的指示,决定在荔浦县师范开辟新的工作点,经特支开会研究后,派已经获得合法教师资格的中共党员潘晓初以教师作掩护,打进师范学校,进一步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

1944年2月,中共广西省工委根据形势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决定将中共荔蒙修特别支部调整为两个党组织,把修仁地区的中共党员划出来,单独成立中共修仁党支部,韦天强(韦世刚)任支部书记,韦章平为副书记,同年6月,韦天强调任中共贺县特支书记,修仁党支部由韦章平接任书记。修仁地区的中共党员划出来后,荔浦、蒙山两县的中共组织改为中共荔蒙特别支部,陈林祥(当时化名陈毓祥)从钟山县调来任荔蒙特支书记,潘晓初为副书记。支部党员有陈林祥、潘晓初、吴福贤、刘大春、覃江5人。由于当时中共党组织遭到破坏,根据党的“精干隐蔽”的方针,荔蒙特别支部主要是集中力量加强蒙北方面的工作,工作据点分为3个,党员的分布为:陈林祥和刘大春安排在杜莫中心校任教师,潘晓初转到荔浦师范当教师,吴福贤安排到马岭中心校任教,覃江在荔浦县合作事业指导室任指导员。

(四)桂林文抗队在蒙山

桂林文抗队,是中国共产党在桂林文化界的负责人邵荃麟和华嘉通过李济深的关系,于1944年6月发动和组织起来的一支抗日宣传工作队伍,全称是桂林文化界抗敌工作协会工作队,简称桂林文抗队。桂林文抗队的组织是会长李济深,委员有何香凝、陈劭先、张锡昌、邵荃麟、狄超白、欧阳予倩、千家驹等。文抗队的总队长是田汉秘书是华嘉,文抗队下设分队,分队长有周钢鸣、陈残云等。队代表是甦夫、林堃,辅导员有于逢、易巩、姚牧等。队员有魏南金、兰青、何谷、吕坪、王野流、韦敬文、彭英明、文庆等、郑霞、江克明、莫家聪等100多人,他们大多数人都是作家、新闻工作者、教师和文化艺术工作者。

文抗队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团结广大文化界人士,开赴抗日前线,宣传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发动群众抗日、救亡、保家乡。

桂林文抗队成立后,深入桂林、兴安、全州一带城市乡村开展宣传发动抗日工作,所到之处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1944年9月中旬,国民党军队从湘桂前线溃退,李济深和转移到桂林的文化界人士向桂东地区疏散,文抗队也随之撤到桂东。

9月底,一支文抗分队步行到荔浦。文抗分队在荔浦期间,得到中共荔蒙特支的配合。另外,文抗分队的战地服务站还为从北方及外地流浪、疏散来的难民提供医药和医疗服务,救治了不少从前线和沦陷区撤退下来的伤病员和群众。

1944年10月,在荔浦的文抗分队派出韦敬文带领队员彭英明、江克明、文庆等来到蒙山开辟新的工作点。文抗分队来到蒙山县城,得到蒙山县长范德辉的接待,并在工作上得到他一定的支持。后来,文抗分队在蒙山中学校长孔宪铨的帮助下,在县城设立战地服务站。

1944年11月,桂林文抗队代表林堃带领队员郑震到蒙山县检查文抗分队工作。当时桂林、柳州等地已经沦陷,日军从南面藤县太平镇和西北面三河乡等处准备进犯蒙山。林堃和韦敬文等研究后,决定由林堃和韦敬文带领在蒙山的文抗分队转移到金秀瑶山开展武装抗日工作。

文抗分队走到新圩时,遇到已经退役的国民党南武区民团原总指挥官蒋如荃,自称奉李济深召回桂东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林堃和韦敬文商量后,带领文抗分队随同蒋如荃折回蒙山县城,然后南下,经黄村到达昭平县城。

1945年2月,广西省主席命令平乐专区专员李新俊,强行解散桂东民团指挥部,青年军第一中队也随即被遣散,原蒙山文抗分队的韦敬文、文庆等人转移到昭平樟木林小学任教师。至此,转移到蒙山县的文抗分队活动宣告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